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析“陰火”理論與癌性發(fā)熱

      2019-02-18 01:26:56劉瑞春趙洪梅段秋雯李悅郭一豪高蕾
      關鍵詞:陰火

      劉瑞春 趙洪梅 段秋雯 李悅 郭一豪 高蕾

      【摘要】現(xiàn)代醫(yī)學針對癌性發(fā)熱以對癥處理為主,缺乏有效手段。本文從探討癌性發(fā)熱氣虛型與“陰火”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xiàn)出發(fā),認為臨床可運用 “升脾陽,瀉陰火”理論治療癌性發(fā)熱屬氣虛型可獲佳效。完善了臨床治療癌性發(fā)熱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癌性發(fā)熱;脾胃氣虛;陰火;升陽散火湯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02

      1 癌癥與癌性發(fā)熱

      我國是癌癥的高發(fā)國家,癌癥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近年來其發(fā)病率、病死率持續(xù)增高,嚴重威脅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癌性發(fā)熱是癌癥患者在發(fā)病過程中常見的癥狀,據資料調查表明,約有2/3的癌癥患者在發(fā)病過程中伴有發(fā)熱,有時發(fā)熱是癌癥患者的首發(fā)癥狀甚至是唯一的癥狀,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在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之前的時代,因癌性發(fā)熱導致的死亡率高達95%[1]。

      癌性發(fā)熱是指癌癥患者在排除了細菌、病毒等感染,抗生素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從而出現(xiàn)的非感染性發(fā)熱,常見于腫瘤進展期,非感染性發(fā)熱即行檢查化驗而無明顯特異性結果,發(fā)熱多為低熱,常在午后或夜間加重。

      2 “陰火”與癌性發(fā)熱

      2.1 “陰火”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xiàn)

      “陰火”一詞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的“陰虛內熱“,脾胃氣虛、氣機升降失常為陰虛內熱的原因之核心。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又是人體中焦氣機的樞紐,胃為水谷之海,脾氣主升清,胃氣主降濁,脾胃功能正常則脾氣散精,胃氣腐熟水谷精微功能正常,反之則氣機失常,脾不升清,胃不降濁。李東垣先生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陰火”理論,他認為陰火為臟腑內生的虛火,與外感六淫的實火有著明顯的不同。《脾胃論·飲食勞倦論》中說:脾胃氣虛,則下流于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證始得,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蓋陰火上沖”[2],脾胃氣虛,氣機升降失常,則腎中陰火上乘土位而熱盛。水谷之氣來源于胃的腐熟,“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脾胃氣虛,氣化失職則水谷之氣下流于腎,濕濁流于肝腎,肝腎之火為龍雷之火,水中之火,得濕邪則陰火更熾盛,乘其土位則陰火上沖。由此可知“陰火”是建立在脾胃氣虛基礎上的內傷之火。

      其臨床的主要特點是發(fā)熱,伴氣短、乏力等癥。李東垣在《脾胃論》中將其簡稱為陰火上沖證,具體表現(xiàn)為精神不振,氣高而喘促,煩躁而身熱,頭痛,心煩失眠或口渴不止,怕冷明顯。后世醫(yī)家龔士澄所寫的《跛鱉齋醫(yī)草》對“陰火”的癥狀做了詳細描述:“雖時顯熱躁而肢體懶惰;雖氣喘而短怯神疲;雖口咽干燥而冷飲則脹;雖心煩悶亂而不譫妄;雖食欲不振,但饑而食即熱中;舌苔浮黃而舌質不絳,或有齒痕;脈象雖洪大而重按無力諸候,即為陰火。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3]。”

      2.2 “癌性發(fā)熱”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xiàn)

      中醫(yī)認為,“癌性發(fā)熱”歸屬于內傷發(fā)熱的范疇。癌腫為其根本病因,其病性為本虛標實。氣血陰陽不足,臟腑功能失調,痰、瘀、熱、毒內阻為其病因病機。西醫(yī)認為多與腫瘤細胞自身產生內源性致熱源、腫瘤壞死、免疫反應等有關。腫瘤患者在患病前大多已經正氣虛弱,加之情緒不暢,飲食失調,邪毒侵犯人體,導致氣機失調,耗氣傷陰,陰虛發(fā)熱。脾胃氣衰,氣機失常,谷氣下流,腎之相火占據脾陽少火而發(fā)熱。癌性發(fā)熱常概括為怕冷發(fā)熱,脾胃虛衰導致的癥狀,表現(xiàn)為身熱,午后熱甚,發(fā)熱而欲近衣,四肢不溫,少氣懶言,形寒怯冷,腰膝酸軟,納少便溏,面色晄白等癥狀。其病因病機可以概括為:1)肝郁發(fā)熱。2)瘀血發(fā)熱。3)氣虛發(fā)熱,發(fā)熱常在勞累后發(fā)生或加重。4)血虛發(fā)熱。5)陰虛發(fā)熱。

