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霞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推動課堂教學注重學生素質(zhì)的提升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在新的教學思維引領(lǐng)下,總結(jié)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存在的龐雜而低效的朗讀、想入非非的侃大山、膚淺可笑的課堂表演、形式化的討論交流等不良教學現(xiàn)象。從現(xiàn)象著手,進行解剖和分析,試圖找尋這種普遍現(xiàn)象的內(nèi)在動因和發(fā)生機制。最后,在新的教學思維下,對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提出了一些建議:一是活動“巧”在突破時,激情入境;二是活動“巧”在疑難時,激思釋疑;三是活動“巧”在賞析時,激悟積累。
關(guān)鍵詞:教學活動;語文課堂;反思;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一個基本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實踐能力。在這樣的新課程理念和教學思維引導下,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滿堂灌”“滿堂問”“串講串問”的現(xiàn)象減少了,師生互動、學生互動、學生活動等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變得頻繁起來,或朗讀,或提問,或討論,或表演,或畫畫,或歌舞……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得到空前的尊重。
然而在這些可喜的變化中,我們也不難看到當前很多課堂活動無論從內(nèi)容上,還是形式上,都與教改的初衷和目的相背離了,這些活動純粹是為活動而活動的,流于形式,沒有制訂相應的計劃和內(nèi)容,造成表面上“欣欣向榮”,但實際上學生“學無所用”“學無所得”,“作秀”成分遠大于“教學”內(nèi)容,直接影響小學語文課堂教改的進程。
一、課堂教學中的“作秀”現(xiàn)象
課堂教學中的活動安排,本應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實踐能力的最佳場所,寓教于學、寓學于動,動靜交融,全面落實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課堂實踐。但細細分析,課堂教學活動中偏離教學本質(zhì)、誤解活動本身的作秀現(xiàn)象卻較為司空見慣。
1.現(xiàn)象一:龐雜而低效的朗讀
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常見、最實用也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活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開口的習慣,有助于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充分理解課文的內(nèi)涵。但在部分教師的教學實踐中讓學生自己看書,沒有指導,沒有具體要求,熱熱鬧鬧地讀了一節(jié)課,如泛讀、齊讀、自由讀、個別讀、配樂讀、分角色讀……學生卻不明白為什么讀,如何去有效地讀?學生也難以在朗讀的過程中汲取課文有機的養(yǎng)分,充分理解文字背后所蘊含的要義,并將課文的內(nèi)容、寫作方法等內(nèi)化成自己的知識,為自己寫作提供充足的“彈藥”。
2.現(xiàn)象二:想入非非的侃大山
脫離課本的遐想是教學活動中常見的現(xiàn)象之一。如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三袋麥子》時,教師先讓學生熟讀課文,一節(jié)課解決著小豬、小牛、小猴收到麥子后各自是怎么做的?最后歸結(jié)到一點——誰的做法最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忙得不亦樂乎,辯得面紅耳赤,卻忘卻了最核心的要素——課本。脫離課本的遐想,討論一些與課程教學無關(guān)的內(nèi)容,盡管調(diào)動了學生興趣或課堂的積極性,但是無暇顧及課本的事實,卻觸及了教學的根基——文字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梢哉f,這種侃大山式的教學活動,無論是對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還是滿足學生的應試,都是毫無益處的。
3.現(xiàn)象三:膚淺可笑的課堂表演
