摘 要:詞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詞語是語言的基礎,是文本閱讀的基石。如何有效地開展詞語教學離不開教師的教學智慧,文章從多種角度探討詞語教學,讓詞語教學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風景。
關鍵詞:小學語文;詞語教學;教法探討
“踏花歸去馬蹄香”是有名的詩句,要以此作畫實在不容易。這句詩里,“踏花”“歸去”“馬蹄”都是比較具體的事物,容易體現(xiàn)出來;而“香”是氣息,只能聞,看不見,摸不著,難于表現(xiàn)。畫畫如此,閱讀教學中的詞語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詞語教學時,一定都得按照音、形、義三方面來教學嗎?一定都得讓學生按照詞典的解釋來說嗎?
詞語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項既通常又細致復雜的工作。說它“通?!?,是因為每篇文章都會出現(xiàn)一些學生沒有學過的新詞、難理解的詞語和對表現(xiàn)課文思想內(nèi)容起重要作用的詞語,這些詞語都要幫助學生理解。說它細致復雜,一方面是詞語極為豐富,同一意思可用不同詞語表示;另一方面是同一詞語有多種意義,加之學生理解程度不同,則顯得細致復雜。課文中一個個優(yōu)美的詞語宛如一朵朵美麗的花兒,具有獨特的芳香和質(zhì)地,語文教師可以根據(jù)詞語的特點,讓學生不知不覺地踩著“花瓣”,享受著“花兒”的芬芳,以達到“馬蹄含香”的境界,讓詞語的教學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景。
一、 創(chuàng)設情境,領其義會其神
一個詞語就是一種情境。教師應根據(jù)詞語的特點,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不知不覺地理解詞語的含義。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跨越百年的美麗》時,可以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
師:先來理解“人聲鼎沸”,請大家大聲地說出自己的理解。(生各自大聲地說話)
師:這就叫做“人聲鼎沸”,你能結(jié)合剛才大家的表現(xiàn)說說這個詞語的意思嗎?
生:說話聲音很大,很吵。
師:就像鍋里的水燒開了,發(fā)出嘈雜的聲音。這里的“鼎”就是古時候的“鍋”?,F(xiàn)在請大家再來合作表現(xiàn)“肅然無聲”。(生靜默)
師:為什么這么表現(xiàn)?
生:這個詞語的意思就是很安靜,很嚴肅,不說話,沒有一點兒聲音。
詞語有時是不需要“解釋”的,只需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學生就能領其義會其神。再如,在人教版二年級上冊《從現(xiàn)在開始》中有個詞語“議論紛紛”,教師不妨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來創(chuàng)設情境:假如你是林中的一只動物,聽到貓頭鷹要你們夜里做事,你們同意嗎?為什么呢?把你們的意見跟同桌說一說。最后教師總結(jié):剛才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紛紛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這就是“議論紛紛”。
二、 展開想象,促理解知內(nèi)涵
一個詞語就是一個場景。在教學時,運用想象把詞語轉(zhuǎn)化成某個特定場景,讓學生想象詞語蘊涵的意象,既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又拓寬了文本。例如,在教學“叫苦連天”這個詞語時,筆者曾讓學生展開想象說話:“林中的小動物如果一個星期沒有睡覺,會怎樣叫苦呢?”通過交流,動物們叫苦連天的場景就浮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中。為此,當學生再遇到這個詞語,與之相關的形象就會在他們的眼前浮現(xiàn);一旦遇到類似的形象,有關的詞語也會在他們的腦海中出現(xiàn)。
再如,有位教師在執(zhí)教人教版第十冊《橋》一文時,對詞語教學是這樣設計的。先出示三組詞語:咆哮、狂奔而來、獰笑、放肆、勢不可擋;你擁我擠、瘋了似的、跌跌撞撞、亂哄哄;清瘦、像座山、像豹子。在指導學生掌握音形基礎上,請學生邊讀邊思考老師為什么把這些詞語分成三組。接著讓學生展開想象,透過詞語想象當時洪水的兇險畫面和人物的形象。最后要求學生把這三個場景連起來,簡要說說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這樣的設計就不單純是學習詞語的音、形、義了,而是通過想象的教學策略,把詞語教學和概括課文內(nèi)容整合起來,為品讀課文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讓詞語教學更有魅力。
三、 借助圖畫,觀其形悟其義
一個詞語就是一個畫面。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把對詞語的理解轉(zhuǎn)換成一幅圖畫,給學生一個從抽象到形象的橋梁,讓學生能更加直觀地理解詞語的意思。這種方法特別適合于低年級的學生。例如,在執(zhí)教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畫家與牧童》中,有兩個詞語“濃墨涂抹”和“輕筆細描”。在教學時,筆者向?qū)W生展示了一幅國畫:讓學生說說這幅圖中,哪些地方是濃墨涂抹,哪些地方是輕筆細描?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很直觀地理解這兩個詞語,并且有圖作依托,印象會比較深刻。其實教師若只是對這兩個詞語以詞解詞,學生聽過之后,可能馬上就忘了。再如,可以這樣教學“一顆”和“一棵”:
師:一棵什么,用“木”字旁的“棵”;一顆什么,用“頁”字旁的“顆”。
生:一棵小樹,用“木”字旁的“棵”。
生:一棵向日葵,用“木”字旁的“棵”。
生:一顆扣子,用“頁”字旁的“顆”。
……
(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以簡筆畫分成兩組)
一棵(表示小樹、白菜、向日葵、小苗、玉米的圖畫)
一顆(表示子彈、豆子、星星、紅心、種子的圖畫)
師:“棵”“顆”都表示數(shù)量,“棵”字記好“木”旁,像小樹一樣,是有生命的,有根、有葉,像白菜、向日葵、小苗、玉米,形狀高高的,就用“棵”?!邦w”的“果”字旁在左邊,還是表示聲音。右邊的“頁”告訴我們,形狀像顆粒一樣,圓圓的物體,像豆子、子彈、星星等,就用“顆”。
這么一畫,如此一說,學生對數(shù)量詞“一顆”“一棵”就記憶深刻,運用起來也就不會張冠李戴。
綜上所述,一個詞語就是一個風光旖旎的世界,一個詞語就是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一個詞語就是一份樸實而又濃烈的情感。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曾說過:“詞語只有在獲得了感性的個人涵義而不是單純作為概念存在的時候,它才能成為個體生命中一個生氣勃勃的細胞?!庇纱丝梢姡~語學習只有以學生為本位,采取新穎、活潑的教學方法,才能在學生的心中擁有鮮活的生命,從而達到學生在詞語學習中學習語言、發(fā)展語言的目的,才能讓詞語教學更有魅力,煥發(fā)出詞語的芬芳。
參考文獻:
[1]蔣麗.詞語理解,可以有另一番風景[J].閱讀與鑒賞(下旬),2011(11).
[2]黃桂林.讓詞語教學成為閱讀教學的亮麗風景[J].河北教育(教學版),2007(9).
[3]馬延燈.詞語里的“風景”——《她是我的朋友》教學片段及評析[J].小學教學(語文版),2011(6).
作者簡介:
黃惠敏,福建省龍海市,福建省龍海市海澄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