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老師的《寫在講臺邊上》一書主要由他編撰的教育圖書的前言、后記和近年的讀書筆記組成,內容廣博、體式靈活,讀來讓人耳目一新。通讀《寫在講臺邊上》,我發(fā)現這本書與其他許多名師的著述不太一樣,許多特級教師多講述教學經驗,而本書作者卻系統(tǒng)地闡發(fā)了很多教育思想,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美學、哲學等很多領域,堪稱一本教育哲學的隨筆集。
全書雖是“序跋集”,但細心的讀者能窺探到本書“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全書緊緊圍繞“教育美學”這一紅線,較為清晰地闡述了作者對“教育美學”的思考與理解。由于受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的影響,我喜歡翻閱名家的序跋集。因為我認為刊于“書前書后”的文字,“或闡明立場,或標榜主張,或交代心境,或閑話家常”,于不經意處、細微處顯作者精神、見時代風采。讀楊斌老師的這本書,這種感受最為強烈,他對教育的很多真知灼見都潛藏在字里行間。
臺灣作家林谷芳曾說:“論藝,要看氣象;論人,更得看氣象?!蔽蚁朐诹窒壬倪@句話后面再加一句,“論書,也要看氣象”。《寫在講臺邊上》這本書有眼界、有格局、有丘壑,是一本有大氣象的書。
讀書,就如讀風景,我在本書中讀到了“講臺邊上”的絢麗風景。在這片風景中,我能看到作者對教師主體美、教師勞動美的謳歌,對理想教師、理想教育的呼喚,對教育本質、教育藝術的探究,對教育格局、境界以及詩性的渴求,還能看到作者本人對教育的深邃情懷,可謂氣象萬千。
一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教師身上應該有一種能吸引學生的東西。”本書作者認為,教師身上不僅要有吸引學生的深邃思想和廣博學術,而且還要有能影響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人格魅力。
楊斌老師在書中極力推崇孔子、王通、梁啟超、陳寅恪等教育先輩,熟悉他們教育生活的人應該都知道,這些教育先輩無不是氣象萬千的教師,他們學識淵博,道德高尚,有人格魅力??鬃颖旧砭途邭庀螅_創(chuàng)儒學,門人三千,周游列國,依舊弦歌不輟,成為中國人的萬代師表;王通博覽群書,承繼儒學,仕途碰壁后,潛心育才,創(chuàng)造“河汾門下”教育奇跡,為“貞觀之治”培養(yǎng)了房玄齡、魏征、李靖、薛收等唐初名臣;陳寅恪作為民國時代的風云人物,學識淵博,推崇自由之思想、人格之獨立,其學問、人格在民國時代具有超人的感召力。對這些教育先輩的氣質稟賦,我想用作者評價梁任公的一句話來概括:“書生本色未改,大師氣象已成?!?/p>
本書作者告訴我們,在這些教育先輩的身上,我們會發(fā)現很多吸引學生的精神營養(yǎng)。他們是一流的學問家,都有強大的道德感召力,有博大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文化使命感。正是他們身上的知識魅力和人格魅力影響著他們的學生,成就了他們的學生,勾勒出中國教育的大氣象。
我一直以為楊斌老師在書中推崇這些有大學問、大情懷、大氣象的教育先輩,不是無的放矢,而是有感而發(fā)。很明顯,他對當下教師的精神狀態(tài)是有自己看法的。當下部分教師不愿讀書研究,不安于教書育人,缺乏教育熱情和文化使命感,只關心眼前名利,格局狹小,境界低下。也許,要每一位普通教師都成為有大格局、大氣象的教師,似乎是天方夜譚、癡人說夢,但把成為有學問、有格局、有氣象的教師作為我們時代的理想標桿,大致不會有問題?!秾懺谥v臺邊上》寄寓著時代對于我們教師的一種期許與厚望,值得每一位教育人認真去研讀與思考。
二
在書中,作者除了闡發(fā)自己獨特的教師觀,還著力闡發(fā)了他的教育思想。楊斌老師對教育的個性思考,在他的著述(《教師職業(yè)幸福的秘密》《教育美學十講》等)以及編撰的經典讀物(《如果我當教師》《教育照亮未來——民國八大教育家經典文選》《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師論教育》等)中清晰地呈現出來。他自己曾坦言:“借大師之‘酒杯,澆自家之‘塊壘,老老實實地用大師的言說來詮釋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比绻J真去閱讀作者近年來所出版的教育圖書,我們會發(fā)現他一直在倡導教育美學,呼喚有美育含量的教育,渴望教育的真正回歸。
作為一名在閱讀與思考中慢慢愛上教師職業(yè),并開始走上科研之路的青年教師,筆者在閱讀楊斌老師書籍的過程中,發(fā)現他一直在潛心研究:如何讓中國教育有大格局、大境界、大氣象?如何讓中國的學校辦出教育的大氣象?如何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活動中愉快地工作或學習?這些問題,本書都做出了自己的獨到詮釋和個性化回答。
