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
三文魚洄游的時候,整個過程不吃飯,就靠身上的脂肪和蛋白質扛著,逆著水流還能跳60厘米高。
我不怎么愛吃魚,和魚打交道自然也算不得太多,不過三文魚算是個例外:因為工作關系我對三文魚刺身、三文魚壽司之類早就不陌生。等移民加拿大、遷居大溫哥華后就更是如此,國內(nèi)貌似“高大上”的三文魚在這里可謂“大眾”得很,超市里的冰鮮三文魚固然司空見慣,漁汛季節(jié)當日捕到的新鮮貨色更讓人垂涎不已。
每年夏天,我最盼望的就是漁船出海的日子。因為熟人認識土著漁民,我們這幫朋友都跟著沾光,可以直接從漁民手上買到剛捕撈上來的鮮魚。新鮮度自不必談,魚的價格讓人覺得不多買幾條簡直吃虧了,一條4-6磅的大魚才11加元,大約相當于15元人民幣1斤。
盡管每次都是午夜到岸,但吃貨們哪顧得上辛苦,一接到通知就派一兩個人趕緊將貨取回。踩著星光驅車1個多小時,到土著人居住區(qū)取魚也成了件激動喜悅的美差。然而,取回魚,工作還沒結束,為保證新鮮,取貨人會連夜殺好洗凈,然后我們各家就懷著期待的心情上門取貨。也許,美味就是吃貨不辭辛勞的動力吧。
不過,這等好事偶爾也會意外泡湯。加拿大政府對野生三文魚產(chǎn)量控制得很嚴格。近幾年來,紅鮭產(chǎn)量大降,本來打算出海的漁船被限令取消了計劃,我們訂好的魚也不翼而飛。相應的,超市三文魚價格也水漲船高,上個月半價時都賣到20元人民幣100克。我已經(jīng)有好幾年沒像往常那樣,又是做魚松,又是做罐頭大張旗鼓地為冬天儲存三文魚了。幸運的是,從朋友那里得到一包土著人自制的煙熏三文魚,偶爾可以拿出來解解饞。朋友前幾天還送來點兒自己釣的粉紅三文魚,總算又吃到剛出水的了。
話說所有這些與三文魚的淵源似乎都和吃有關——《水滸傳》里魯智深不是拿魚做朋友嗎?可是,“認識”三文魚20多年的我,一直以來只把三文魚當食物,而不是朋友,直到親眼目睹三文魚洄游后才有了變化。其實,三文魚洄游的故事我早就聽說過,或許因為“紙面得來終覺淺”的緣故,此前始終對這一悲壯感人的故事,產(chǎn)生不了很強烈的共鳴。
說起三文魚洄游,我們西海岸因為湖泊星羅棋布,河流縱橫,可謂條件得天獨厚,加之政府科學管理,才形成今天如此壯麗的景觀。聯(lián)邦政府的“鮭科復育計劃”將重點放在銀鮭、鋼頭鮭、國王鮭、紅鮭、狗鮭、粉紅鮭及切喉鱒等7種鮭科魚種上,它們的外表與習性略有不同,其中5種在我們BC省內(nèi)見得到,三文魚還被卑詩省指定為“省魚”,并作為卑詩魚類“省徽”。
三文魚洄游真是百看不厭,因為洄游分大小年,每四年將迎來一個盛年。可惜今年魚不多,兒子10月下旬在學校組織下去了威化溪觀魚,回來后頗帶失望地告訴我:“沒看到什么魚?!?/p>
但是,上次我們趕上了盛年。說來好笑,我總覺得開著浩浩蕩蕩的隊伍前往觀魚才配得過三文魚洄游的磅礴氣勢,所以我是和一大幫教會朋友同去的。我們?nèi)サ氖俏挥贖arrison Mills附近的威化溪產(chǎn)卵水道,這是在大溫地區(qū)中最適合觀魚的地點,建于1965年,長達2932公尺,人工延長了威化溪來確保水質的清潔和產(chǎn)卵的三文魚們不受洪水影響,增加適合三文魚產(chǎn)卵的環(huán)境。
進入觀賞區(qū),走到哪,都看見河道里擠滿了逆流而上的三文魚,映得水面一片通紅。人最多的地方是水壩閘口處,經(jīng)過閘口的一剎那,溪水突然湍急起來,飛流直下,勢不可擋。面對高高的閘口,除了縱身躍過別無選則,它們不停逆流游動著,等待時機憋足勁躍過閘口。盡管沖過去的是極少數(shù),一次次沖上去又被卷下來的打擊不能動搖它們沖過去的決心和努力,它們似乎在向世人訴說鐫刻在三文魚基因里的使命宣言。偶爾會看見幾條魚在經(jīng)過閘口時沒碼準時間,還沒來得及“跳龍門”就被卡住,越掙扎往前身體被卡得越緊。朋友說:“這些魚好可憐,半路就被判了死刑?!?/p>
