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不應作為再審事由

      2019-02-19 03:21:08占善剛薛娟娟
      時代法學 2019年1期
      關鍵詞:事由辯論裁判

      占善剛,薛娟娟

      (武漢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在我國民事訴訟立法中,再審事由包括實體性事由與程序性事由。其中,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作為一項程序性再審事由被規(guī)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第200條第(九)項:“違反法律規(guī)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睂嶋H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擬定時關于該再審事由的確立便受到諸多質疑,主要有: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在實踐中難以用明確標準衡量認定、法院在訴訟中合法行使訴訟指揮權與剝奪辯論權的界限模糊致使該再審事由在實務中適用極為混亂;當事人易濫用該不明確事由申請再審,加大法院負擔等[注]孫祥壯. 關于剝奪當事人辯論權的認定[N]. 人民法院報, 2009-12-15(5)[2018-09-15].。但基于保障程序正當性、維護當事人程序主體地位及提高司法公信力等原因,該事由仍被立法采用。該再審事由確立后,不僅理論上顯露出諸多不合理之處,司法實踐中的適用也面臨困境。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辨析,主張不應將其作為一項獨立的再審事由。

      一、 “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無統(tǒng)一識別判斷標準,在實務中適用狀況極為混亂

      我國民訴立法對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作為再審事由之一的規(guī)范極為有限,僅對具體情形作了簡易列舉加概括式規(guī)定,未統(tǒng)一法官在審查該事由時須遵循何種識別判斷標準,故實務中涉及該項事由的審查與裁判極為混亂,有損當事人正當權益與公正司法秩序,該再審事由的存在價值令人生疑。

      (一)實務中各級法院針對相同情形區(qū)別對待是對平等原則的違反

      在我國民訴法中僅在第200條對該再審事由作了描述性規(guī)定,即“違反法律規(guī)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而對當事人辯論權何種程度的侵害可裁定再審無標準可循,且《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司法解釋》)中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的具體情形在認定時均依賴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由其根據(jù)案件情況作出駁回申請或決定再審裁決。在實踐中針對相同形態(tài)的事實狀況,法院作出的裁決時常截然相反,急需改善。

      案例一:在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針對磐石市升旺供熱有限公司訴黃萬利等民間借貸糾紛案作出的(2017)吉民申3473號民事裁定書中,針對再審申請人提出的其在一審庭審過程中增加訴訟請求中的給付數(shù)額,而法院未對變更后的請求進行審查的再審事由,吉林省高院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以下簡稱《證據(jù)規(guī)定》)第35條第2款關于“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的規(guī)定為依據(jù),作出“一審法院在黃萬利變更訴訟請求后沒有重新指定舉證期限,存在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情況,因此本案存在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九項規(guī)定的應當再審的情形”的裁定,指令中級人民法院對本案進行再審。

      案例二:在梁桂雄訴梁惠剛合伙協(xié)議糾紛案中,再審申請人認為“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35條第2款,梁惠剛在庭審過程中變更了訴訟請求,原審法院既未告知梁桂雄,也未重新指定舉證期限,導致梁桂雄喪失了辯論權利”,廣東省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的(2017)粵06民申257號民事裁定書中以“梁桂雄稱一審法院剝奪了其辯論權利,理由不成立,本院不予支持”駁回了再審請求。

      基于對司法公正秩序的維護,法院對平等原則的遵守是基本要求。以上兩個以“在庭審過程中變更訴訟請求,法院未重新指定舉證期限”為由申請再審事由的案例,存在相同的事實情形卻遭遇法院截然相反的裁定處分,是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作為再審事由在實踐中標準不一,適用混亂的具體表現(xiàn)。辯論權利作為一種抽象的法律權利,更是一種民主權利,其不易把握的特征在實務中存在極大隱患,極易導致對平等原則的違反。以上兩個案例并非偶然,在總結案例中,針對法院未對當事人提出的事實證據(jù)審查認定等事實形態(tài),當事人以違法剝奪辯論權利為由申請再審,各級法院作出的裁定說理形態(tài)各異,結果截然相反。這種實務中對該再審事由適用混亂的情形嚴重影響其存在的價值,與設定該事由以保障司法公信力的初衷背道而馳。

