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軍 左東曉
(山東科技大學 山東·青島 266590)
思想政治教學對當代學生的健康全面發(fā)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想要切實提高思政教學實效性,就需要以學生為核心,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和期待,拉近學生與思政課程間的距離。應讓廣大學生真實體會到思政課程能夠有效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幫助他們解決現(xiàn)實中的各種疑惑,進而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學習興趣,贏得他們的充分信任,最終強化學生的獲得感。
“獲得感”是由“獲得”與“感”共同組成的復合詞匯,其屬于心理學范疇,其中“獲得”即“取得、收獲”,而“感”則指的是在思想、情緒方面的具體反應。因此,結合這兩個詞義可對“獲得感”做出如下解釋:在客觀的外部環(huán)境認知下,所產生的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其是主體某一需求得到滿足后在思想上、心理上獲得的一種真實情感。思政課程學生獲得感主要針對的是特殊的受教群體,即大學生對思政課程所產生的真實感受,是廣大學生傾聽思政課程后對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效果的個人主觀體驗。簡單來說,就是學生通過思政課程得到的收獲,思想與行為上受到的具體影響。思政課程學生獲得感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其一,“獲得”是學生獲得感的基礎條件。獲得感的形成以思想、文化、物質等方面的真實獲得為條件,缺少真實獲得,獲得感也就無從談起。只有對思政課程進行親身感受,才能讓學生對其課程產生獲得感。其二,獲得感是建立在獲得基礎上的一種個人主觀心理,具有差異性及主觀性的特征。獲得感和人自身的主觀感受緊密相關,人的感知情況有著較強的個體差異性,因此所得到的獲得感也有所不同,每位學生對思政課程的獲得感都是不同的。其三,主體實際需求將直接影響獲得感的整體程度。獲得感具有諸多影響因素,但主體需求的影響力最大。對思政課程來說,滿足學生實際需求的思政課程和教學實效性有著直接關系,也和學生對其課程的滿意程度有關。其四,獲得感是客觀與主觀的統(tǒng)一。學生獲得感不僅有自身的主觀心理感受,同時也會受到外部感知的目標、任務、環(huán)境以及基本原則等客觀因素的影響。
全方面深化思政教學改革主要是為了保障思政課程在學生思想教育上能夠發(fā)揮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強化他們的獲得感。思政課程并不是簡單的教條式基礎理論教學,其涉及怎樣在復雜多樣的思想文化體制中對學生的“三觀”進行正確引導,同時還涉及到學生在思政教學中的響應、感受等。因此,就需要思政教學改革應考慮廣大學生對思想基礎理論的具體需求,學生對思政課程的獲得感情況是檢驗思政教學改革是否滿足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與成長需求的重要維度。提高廣大學生對思政教學的獲得感是當前人才培養(yǎng)的主題及立德樹人落實的價值導向,也是深化思政教學革新的基本要求。
思政教學的改革效果與包含導向、指標與制度在內的綜合評價體制有關,不僅涉及到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團隊的建設,也涉及教學方法的變革、教學語言的創(chuàng)新及教學途徑拓展、保障制度健全等內容。但不管評價體制內容怎樣轉變,作為思政教學效果的直接受眾群體,學生在課堂中的獲得感才是檢驗其教學實效性的重要標準。這既關系到黨的思想形態(tài)工作格局、關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同時也關系到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養(yǎng)成,脫離這一重要的評判標準,將無法實現(xiàn)思政教學改革目標。
首先應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調動學生積極性入手。教學方式是一個整體,具體包含教學方法、學習方法,以往的教學模式將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等同,忽視了兩者間的差異性,并未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以學生為核心更多的是強調教師的教學應向學生的學習進行創(chuàng)新性轉變,針對學生關注的實際問題展開分析和推理,在探究和了解學生的前提下,積極引領他們,以此來實現(xiàn)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之間的平衡及有效互動。其次,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學生自身的獲得感是全方面的,表現(xiàn)在知、行、情等各個方面。思政教學既要讓廣大學生擁有真實的收獲,還要讓他們在收獲后感受到滿足感與成就感,也就是在精神層面得到獲得感。對此,就需要思政教師在教學規(guī)劃與教學評價中,深入挖掘課程后所隱藏的獲得感資源,構成深層邏輯性且可強化學生獲得感的新型教學模式。
現(xiàn)階段,思政教學方法還需繼續(xù)轉變。首先教學方法的選擇和優(yōu)化應符合教學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決定著教學方法的選擇,同時,教師自身專業(yè)能力也會影響教學方法的革新。變革應激發(fā)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否則將無法有效促進教學改革。其次,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思政教學方法愈發(fā)多元化,慕課、翻轉課堂等開始被廣泛運用到教學中?,F(xiàn)代新媒體技術的進步也對教學產生了巨大影響,應客觀審視這些先進技術的價值,防止被先進教學技術所限制。思政教師應結合教學目標,充分運用先進技術的育人作用,既要重視教學形式,也要重視教學內容,充分體現(xiàn)出網絡技術對教學方法的積極功效。
思政教學實效性主要是通過大學生的真實感受與實際行動來體現(xiàn)的。思想上的認可及行為的轉換是學生獲得感的主要來源。課程屬性與教學內容決定著基礎理論教學是思政教學的重要渠道。因此,思政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擺正自身的位置,用深刻縝密的邏輯來回答學生提出的深層問題。但單純的理論教學自身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必須將其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才能真正感染學生。而實踐教學的開展應根據課堂教學及學生實際需求,讓他們在參與過程中得到良好的額體驗,在相互溝通中產生思想碰撞,進而深化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教學是學生獨立探索與自我教育的主渠道,應重視社會實踐對學生自身知識積累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在實踐過程中提高思政教學的真實獲得感,為廣大學生的發(fā)展注入新鮮活力,進而促使理論邏輯轉向實踐邏輯。