要想真正理解楊斌老師的教育思想,就繞不開他的葉圣陶研究和李澤厚研究。仔細閱讀全書,我們很容易發(fā)現正是對葉圣陶和李澤厚的研究成就了楊斌老師的學術思想。正如他自己所說:“‘重新發(fā)現葉圣陶‘走進李澤厚這兩輯文字,也在更深層面回答了‘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的問題?!?/p>
面對前些年語文界對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曲解,作者并未人云亦云,而是做了一項艱難的“去蔽”工作,重新發(fā)現葉圣陶,還原了葉圣陶作為偉大教育家的地位。很多人由于不了解葉圣陶,只是片面地認為葉圣陶是當下語文工具論、實用論的“禍水源頭”,借此來否定、窄化葉圣陶教育思想。故而,楊斌老師潛心閱讀原著,認真總結歸納,構建起葉圣陶“為人生”的教育思想理論體系,具體包括:“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的教育觀、“教育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素質教育觀、“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學哲學觀、“受教育的人的確跟種子一樣”的學生主體觀,以及“德育總是跟智育、體育結合在一起”的全面發(fā)展觀,等等。我以為,梳理葉圣陶思想的過程,也就是楊斌老師自己教育思想提煉的過程。因此,與其說是作者重新發(fā)現葉圣陶的思想,不如說是建構他自己的教育思想。
如果說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研究為楊斌老師的“語文教育”研究開拓了學科境界,那么,李澤厚研究則為他研究“語文之美”和“教育美學”奠定了哲學基礎,拓寬了理論視野。作者在書中多次提到李澤厚,指出沒有李澤厚先生的思想滋養(yǎng),就不會有自己的語文美育、教育美學研究??梢赃@么說,正是李澤厚的學術思想,讓作者對教育有了冷靜而理性的思考,從而開拓了一條從語文美育到教育美學的學術探究之路,并總結出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比如,“讓教育成為人的生命和心靈發(fā)育的過程”,“教育內容自身蘊含豐富魅力,教師需要有一雙‘慧眼,穿透知識表象,洞悉和傳遞學科本質之美并‘以美啟真”,“教師要努力通過自己和學生的共同創(chuàng)造,在教學中激發(fā)和喚醒學生的生命活力”,等等??吹贸鰜?,這些教育言說都深受李澤厚哲學思想的滋潤和影響。
有了葉圣陶、李澤厚這些經典大家的思想奠基,楊斌老師拓展出教育美學這一全新研究領域,并建構起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無疑是有格局、有境界、有氣象的。他一直在思考教育美學的內在規(guī)律,破解教師職業(yè)幸福的密碼。因此,我可以說,楊斌老師追求的是一種有大氣象的教育,充滿詩意。
何為大氣象的教育?顧名思義,它肯定與當下片面追求分數、不重視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應試教育不一樣。大氣象的教育,不會“將復雜的教育管理藝術簡化為冷冰冰的升學數字和計算到小數點后兩位的考試分數”,而會“深入探究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人的成長規(guī)律”;大氣象的教育,就是要讓“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規(guī)律,符合人的生命成長和發(fā)展規(guī)律”;大氣象的教育,既要考慮教育的功利價值,更要考慮教育的審美價值,追求“真與善,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它是一種追求詩性又兼顧理性、科學、實用的優(yōu)雅教育。
作者在《走向教育之美》一文中這樣說道:“近些年來,全國各地一批有見識、有擔當的教育工作者,紛紛在各自地區(qū)、學校以及課堂開展教育之美的實踐探索,執(zhí)著而艱難地尋求突破素質教育瓶頸的行動路徑,諸如美的教育、美麗教育、詩性教育、以美育人……其核心價值無一例外地都指向了教育之美,即用美引領教育,在教育教學中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以美啟真,以美養(yǎng)德,立美育人?!焙苊黠@,楊斌老師十分渴盼“以美啟真,以美養(yǎng)德,立美育人”這種大氣象的教育早日在神州大地實現,讓真正的教育回到人們的身邊。
如何將美育落實到學科和具體的教育教學生活,這是本書傳遞給我們的重要思想訊息和實踐體悟。
三
常言道,文如其人。如此,則書亦如其人。
讀完這本書,筆者問自己:一個人要具備怎樣的學術積淀才能寫得出如此舉重如輕的文字?什么樣的人才會花三十多年去研究與探索教育之美?什么樣的教師會孜孜不倦地去探尋教師職業(yè)幸福的密碼?