      (二) 法院在作出裁定時肆意以行為屬于其行使訴訟指揮權為理由駁回該再審申請

      因對辯論權侵害的程度無統(tǒng)一衡量標準,對訴訟中法官享有的訴訟指揮權無范圍限定,故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與法院合法行使訴訟指揮權之間界限模糊,對兩者的認定也較為混亂。在實務中集中表現(xiàn)為當事人申請再審時多以剝奪其辯論權利為由,而法院多以原審法院是在訴訟指揮權的合理范圍內(nèi)指揮訴訟進程為理由不予支持。此種實務中認定時的沖突關系加劇了法院與當事人之間的緊張氛圍,司法公信力受到威脅,當事人對裁判的接納度亦深受影響。

      案例三:在孟范遠訴孟繁青財產(chǎn)損害賠償糾紛案中,再審申請人提出“開庭時法官打斷申請人發(fā)言,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山東省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以(2017)魯07民申230號民事裁定書作出如下裁斷:“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并非是審判人員在庭審中限制當事人發(fā)表意見就需啟動再審程序,而只有在審判人員的行為明顯阻礙、破壞當事人辯論權利的行使或者根本不讓當事人行使辯論權利的,方構成‘剝奪當事人的辯論權利’,本案原審不存在審判人員明顯阻礙、破壞當事人辯論權利行使的情形。”

      案例四:河南省平頂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在侯三法訴關榮仙排除妨害糾紛案中,針對再審申請人提供的“違法剝奪辯論權”,作出(2018)豫04民申94號裁定:“經(jīng)查,本案在卷庭審筆錄顯示侯三法在原一、二審庭審中已經(jīng)充分行使了質證、辯論等訴訟權利,侯三法當庭并未就此問題提出異議,而對于當事人涉及與案件事實無關的陳述,法庭有權予以制止,故侯三法申請再審稱原一、二審法院違反法律規(guī)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理由亦不能成立。”

      法官在訴訟中享有訴訟指揮權的程序性依據(jù)是對訴訟經(jīng)濟的追求,當事人將糾紛訴諸司法必然投入最大精力實現(xiàn)自身利益,若任由其開展訴訟活動易導致訴訟周期冗長,無休無止,此時訴訟指揮權“本質上是對訴訟程序所占用的時間進行管理和控制”[注]〔3〕黃松有. 訴訟指揮權:正當性基礎與制度建構[J]. 中國社會科學,2003,(6):109.,主要表現(xiàn)為主持開展訴訟程序等純粹程序性行為。除此之外,法院享有“實體性訴訟指揮權”依據(jù)為給予當事人充分表達意見、主張的機會,彌補程序正當性原理缺陷而實現(xiàn)實體正義,是幫助當事人形成審理對象等與實體內(nèi)容相關的權限〔3〕。美國、日本等國家法律均明確劃定法官享有的訴訟指揮權范圍,但因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職權探知主義傳統(tǒng),立法未對法官指揮權限范圍予以明確劃定,法官在法庭庭審中的主導性權力過大,直接導致在訴訟中法院以行使訴訟指揮權為由肆意剝奪當事人的辯論權利等程序性權利的現(xiàn)象屢屢發(fā)生。面對此實踐困境,本文認為在我國對法院訴訟指揮權范圍明確劃定前,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再審事由設定并無必要。

      (三) 法官對申請人提出的“其他情形”考量混亂

      在“北大法寶”上收集的以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為再審申請事由的100個案例顯示[注]以“民事事由、再審程序、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為關鍵詞,“2013年1月1日到2018年8月1日”為時間間隔,在“北大法寶”搜索到全國范圍內(nèi)以“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為再審事由的100個案例。,法院在認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違法情形時,以“原審法院違反法律規(guī)定送達起訴狀副本、上訴狀副本或開庭傳票,致使當事人無法行使辯論權利”為依據(jù)決定再審事由的案例有46個,具體表現(xiàn)為未進行送達、未窮盡其他送達方式而徑直采用公告送達、無證據(jù)證明已送達訴訟文書等多種送達程序錯誤情形;以“違法缺席判決,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為再審事由的案例有35個;與“二審應當開庭審理而未開庭”相關的案例有20個。