實踐教學要努力將學生的好感轉變成獲得感,應解決以往注重理論忽視實際、注重實踐形式忽視實踐內容等問題,要積極向學生現(xiàn)實生活靠攏。首先,實踐教學應根據學生及社會的現(xiàn)實情況來進行??蓪W生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現(xiàn)象作為案例,讓學生在實際體驗中得到方法論的有效指導,感受思政教學對個人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從而強化獲得感。其次,實踐教學應強調教師的積極參與和正確指導。在教學中,教師應控制整個實踐過程,重視合理評價方式,不能將實踐教學單純的理解成社會調研、社團活動等。
網絡為高等院校思政教學革新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因此,應充分運用現(xiàn)代媒體技術的先進成果,從課堂教學及管理等各方面建設網絡思政教學的新范式。其一,應強化網絡教育平臺構建。融媒體時代知識的廣泛傳播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各種制約,讓思政教學資源開放性更強,教學不受時空限制,學習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充分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實際需求,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足。在教學內容方面,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整合了豐富精品的思政教學資源,建設了立體化課程體制,同時還能根據受眾群體的特色需求制定相應的教學內容,真正實現(xiàn)了資源的最佳配置。在教學形式方面,線上與線下相互結合的學習方式有效擴大了學習時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實效性。特別是移動學習軟件的運用,讓當代思政教學進一步展現(xiàn)出自主、平等的特點。其二,應掌握網絡學習技巧。網絡時代多種終端設施的運用拓展了學習渠道,學生能夠依據個人的時間、需求、愛好等高效運用課余時間,積極開展特色化的自主學習。思政教師要主動服務和引領學生,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互動學習、主動學習的習慣。其三,要實施網絡教學管理。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提高了教學管理及評價的研究、預估能力。思政教學應高度重視學生的學習愛好及思想情況,深入挖掘相關數據,并對其進行深入分析與合理評價,以便及時了解學生總體、動態(tài)化的學習效果評價信息,為調整和改善教學方法提供有利依據,強化教學實效性,提高思政教學整體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高等院校思政工作會議中明確指出,“我國有著悠久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特色化的國情?!睆膰鴥葘用嫔峡?,地域性特征構成了與眾不同的豐富內涵。近些年來,社會大眾對地域性知識及文化中的思想觀念、精神價值愈發(fā)認同,更加注重地方文化資源要素在教育過程中的有效滲透,有利于實現(xiàn)從課本體系向地域特色的教育體制轉變,是提高教學實效性以及針對性地關鍵手段。全國將近三千所高等院校分布在各個地區(qū),不同地區(qū)的環(huán)境與民俗風格積淀了寶貴的人文精神及地方性文化,這些既是我國發(fā)展的向心力和黏合劑,同時也是高等院校思政課程的寶貴教學資源。有關教育心理學專家表示,大學生對自身所了解的事物具有較強的親近感,通過長時間的耳濡目染,廣大學生對周圍地方性歷史資源、民俗文化以及人文精神等雖然產生了一定的認知,但整體印象卻并不深刻。對此,思政教師應在全面整合、提取優(yōu)秀資源后,積極將其轉換成學科資源,適當地滲透在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提高學生興趣,讓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知識,進而在無形中發(fā)揮地方文化資源的育人、熏陶作用,強化廣大學生的獲得感。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其一應合理使用與滲透。地方文化資源是國家標準課程及教材的有效拓展,但并不是符合全部的課程內容,思政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明確教學目標,準確分析當代學生群體的思想及文化需要,挑選合適的地域文化資源育人案例,在深入探索、精益求精后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自然而然的將其引入到教學中,拉近學生與地方文化間的距離,激發(fā)他們的文化共鳴,提高教學說服力及感染力。其二應注重實踐教學。思政理論課程在充分發(fā)揮自身主渠道作用的基礎上,還需要教師積極進行實踐教學,以此來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水平。道德實踐是學生主觀感受的實現(xiàn)方式,學生只有通過道德實踐才能產生較強的情感感受,加強道德認知、提高道德素養(yǎng),最終更好的約束學生行為。思政教師要結合地方獨特文化資源,建設針對性地實踐教學基地,在直觀、生動的實踐活動中探索并融入思政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強化他們的獲得感,培養(yǎng)其愛國主義意識。
當代思政教學改革應將強化學生獲得感作為構建改革策略的主要價值導向。當代學生思政課程獲得感,指的并不是物質層面上的滿足感,而是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關鍵在于精神層面上的獲得感,這是當前思政教學改革應關注的重要問題。對此,思政教學可從教學模式、網絡思維、實踐教學、教學資源等方面入手,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加強實踐教學整體規(guī)劃,深入挖掘地方性特色教學資源,多種途徑、多種角度、多種措施共同增強學生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