筆者一時想不到其他的詞,現在只能想到“氣象”一詞。
林谷芳說:“生命富于氣象,山河大地乃盡是文章;生命缺乏氣象,就只能封閉自持,顧影自憐。”通讀《寫在講臺邊上》一書,我們可以看到楊斌老師的學術研究生涯從語文美育開始,然后一路行進,先后出版學術專著《語文美育敘論》《教師職業(yè)幸福的密碼》《發(fā)現語文之美》《教育美學十講》《李澤厚學術年譜》,編撰了《如果我當教師》《教育照亮未來——民國八大教育家經典文選》《什么是我們的母語:民國三大家論語文教育》《教出活潑潑的人——民國名家教育演講錄》《為人生的教育:名家名師對話葉圣陶》《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師論教育》《李澤厚論教育·人生·美——獻給中小學教師》《李澤厚話語》等書籍。一個人在十余年間,完成如此龐大、繁復的編撰工作,其中的心酸苦楚,非常人所能體會。要是沒有對教育的情懷,對學術研究的執(zhí)著,是不可能完成的。而這種教育情懷與學術毅力一定離不開一個人的生命氣象。生命有氣象,萬事皆能成;生命無氣象,無法成一事。
楊斌老師的氣象不僅表現在他執(zhí)著的研究熱情與學術毅力上,還表現他在博大而深邃的思考中。從教十多年,我讀過不少特級教師的書籍,獲益良多,楊斌老師的書對我影響最大。筆者之所以有這種感覺,主要因為楊斌老師涉獵的領域寬廣、博大,思想深刻、實用,他是特級教師中難得的多面手。他熟稔語文教育,積極汲取民國三大語文教育家葉圣陶、朱自清、夏丏尊的思想;他長于理性梳理,將王國維、蔡元培、陶行知、陳鶴琴等民國時期偉大教育家的思想融入自己的思想框架之中;他苦于當前教育的頑疾,潛心閱讀中西方教育大家的經典原著,為中學教師編撰實用且有質有料的教育讀本。他具備一定的研究智慧、理論水平與學術定力,敢于挑戰(zhàn)有難度的美學與哲學問題,潛心研究李澤厚,并出版《李澤厚學術年譜》,僅憑這本學術年譜,就已經讓很多學者刮目相看。
當然,楊斌老師的氣象還表現在他對中國教育的前瞻性構想上,中國教育要想真正培養(yǎng)出創(chuàng)造型人才,孕育出創(chuàng)新型社會,促進科技、人文等領域取得偉大的成就,必須重視教育美學的研究、應用與推廣??梢哉f,楊斌老師在教育美學領域所做出的思考,是頗有遠見而意味深長的。
王國維說,“有境界自成高格”。其實,有氣象亦自成高格。講臺雖小,但思想無邊。如果一個人以生命的大氣象去為學做事,教書育人,無需雄辯,只需平常道理,依舊自成一番絢爛風光。這就是我對楊斌老師其人以及《寫在講臺邊上》這本書的淺陋認識。
(羅寬海,蘇州大學附屬中學,215006)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