      僅《司法解釋》明確規(guī)定的三項具體情形在當事人申請時易被法官識別和審查,而法官針對《司法解釋》第四項“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其他情形”很少具體考量,多以未明確規(guī)定而予以否定。如在田浩訴中余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中,再審申請人主張被申請人提交的《民事上訴狀補充意見》與之前提交的上訴狀內(nèi)容完全不一致,但二審法院未依法向其送達,且被申請人在庭審中也未陳述該意見,致使其對該意見內(nèi)容不知曉,無法了解補充上訴的具體請求和理由,無法行使辯論權。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針對該項申請事由裁定:被申請人提交的上訴狀補充意見主要針對款額的具體計算,而該款項數(shù)額問題本就是被申請人上訴狀中明確載明的上訴理由之一,不予支持該再審事由。此案例中,當事人申請再審的理由未經(jīng)立法明確,法官在審查認定時隨意性較大,表現(xiàn)出對“其他情形”的審查重視程度欠缺?;谠賹彸绦蚴翘厥饩葷绦虻男再|,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作為啟動再審程序事由之一應嚴格限制,但《民事訴訟法》中對“其他情形”的概括式規(guī)定應是給當事人維護自身辯論權利拓寬路徑,為其他立法未明確列舉卻實際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情形提供救濟,故應對該概括性規(guī)定予以明晰以發(fā)揮其作用。

      除以上幾種主要表現(xiàn)形式外,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在實踐中還表現(xiàn)為:無權代理人或無權代表人代為參加訴訟,行使訴訟權利,致使真正權利人未能參加案件審理,剝奪了其辯論權[注]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對鄧豐訴吳世云民間借貸糾紛案作出的(2017)鄂民申3129號民事裁定書即是以民訴法第59條有關委托訴訟代理人的規(guī)定,認定二審法院在無書面授權委托的情形下,允許無權代理人參與訴訟剝奪了權利人對辯論權的行使,裁定指令再審。;原告增加訴訟請求,未送達相關文書,未再次開庭,直接支持其訴訟請求,剝奪被告訴訟請求[注]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在肖蒙等訴中國人民財產(chǎn)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昆山中心支公司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再審案中作出的(2017)鄂民申310號裁定即以該事由裁定再審。等。這些具體情形法律或《司法解釋》未予以明定,僅可用《司法解釋》中第391條第4項規(guī)定的“其他違法剝奪辯論權利”予以涵蓋,在司法實務中,法官多不予認真考量,徑直以不屬于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的法定情形予以否定,也即“其他剝奪當事人辯論權”的概括式規(guī)定在我國實際效用不佳,未能發(fā)揮概括保護當事人辯論權的作用。立法未明確規(guī)定的具體情形需法官在作出裁定前認真斟酌,自由裁量判定其是否確實剝奪了當事人辯論權利,不可以法律未明確規(guī)定該情形徑直駁回申請。

      (四)與對程序正義的追求不相符

      在“北大法寶”上查找的100個以法院“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為再審事由的案例中,絕大部分法院將該程序性違法事由作為再審事由的依據(jù)是:因當事人未行使辯論權,致使案件事實認定不清,也即將因剝奪辯論權利啟動再審程序予以救濟的緣由追溯至案件審理實體內(nèi)容,也有很多法官將對辯論權的剝奪導致案件事實認定不清或適用法律錯誤作為是否裁定再審的判斷標準[注]黃楊. 剝奪當事人辯論權之再審事由的類型化分析——以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相關裁判為例[A]. 深化司法改革與行政審判實踐研究:全國法院第28屆學術討論會獲獎論文集[C].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73.,這無疑是我國司法實踐中普遍存在的程序獨立價值觀念缺失的表現(xiàn)。即使有些法官為使當事人或社會公眾易接受裁判而將裁判事由歸結于實體違法,也不能否定該事由維護程序正義的重要意義。