適當?shù)闹w語言和師生的互動,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課堂的生動趣味性。但如果掌握不好這個度,則很容易將課堂活動演變?yōu)闊o聊的表演,乃至更為荒誕的鬧劇。如有教師在教學《半截蠟燭》一課時,教學之初只讓學生讀了一遍課文,然后就讓學生分組表演,但是這個表演卻不是為了增強學生對課文內(nèi)涵的理解,而是完全脫離了課本,讓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輪流表演,最后選出最佳演員,讓一節(jié)語文課活生生地變成了一節(jié)表演課,成了選拔演員活動。這樣的課堂,貌似非常精彩活躍,但是無疑與教學改革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
二、教學活動不良現(xiàn)象的反思
1.反思一:要拋棄變相的“照本宣科”
文本是主體感悟的語言材料,對文本語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讀來完成。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讀是一項最基本、最經(jīng)常、最重要的訓練。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朗讀的策略,用朗讀讓學生與課本之間進行“零距離”對話。在解讀時,我們不能拋開文本的價值取向,無視學生認識偏差,而應讓學生在不斷的朗讀對話、碰撞中去提高。否則,這種表面熱鬧,熱烈好像水面上的泡沫,學生并沒有作深入的思考,思維深處依然是一潭死水,常常是“賣櫝還珠”、舍本求末。反映在語文閱讀上,常常是不合理的“誤讀”,表現(xiàn)為隨心所欲,胡亂猜想,走馬觀花,妄自尊大,固執(zhí)己見,失之偏頗,失之公允。
2.反思二:要強化教學的“以書為綱”
侃大山式的課堂教學活動,呈現(xiàn)最多的是學生小手爭先恐后地高舉,聽得最多的是學生小嘴毫無懼意地侃侃而談。學生一目十行或浮光掠影地瞟一眼課文,毫無深刻領(lǐng)略課文內(nèi)涵的意思,便開始跟著自己的感覺和想象任意奔馳,使思緒如那無根的浮萍,話語如那滑溜的西瓜皮,直接導致課堂成了以課文為“話茬”的“聊天會”。課堂之中完全拋棄了文本的課還叫語文課嗎?因此,強化教學的“以書為綱”是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最基本的要求,是避免侃大山式的聊天的有效舉措。
3.反思三:要緊扣“寓教于學”的主旨
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角色,能夠拉近學生與課文之間的距離,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世界,并獲得真切的體驗。但“表演”只是教學的一種手段,不能作為學生活動的唯一方式。表演是為了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所有的表演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緊扣“寓教于學”的形式,不能不看課文內(nèi)容,不考慮學生的年齡層次,不顧表演難度,而要把學生當作專業(yè)演員,在教室這樣的“外景地”,讓學生去表演。否則,這種不是將教學貫穿于表演過程,而純粹以表演為目的的活動,其結(jié)果往往是浪費時間,收獲了嘩笑。有的課文雖然適合學生表演,但必須在學生充分理解的基礎(chǔ)上,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離開課本的表演與表演評價,只能是生硬僵化,或與文本的價值取向失之千里。
三、新時期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建議
把創(chuàng)新思維的課堂教學活動演變成“作秀”的秀場,顯然違背了教改的初衷,但“因噎廢食”取消語文的實踐活動則更不可取。我們應學“標準”原文,悟“標準”原意,樹立以“活動促發(fā)展”的理念。根據(jù)“標準”的要求,加強課程的創(chuàng)新性設計,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契入教師精心設計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教育性、探索性的活動,通過巧妙的活動安排,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實現(xiàn)事半功倍的目的。因此,如何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實現(xiàn)“巧妙”的安排,需要教師在“巧”字上狠下功夫,不斷琢磨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實踐能力。
1.活動“巧”在突破時,激情入境
新的教改思維引導下的教材課文大多文質(zhì)兼美,情景交融,作者將他們豐富而深厚的情感流于筆端,凝聚于字里行間,在語文教學中以“情境活動”為突破口,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如教學《兩個朋友》一課,教師可創(chuàng)設一個“聽一聽、聞一聞”的情境活動。播放大熊步步逼近的動感音樂,為學生營造一個緊張急迫的氛圍,再描述“聞了又聞”這一情景:“請小朋友閉上眼睛,屏住呼吸,現(xiàn)在大熊聞到你的頭發(fā)了,聞到斧臉蛋了,聞到你的胸脯……然后慢慢地走開了……同學們,感覺怎么樣?”孩子們紛紛長舒一口氣,道:“好險啊!”有了這一真切體驗,孩子們讀起書來,緊張的感覺溢于言表。