我駐足溪邊良久,思索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個大自然拋給所有物種的難題。在成功的道路上,留下最多的一定是遺憾吧?難能可貴的是三文魚都是成雙成對旅行,在越過這些障礙時只要伴侶沒有成功跳躍,它們絕不會丟下愛侶獨自前進,總是形影不離,互相鼓勵,直至目的地。
全程逆流沖刷著它們的身體,加之進河以后開始禁食,游回終點都是身體變形、面目全非,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魚的嘴巴是歪的,通體鮮紅,身上千瘡百孔,筋疲力竭。這是因為到了產(chǎn)卵的時候,雌魚和雄魚漸漸變紅,頭變得越來越大,體形發(fā)生很大變化。雄魚的體形比雌魚大,脊背比較突起,據(jù)說是一路回游的小溪水很淺,沿途又有動物捕食他們,雄魚的脊背露在水面上吸引其他獵物的注意,以犧牲自己保護雌魚。
三文魚洄游給我的印象是慘烈的凄美。我想,在我們身邊應該很難找到另一種生命悲壯到讓人心靈震顫而難以平復的地步吧。先不說生命之初產(chǎn)在沙子里的魚卵大量被其他動物吃掉的悲劇序幕,也不說進入幼年后如何躲避海豹、鯨魚等水族的吞食和人類的捕殺,單看它們洄游路上危機四伏的險境就足以讓人驚嘆。在逆流而上的艱難道路上,黑熊在河邊饑腸轆轆地等待著把它們作為冬眠前的最后一頓豐美大餐;老鷹投射出銳利的目光在海洋河流交匯處機警守望,生怕錯失良機……可憐的三文魚在逆水搏擊的同時還要提防并躲避天敵。
三文魚洄游產(chǎn)卵其實是犧牲自己的旅程,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三文魚都會死。雌魚有一部分會在產(chǎn)卵之后頑強地活下去,并回到大海,等待下一次的洄游產(chǎn)卵,而令人悲傷的雄魚,洄游便是走向生命終點的開始。
到達產(chǎn)卵地后,魚兒已是疲憊不堪。記得有次去觀三文魚回流,有個3歲小男孩用一根尼龍線綁在竹竿上的自制魚鉤便輕而易舉釣上來一條魚,同去的朋友媽媽也在溪邊徒手抓住一條,可見它們已然毫無反抗之力了吧??墒牵诌_目的地后它們不顧疲勞,開始成雙成對地在水底挖坑,產(chǎn)卵受精,完成延續(xù)生命的使命后雌雄三文魚都會因筋疲力竭而雙雙死去,從而也就結束了這個只為繁殖下一代而進行的生命中的最后一搏。一路上看見成千上萬的紅色尸體漂浮在河面上,也算是真切體會到什么叫驚心動魄了。
我曾看見網(wǎng)上有篇文章非常貼切地形容三文魚的一生:成長,不顧各種艱難險阻地成長;經(jīng)歷,不管大海多么深不可測,也要從平靜的湖水游向大海的經(jīng)歷,去完成各個階段的歷程;使命,不管遭遇多少險阻都要完成一生的使命,返回出生地來繁衍后代,哪怕以生命為代價。
三文魚的一生看似超然卻又在自然的控制中。雖然魚兒這樣做完全出于生命的自然規(guī)律,源于造物主的奧妙手筆,但它們的表現(xiàn)及其體現(xiàn)出來的精神力量,依然大大感動著人類,引發(fā)我們思索,激勵我們振奮。要不是親眼見到親耳聽到,真是很難想象并相信它們?nèi)缙缭V的生命歷程,這種活法直震撼到人心底。
后來,三文魚對我心靈再次產(chǎn)生震顫,那是在溫哥華市丹利公園放歸三文魚苗時,從養(yǎng)魚場工作人員——一位中年加拿大男士口里聽說它們成長的故事。根據(jù)經(jīng)驗,能給游客做科普宣傳的都是些和科研沾邊的專業(yè)人士,說不定他也是位科學家呢。只見他手里拿著一個普通文件夾大小的資料冊,站在一排宣傳資料專欄前,笑容可掬地耐心等待游客到齊。而他手中冊子里裝了好多張圖,圖上畫的都是三文魚,不同的只是魚的數(shù)量和大小。