      違法剝奪辯論權導致裁判實體內(nèi)容有誤自然應當適用特殊救濟程序——再審程序予以糾正,但對辯論權的剝奪本身是對程序正當性原則的違反更應受到重視,此種實務中程序獨立價值觀念的嚴重缺失主要可歸結于以下兩個原因:1.我國司法實踐長期形成的注重案件客觀事實的傳統(tǒng)導致在訴訟過程中極易忽略當事人的辯論權[注]郭偉林. 簡論民事訴訟當事人的辯論權[J]. 南京大學法律評論, 1994, 秋季號:37.。對客觀事實的追求,使得法院在訴訟程序中僅將當事人的辯論作為發(fā)現(xiàn)案件事實的手段,而忽視“辯論程序本身具有的參與、解釋、說服的價值”[注]黃松有. 程序獨立價值理論與中國民事審判實踐[J]. 法學評論, 2000,(5):17.。為追求案件客觀事實,法院基于“職權探知主義”在訴訟中通過行使訴訟指揮權、調查取證權等方式主導訴訟進程,忽略當事人主張的事實、證據(jù)等辯論內(nèi)容,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行為隨處可見,當事人在訴訟中的參與毫無實質意義。2.程序正當性理論在我國發(fā)展緩慢致使法官輕視程序獨立價值,主要原因有我國幾千年來“重人治輕法治”的傳統(tǒng)思想,長期以來形成的司法是利用實體法律解決當事人之間實體爭議的思維定式[注]田平安,杜容智. 程序正義初論[J]. 現(xiàn)代法學, 1998,(2):4.,我國沿襲大陸法系國家“重實體輕程序”的傳統(tǒng)及程序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于晚清時才予獨立、程序法觀念薄弱。程序正當理論在我國發(fā)展緩慢,司法實務界多缺乏對程序獨立價值的認識,訴訟程序被多數(shù)法官輕視,僅將其視為實現(xiàn)實體法內(nèi)容的手段,繼而法官對當事人享有的辯論權等程序參與權不予重視,在訴訟過程中不給予當事人辯論機會,應當開庭審理的案件僅書面審理,否定當事人的程序主體地位。

      法官在以該事由裁定再審時仍歸結于實體違法的普遍做法,是該再審事由在實務中適用內(nèi)容不規(guī)范的一大表現(xiàn)。將其作為再審事由的目的在于糾正程序違法,而在實踐中僅將其作為審查糾正實體內(nèi)容的跳板意義不大。

      二、再審事由存在的價值微小

      我國采非約束性辯論原則,民事訴訟立法中當事人享有的辯論權對裁判結果的形成并無實質影響力,法院違法剝奪辯論權時侵害的只是當事人在法庭上具體實施辯論行為的自由,對裁判結果正確與否及程序正當性影響均較小,且再審程序的啟動以犧牲判決既判力與司法權威為代價,將其確立為一項獨立的再審事由擬實現(xiàn)的價值與付出的代價之間嚴重失衡,故其不應作為再審事由之一。

