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五華縣安流鎮(zhèn)第二小學 張麗云
數學是一門特別重要的學科,其包含的知識對各個學科,以及實際生活的影響相當大。小學數學的學習是基礎知識,很多數學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數據分析能力都是在小學養(yǎng)成的。因此,為了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采用自主探究性的學習,以此提高教學質量。
自主探究性學習是一個全新的教學方式,它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運用自主探究性學習對教學有很大的意義。首先,自主探究性學習可以增加學生的參與度,活躍課堂氣氛。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一些教學情境,學生就可以真正地融入學習當中去,成為課堂的主人,這樣的數學課堂不再像傳統(tǒng)教學一樣枯燥無味,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進行自主的交流和探究,在探究中得到啟發(fā),從而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其次,自主探究性學習能夠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小學生的年齡尚小,很多時候不能自覺地去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此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用自主探究的方法進行講授,向學生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可以自然的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通過小組討論和自主探究,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養(yǎng)成一個勤動腦的好習慣。
1.通過問題的導入,自主探究
小學階段的學生都處于活潑好動的年紀,不能快速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當中去,尤其是在一節(jié)課剛開始的時候,學生的心還不能從課外完全的收回來。所以,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根據要講的教學內容,找出明確的探究性的問題,使學生對該內容有一個準確的了解和學習的目標,從而產生繼續(xù)探究和學習的欲望。例如,教師在講到有關簡單歸一應用題的時候,要提前準備好課堂上要提出的問題:迅速計算出班里50名學生在一分鐘內眼睛可以眨多少下?提出這個問題之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然后找學生回答,其中小明說:可以算出來50名學生中每個學生的眨眼次數,然后再把他們加起來。小紅又說:小明的方法太過繁瑣,我覺得可以先算出一個同學的眨眼次數,然后算出得數之后再乘以50,就可以得出最終的結果。以這樣的討論方式得出來的結果,既能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又可以讓學生自主去思考問題,使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
2.通過自主思考,獨自探究
獨自探究,是指小學生根據自身對數學學習的掌握和理解,運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學習的研究過程。這樣的過程既能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自主學習中獲得快樂和成就感,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甚至增強其探究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師在講到《小數的加法》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小雨昨天買了兩本書,一本是《數學家的故事》,花了6.45元;一本是《童話選集》,花了4.29元,問一共花了多少錢?給出式子:6.45+4.29。這個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引導學生思考。學生可以通過自己已經學習和掌握的數學知識,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和研究,用自己的方法去算出結果。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給出小數的具體算法以及計算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比如在計算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小數點的對齊情況。通過自主探究和學習,讓學生對整個計算過程有一個明確的了解,從而鞏固小數的計算方法。最后教師可以再展示一個例題,引導學生自主完成。
3.通過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探究,可以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以后得到更多的啟發(fā),通過與其他同學的討論和交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可以要求每一個學生親自試用紙張剪出一個三角形的形狀。與此同時,教師可以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剪出的三角形的形狀都是各不相同的。然后教師在引導學生把剪好的三角形,用數學工具測量它的邊長,并計算三角形的面積,然后填寫到表格當中。接著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每個同學手中的三角形的邊長各是多少厘米?它的面積又是多少平方厘米?學生帶著問題,通過測量和計算,算出答案,同學之間再進行溝通和交流。這種小組討論分析的方法,能讓學生找出各自在計算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然后得出計算規(guī)律,從而探究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