等大家準備就緒,他便舉起第一張畫滿密密麻麻小黑魚苗的圖,緩緩介紹道:“每一對三文魚在秋天能產(chǎn)下4000顆魚籽,這些魚籽要過整整一個冬天才會孵化,來年春天能孵化成小魚的只有800來條?!闭f完,他就翻開第二張數(shù)量明顯減少的圖給我們看:“你們都知道三文魚是要到海里才能長大的,這800來條小魚順流而下,最終能活著游進大海的有多少呢?”我感覺身體微微震顫了一下,不知是空氣中吹來的冷風,還是那銳減的數(shù)字在作祟。只見他又打開畫面顯得清爽許多的第三張圖,自己回答道:“只有大約200條,它們要4年后才能成熟,像魚爸爸魚媽媽那樣洄游去生育下一代。”他停了下來,翻開下一張圖繼續(xù)說道:“能活到洄游的就只有10條——而這10條中還有8條將成為我們的盤中餐,最終到達出生地的只有……”他故意把答案給保留了,也許是為突出三文魚存活下來不易吧?
“只有兩條!”聽眾中一個幼稚的男聲響起。游客們情不自禁異口同聲地“哇”出聲來,我敢肯定這絕非因為講解員做了個夸張揚眉瞪眼的表情,而是這組數(shù)字本身太容易觸動人的神經(jīng)。從4000條魚苗到2條成年魚,換個角度講是為千分之一的存活率,這豈是簡單的數(shù)字變化,乃是生命奮力掙扎的生動寫照!我仿佛看見成千上萬的魚寶寶你擁我擠,順流而下開始一生苦難歷程的畫面?!跋蛩蓝睅讉€字突然躍入腦海,其實我們的生命不就是這樣嗎?不同的是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以及這個過程中呈現(xiàn)的各色圖片。
不容我往下想,浴場工作人員就讓我們每人領一個裝有小半桶魚苗的冰激凌桶,里面少說也有好幾十只魚苗,差不多兩三公分長,通體灰黑,奮力游動,并不在意身處何處。我好像突然找到了它們創(chuàng)造不朽傳奇的答案。抬眼一望,發(fā)現(xiàn)參加這場活動的有好幾十人,都井然有序順著指定的水道在放歸。這樣的活動一天有好幾場,會持續(xù)好幾天,我暗自盤算這樣一來,得有多少條生命被放回海洋?大海是不是因為有了無數(shù)像它們一樣的生物才被稱為孕育生命的搖籃,有了母親般寬厚的胸襟?
一想到魚兒們面臨著極小的“成年”希望,我手里的桶突然變得重了起來,仿佛握著的不是幾十條魚苗,而是一項神圣使命一般。當小魚們從桶里被順水倒進菲沙河谷,像搶頭彩似的擠向前方,我不得不欽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這是怎樣的造化呢?“向死而生”這四個字又躍入腦海,揮之不去。望著清澈如鏡的水中無數(shù)灰黑的小小軀體扭動游行,莫名生出一種嫁女般難舍的心情。我簡直搞不清它們是出生入死,還是出死入生?!白D銈兒眠\!”我口中默默祝福,目送它們最后一眼悄悄離開了人群。
“媽媽,我們每人去領一張放歸證明留作紀念吧!”一同參加活動的女兒走過來拉著我回漁場填表。陽光照在她臉上,她那輕松喜悅的表情和我陰沉的心情看似并不協(xié)調(diào)?!皨寢專惴艢w了三文魚難道不高興嗎?”她察覺到什么,不解地問道:“為什么?”我輕嘆口氣,緩聲反問:“你沒聽到4000條魚里完成生命循環(huán)的只有2條嗎?它們大部分不是去生而是去死呀!你不難過嗎?”“可這就是它們的生活,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改變它的,這是它們體內(nèi)特殊基因讓它們這么做的。否則它們就不是三文魚,我們就看不到壯觀的三文魚回流,也不會知道它們的生命有多強大了。它們生下來就是為了這樣的生活。我為它們感到高興和驕傲。難道你不是嗎?”女兒一認真起來就只能滿口英文了,不過這倒提醒我,也許她的觀點正代表了當?shù)厝藗儗θ聂~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