      在職權探知主義的傳統(tǒng)下,為適應社會轉型進程中對新型糾紛解決機制的需求、緊跟國際社會立法潮流,我國通過出臺《證據(jù)規(guī)定》等司法解釋開始有意識地從職權探知主義向辯論主義轉化,但我國民訴立法中確立的辯論原則卻未能借鑒到大陸法系國家辯論主義的精髓。采取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的國家中,其辯論主義是約束性辯論原則,主要內(nèi)涵有:第一、直接決定法律效果發(fā)生或消滅的案件事實,只有當事人經(jīng)辯論主張,法院才可作為判決的依據(jù),法院不能將當事人未經(jīng)辯論主張的事實作為判決基礎;第二、法院認定案件事實受當事人自認的約束,須對當事人自認的事實予以認定;第三、法院進行證據(jù)調查的范圍只限于當事人提出的申請證據(jù)[注][日]高橋宏志. 民事訴訟法——制度與理論的深層分析[M]. 林劍鋒譯.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330.。職權探知主義與辯論主義相較而言,首先在訴訟資料的提出與收集上存在根本性差異:辯論主義對訴訟資料和證據(jù)資料予以區(qū)分,并將庭審階段相應分為口頭辯論和證據(jù)調查[注]段文波. 我國民事庭審階段化構造再認識[J]. 中國法學, 2015,(2):95.,遵循“證據(jù)資料不能代替訴訟資料”的原則,法院認定的事實必須是當事人在“辯論”中提出的事實,而職權探知主義中未對證據(jù)資料和訴訟資料進行區(qū)分,當事人參與辯論程序僅是法院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jù)方法[注]吳杰. 辯論主義與協(xié)同主義的思辯——以德、日民事訴訟為中心[J].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8,(1):108.。據(jù)此,辯論主義是當事人自主決定裁判基礎事實,間接處分其享有的實體權益[注]邵明. 民事爭訟程序基本原理論 [A].[日]谷口安平. 程序的正義與訴訟[C].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141.,在其處分自由得到充分尊重的基礎上解決私權爭議的訴訟構造。當事人可支配法官裁判資料的形成是辯論主義的核心內(nèi)容,只有當事人主張的事實、提出的證據(jù)可作為法院裁判基礎資料;而在職權探知主義中,當事人進行的辯論僅是法院發(fā)現(xiàn)案件事實、獲取證據(jù)材料的途徑,對辯論的具體內(nèi)容及結果,法院有權自由取舍認定,也即法官主導裁判基礎事實的形成,當事人辯論權的行使對法院毫無拘束力,直接致使當事人享有的辯論權僅存在形式上的意義,對其自身權益維護無實質影響力。

      我國雖極力地從職權探知主義向辯論主義轉換,在《民事訴訟法》第12條確立了“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論”的辯論原則,但在訴訟進程中卻未見其發(fā)揮具體作用[注]張衛(wèi)平. 我國民事訴訟辯論原則重述[J]. 法學研究, 1996,(6):47.。與大陸法系國家的辯論主義不同,我國立法中該原則主要借鑒于蘇聯(lián),確立目標并非為約束法官,而是要求當事人在法官主導案件事實查明時予以配合[注]段文波. 我國民事庭審階段化構造再認識[J]. 中國法學, 2015,(2):95.。我國在《民事訴訟法》中確立了辯論原則,且在《證據(jù)規(guī)定》第8條確立了自認制度,第16條規(guī)定了依當事人申請收集證據(jù)制度,但《民事訴訟法》第7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的規(guī)定界定了在我國民事訴訟中法院與當事人在證據(jù)調查收集及事實認定中的地位與作用?!耙允聦崬橐罁?jù)”意味著法院在認定裁判基礎事實時,可以完全不受當事人主張的事實、提出的證據(jù)的限制,即使當事人未實際出庭主張事實,提出證據(jù),法院也可依據(jù)其查明的證據(jù)認定案件事實并作出最終裁判,此種僅以法院自身認定的客觀事實為依據(jù)的立法將當事人辯論的意義縮減至最小。辯論應是雙方當事人通過對各自提出的證據(jù)予以質證,爭辯民事法律關系,明晰證據(jù)及案件事實的過程,立法設置直接忽視其在法院認定案件事實中的作用,僅將其作為法院發(fā)現(xiàn)事實的一種非必要手段。且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25條第2款規(guī)定被告不提出答辯狀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第144條對被告可缺席判決的規(guī)定亦折射出當事人辯論權在訴訟中的作用微小甚至可被法院合法忽略。據(jù)此,我國確立的非約束性辯論原則是“空洞化”[注]劉學在. 民事訴訟辯論原則研究[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的,僅規(guī)定當事人享有辯論權,對當事人行使辯論權產(chǎn)生的法律效力未明確規(guī)定。強調法院保障當事人辯論權也僅停留在確保當事人具體實施辯論行為的程序層面,未涉及辯論內(nèi)容對裁判形成產(chǎn)生影響的實質內(nèi)容,法院仍可將當事人未主張、未辯論的事實資料作為裁判基礎[注]翁曉斌,周翠. 辯論原則下的法官實質指揮訴訟與收集證據(jù)的義務[J]. 現(xiàn)代法學, 2011,(4):132.。而立法對法院調查取證權、訴訟指揮權的規(guī)定,使得在我國民事訴訟中當事人通過行使辯論權所主張的事實、證據(jù)資料均對法院裁判的形成無拘束力。如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2款,訴訟進程中認定案件事實需要的證據(jù)原則上由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自行調查收集,在其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時方可由法院著手收集,看似是將證據(jù)調查收集權限由法院掌握轉移至當事人手中,但該項進一步規(guī)定法院對其“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jù)”應當調查收集,法官行使職權主導訴訟程序的進行,主動調查收集其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jù),對當事人提出的訴訟資料予以審查并選擇性認定,即使當事人在訴訟中未主張的事實、證據(jù)也可作為其裁判的依據(jù)。即我國《民事訴訟法》雖賦予當事人辯論權,但其對裁判的形成并無實質性影響力,將其被違法剝奪列為再審事由意義微小。