這樣的活動,以課文的內(nèi)容為核心,通過課文內(nèi)容的核心場景模擬,強化兒童內(nèi)心的體驗,實現(xiàn)以課堂教學的活動調(diào)動學生知識和活動的積累,讓學生在內(nèi)心與課本文字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激發(fā)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并產(chǎn)生共鳴,使學生深刻享受讀書的無限情趣。
2.活動“巧”在疑難時,激思釋疑
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疑問。針對這些疑問,教師應當及時梳理歸納,有的可當場解答,有的則可以放到“探究活動”中解決,引導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討論,在討論與交流中,漸次領(lǐng)會作者寫作的目的。如學習《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時,有的學生提出:“一開始洪教頭就向林沖挑釁,林沖卻一讓再讓,豈不是太沒有習武之人的氣節(jié)了嗎?”對此,有經(jīng)驗的教師或者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師,會不失時機地在學生中開展“我說林沖”的辯論活動,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辯論中有的學生與提問的同學有同感;有的則認為林沖一讓再讓說明他有涵養(yǎng),能夠分清問題的輕重緩急,不會一時沖動,破壞要事;有的再讀課文認為林沖當時正在押送途中不想再惹是生非;有的則認為林沖很聰明,這樣能更好地觀察洪教頭……整個活動過程,沒有教者費力的講解,沒有咬文嚼字的痛苦,而是通過學生間相互辯論,不僅有效提升了課堂的生動性,而且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從而使得大家心中對林沖這個主人翁的形象更加豐滿了。
3.活動“巧”在賞析時,激悟積累
要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必須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積累、感悟和運用。那么怎樣感悟、怎樣積累呢?有的課文通過豐富的活動,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東方明珠》一文中,東方明珠晚上的燈都亮了,最美麗。怎樣讓學生體會“五光十色”一詞的細膩、美麗呢?教師出示“(1)塔上的燈都亮了,非常好看”與“(2)塔上的燈都亮了,五光十色,非常好看”兩組詞語,并請班上的同學分別根據(jù)(1)(2)兩句話各畫一幅圖,模擬語句中的場景。幾分鐘后,同學們展出兩幅迥然不同的作品,顯而易見,根據(jù)不同文字描繪,畫出的作品差異極大:一幅燈光色彩單調(diào),一幅燈光五顏六色。這種寓教于活動的形式,簡單而生動地使學生在比較活動中領(lǐng)悟到教學的內(nèi)容,領(lǐng)悟到積累這些優(yōu)美的語言的重要性。
四、結(jié)語
葉圣陶曾經(jīng)在一封書信中說過:“為活動而活動,當然不好。任何事情,遺其本旨,流于形式,均屬不好?!边@段話告訴我們,活動有重大意義,但不能濫用,我們應選準契機,掌握方法、策略,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真正做到“舍敗絮,取金玉”,只有這樣才能激活我們的語文課堂,使之更精彩。
參考文獻:
[1]李明輝.小學教學管理常見問題及對策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6(1):14-15.
[2]司泰祥.淺議“以人為本”理念下的小學教學管理工作[J].科學咨詢,2016(11):27.
[3]張霞.小學教學管理的現(xiàn)狀及完善措施[J].中國校外教育,2015(8):18.
[4]孫立朋.新時期小學教學如何做好管理工作[J].課程教育研究,2019(6):155.
[5]張新讓.新時期小學學校管理有效模式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6(10):12.
[6]楊香壽.淺析新時期小學學校管理方法的有效運用[J].未來英才,2015(12):23.
[7]蒲潔.小學教學管理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7(34):185.
[8]趙園園,孟金柱.動物遺傳學課程教學體系優(yōu)化與實踐[J].教育現(xiàn)代化,2018(11):21-2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