      3 治 療

      目前西醫(yī)對癌性發(fā)熱的治療臨床主要以對癥處理為主。如物理降溫方法:酒精擦浴、溫水擦身、冰袋降溫等。藥物治療常用解熱鎮(zhèn)痛抗炎藥物、糖皮質激素等。如吲哚美辛栓、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激素有強的松及地塞米松等[4]。但是可能會造成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刺激胃腸道,對胃黏膜有損害等副作用,部分患者服用之后會出現(xiàn)胃痛甚至出血、穿孔等病,且停藥后極易反復。中醫(yī)藥在治療本病方面具有不損傷正氣,退熱快,無毒副作用等特點。

      癌性發(fā)熱與“陰火”的病因病機基本相同,在臨床上可運用 “異病同治”理論對其進行治療,《脾胃論》中李東垣先生主要以“調暢氣機”為治療原則。該病的病因病機主要概括為脾陽不升,陰火上沖。東垣認為只有脾氣升發(fā),元氣才能充沛,才會活躍生機,潛藏陰火。反之,若脾氣不升,谷氣下流,元氣將會虧乏和消沉,陰火就會升騰[5]。治療以升脾陽,瀉陰火為主要原則。代表方以升陽散火湯為主。

      升陽散火湯,方藥組成為防風、柴胡、升麻、葛根、獨活、羌活、生甘草、炙甘草、人參、白芍藥。該方中防風辛、甘,微溫,具有升清燥濕之性,升麻、葛根、柴胡,味辛,升舉陽氣,風邪多傷于人體上部,故祛風藥多能發(fā)散風邪,六藥均為上行之藥,合用以行陽氣之滯,助陽氣之升,使三焦通暢;佐以人參、炙甘草以補脾胃之氣,針對氣虛無力升浮而設。佐以生甘草以瀉陰火,白芍藥酸、苦,微寒,對上述風藥之升浮有佐治作用,防止風藥升浮太過,又可輔佐人參補血虛作用。全方共奏“升浮脾陽,瀉其陰火”之功。

      參考文獻

      [1] 王 兵,侯 煒.癌性發(fā)熱的中醫(yī)辨治[J].世界中醫(yī)藥2012,7(05):460-462.

      [2] 文 魁,丁國華,脾胃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

      [3] 龔士澄.跛鱉齋醫(yī)草[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7.

      [4] 邢麗菊.癌性發(fā)熱的中西醫(yī)認識和治療[J].中醫(yī)雜志,2011,52(11):924-926.

      [5] 石志敏,穆世英,等.李東垣"陰火論"九種病機初探[J].西部中醫(yī)藥,2015,28(04):56-58.

      本文編輯:劉欣悅

      猜你喜歡
      陰火
      李東垣“陰火”的因機淺探
      “陰火”的概念史研究*
      李杲陰火理論研究探析*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臨證驗案舉隅
      淺析“陰火”
      李東垣“陰火”病機探討
      “陰火”本質之再辨
      李東垣“陰火論”之理論內涵
      李東垣“陰火論”九種病機初探*
      李杲“陰火”學說之我見
      博湖县| 涪陵区| 商河县| 临海市| 聂荣县| 桦南县| 瑞丽市| 乐清市| 楚雄市| 开原市| 长海县| 松滋市| 汉阴县| 金坛市| 宁远县| 金沙县| 肃宁县| 木兰县| 长岛县| 三门峡市| 平武县| 潼南县| 黔西县| 海伦市| 临安市| 光泽县| 修武县| 吉安县| 句容市| 肇源县| 繁峙县| 中超| 清涧县| 小金县| 抚州市| 文昌市| 潜江市| 清流县| 永清县| 阿坝县| 江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