      除此之外,我國實行兩審終審制,再審程序并非一獨立審級,而是裁判程序終結后的一種特殊事后補救程序,其啟動以沖破原審裁判既判力、程序安定性及司法權威等穩(wěn)定因素為前提[注]韓靜茹. 錯位與回歸:民事再審制度之反思——以民事程序體系的新發(fā)展為背景[J]. 現(xiàn)代法學, 2013,(2):183.,故僅在訴訟程序存在重大瑕疵等情形致使判決正當性存疑時,方可通過再審程序予以推翻原判決[注]江偉. 民事再審程序的價值取向與申請再審程序的完善[J]. 法商研究, 2006,(4):26.。這就對再審事由的合理設定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即有資格通過再審程序予以重新裁判的緣由必須對實體公正或程序正義有威力巨大的損害,值得沖破裁判既判力、司法穩(wěn)定性予以事后彌補。且基于比例原則,再審事由的設定應遵循違法情形使判決的正當性動搖的程度與沖破判決既判力、裁判穩(wěn)定性的程度相當?shù)脑瓌t,而在我國當事人享有的辯論權對裁判的形成不具有實質影響力的前提下,法院對辯論權的違法剝奪雖在表面上侵害了當事人享有的程序性權利,似應基于維護程序正當性列為可申請再審的事由,但辯論權的設置本身無實體內(nèi)容,予以維護的程序性意義也微小,對其剝奪使判決的正當性動搖的程度不足以犧牲判決的既判力與程序安定性,故我國民事訴訟立法將法院違法剝奪無實質影響力的辯論權作為再審事由之一不僅不符合再審程序作為非常規(guī)事后特殊救濟程序的性質,且對當事人權益的維護無實質幫助。

      正是該事由缺乏實體內(nèi)容支撐,僅為形式上的構建,法官才對當事人辯論權的行使不予重視,而辯論權對裁判形成無拘束力也使得法官濫用自由裁量權的現(xiàn)象頻發(fā),肆意違法剝奪當事人的辯論權等程序性權利。此種實體法中辯論權的內(nèi)容空洞對裁判內(nèi)容形成實質影響力的缺乏,更使得訴訟進程中當事人行使該權利對實體權益維護意義不大,即使對程序正當性有一定侵害也達不到要通過再審程序予以救濟的程度。故基于當事人辯論權對裁判內(nèi)容形成無實質影響力及再審作為特殊事后救濟程序的性質,在立法賦予當事人辯論權對法院裁判實質影響力之前,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不應作為再審事由。

      三、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可被其他再審事由吸收,無獨立存在必要

      基于再審的補充性原則[注]〔22〕李浩. 再審的補充性原則與民事再審事由[J]. 法學家, 2007, (6):9. 再審的補充性是指“再審相對于上訴、申請復議等救濟途徑而言,是一種補充性的救濟方式”。若有些造成裁判錯誤的事由可通過上訴等途徑得以糾正,而當事人未救濟,則不允許其再以申請再審為方式獲取救濟。,再審事由的具體設定應當精簡化、嚴格化,將事由控制在一個較小的范圍內(nèi)以維護裁判的穩(wěn)定性〔22〕,也即各再審事由涵蓋的范圍應是互相嚴格界分的,盡量不可有相重疊的部分,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各事由啟動再審程序的功能。

      從違法缺席判決作為再審事由的依據(jù)及各國立法可推斷出違法缺席判決的情形可涵蓋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當事人出席案件庭審旨在向法院主張自己的訴訟請求,提出作為法院裁判基礎的訴訟資料,使法院最終作出于己有利的裁判,因此為維護當事人此權益,保障其可在庭審中有效辯論并參與法院裁判的形成,立法將“未經(jīng)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列為再審事由之一。而缺席判決與對席判決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當事人是否在庭審現(xiàn)場,有無行使其辯論權,在法官面前提出自己的訴訟請求及支撐其成立的各種證據(jù)資料和訴訟資料,對另一方當事人提出的主張或請求予以反駁,充分參與訴訟,在審查證據(jù)資料及認定案件事實中發(fā)揮關鍵性作用。也即立法將“違法缺席判決”作為再審事由主要基于該行為導致當事人未出席庭審,自然未能就支撐自己的訴訟請求或反駁對方訴訟請求的證據(jù)審查和事實認定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或主張,故對當事人辯論權的維護通過“違法缺席判決”再審事由的設定便可實現(xiàn),若將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作為單獨的再審事由則與違法缺席判決之間保護的權益有重合部分,與再審事由設定的原則不符,也即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再審事由設置自無必要。

      此外,在德國、日本民事訴訟立法中均將“不出庭”和“不辯論”作為缺席的兩種形態(tài)[注]占善剛. 我國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缺席規(guī)制之檢討[J]. 法商研究, 2017,(6):151.,也即當事人未行使辯論權是法院缺席判決的緣由之一,兩者并非并列且獨立的關系。根據(jù)德國《民事訴訟法》第330條的“當事人在期日到場但不為辯論擬制為未到場”以及日本《民事訴訟法》第158條的“如果原告或被告在口頭辯論期日里沒有出庭,或雖然到了庭卻未作本案的辯論時”,將未辯論規(guī)定為當事人缺席的一種情形[注][日]中村英郎.新民事訴訟法講義[M]. 陳剛,林劍鋒,郭美松譯.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94.,故當事人未行使辯論權應當作為缺席判決的原因事由之一,因當事人在庭審中未能合法行使其辯論權,法院作出的缺席判決也無合法依據(jù)。德日等大陸法系國家立法將雖出庭但未辯論的情形也歸屬于“缺席”,是對當事人辯論權利的有力保障。只要當事人在庭審中未能有效辯論,法院作出判決的合理性及合法性便受到質疑。這更是對“當事人主義”的切實貫徹,當事人應在裁判的形成中發(fā)揮實質性作用,此種對法院裁判形成合理限制的做法,值得我國借鑒。故基于此德日等大陸法系國家將“不辯論”列為“缺席”情形之一的普遍概念劃定,我國立法在已將違法缺席判決作為再審事由之一時,又將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列為獨立事由自然不符合世界訴訟理論發(fā)展潮流。

      在整理篩選出的129個以程序違法為再審申請事由的案例中[注]筆者以“民事案由”“再審”“程序違法”“湖北省”為搜索關鍵詞,以2013.1.1至2018.7.30為時間間隔在“北大法寶”上共搜索出1430條結果,其中法院確以程序違法為原因決定再審的案例有129個。,其中以“違法缺席判決,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為再審事由的案例有35個,法院在以該理由裁定再審時多同時引用《民事訴訟法》第200條第(九)項與第(十)項,也即在司法實務中,法院多未將“違法缺席判決”與“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再審事由予以明晰區(qū)分,而是一攬子將兩項事由均作為決定再審的依據(jù)。如在漣源市羅家坪采石有限責任公司訴武漢東創(chuàng)投資擔保有限公司等擔保追償權糾紛一案中,當事人以原審法院違反法定程序,采取公告方式送達開庭傳票和民事判決書,致其未能收到相關法律文書,剝奪了其辯論、舉證、應訴及上訴的訴訟權利為由申請再審,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2017)鄂民申2299號民事裁定書以其再審事由符合民訴法第200條第(九)項與第(十)項裁定再審。此種未對該兩項事由予以區(qū)分認定的現(xiàn)象在司法實務中層出不窮,僅因此兩項內(nèi)容重疊,難以明確區(qū)分,從側面反映出此兩項無并列規(guī)定的必要。且在以“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為申請再審事由的100個案例中,以“原審法院違反法律規(guī)定送達起訴狀副本、上訴狀副本或開庭傳票,致使當事人無法行使辯論權利”為決定再審事由有46個案例,在這些案例中認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原因——送達程序違法,與再審事由第(十)項“未經(jīng)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中的原因相同,也即在司法實踐中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多是因“未經(jīng)傳票傳喚”此類送達程序違法事由而導致,且法院也以缺席的方式作出最終裁決,此即表示違法剝奪辯論權利是“未經(jīng)傳票傳喚”與“違法缺席判決”之間的隱形邏輯必經(jīng)點,在對前因和后果均作出明確規(guī)定時,將其單獨作為再審事由自然無必要。

      “違法缺席判決”的事由可吸收“違法剝奪辯論權利”,在違法缺席判決時,被告一方當事人未出席庭審或中途退庭后,自然無法行使辯論權利,故“違法缺席判決”的必然結果是“違法剝奪辯論權利”,或言“違法剝奪辯論權利”是“違法缺席判決”的原因事實之一。兩者相較而言,違法缺席判決較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更易認定:違法缺席判決作為一個直接依據(jù)“未出席法庭審理”的客觀事實便可判定的事項,標準明確,事實清晰。而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情形復雜,在實踐中表現(xiàn)形式多樣,且我國尚無統(tǒng)一識別判斷標準造成在一定范圍內(nèi)依賴法官自由裁量,需針對庭審情況具體分析具體認定,其適用中靈活性較強,不易把握?;凇斑`法缺席判決”可涵蓋“違法剝奪辯論權利”且“違法缺席判決”更易認定和把握,我國立法不宜將“違法剝奪辯論權利”列為獨立再審事由之一。

      綜上所述,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的再審事由由于無統(tǒng)一識別判斷標準,在司法實務中存在違反平等原則等一系列混亂現(xiàn)象;而我國立法規(guī)定的非約束性辯論原則未賦予當事人辯論權對裁判形成實質性影響力也使該再審事由的存在價值面臨質疑;且“違法缺席判決”的再審事由實質是對當事人辯論權的維護,可涵蓋“違法剝奪辯論權”保護的權益范圍,故違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不應作為一項獨立的再審事由。

      猜你喜歡
      事由辯論裁判
      法官如此裁判
      法官如此裁判
      央行行長們就應對氣候變化展開辯論 精讀
      英語文摘(2020年4期)2020-07-28 07:57:34
      法律裁判中的比較推理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10
      試論撤銷仲裁裁決中的隱瞞證據(jù)事由
      仲裁研究(2019年1期)2019-09-25 07:40:58
      詞典引發(fā)的政治辯論由來已久 精讀
      英語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8
      如何贏得每一場辯論
      英語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 03:46:06
      IBM推出可與人類“辯論”的計算機系統(tǒng)
      英語文摘(2019年3期)2019-04-25 06:05:32
      清代刑事裁判中的“從重”
      法律史評論(2018年0期)2018-12-06 09:22:28
      經(jīng)濟犯罪出罪事由司法適用的體系構建
      虎林市| 横山县| 华阴市| 延庆县| 辽源市| 宜城市| 龙井市| 华容县| 恭城| 肃北| 江源县| 通辽市| 和政县| 江源县| 重庆市| 呼伦贝尔市| 陆川县| 都安| 朝阳区| 德清县| 宜城市| 襄汾县| 永丰县| 巴彦县| 阜阳市| 开原市| 香河县| 平度市| 平果县| 钟祥市| 宜君县| 江安县| 临泉县| 淮北市| 周至县| 阳江市| 大厂| 东丰县| 库伦旗| 恭城| 自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