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校本課程建設,是基于學校的角度對德育進行自主實施,并在實施過程中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思想道德的學校德育需要進行嚴格堅持。在現(xiàn)階段社會專業(yè)革新發(fā)展的背景下,應積極開展青少年現(xiàn)代社會適應能力的教育,貫徹落實德育教育,在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充分全面發(fā)揮的基礎上,確保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判斷、自我控制、文化選擇能力等的良好發(fā)展。校車護學管理能夠為莘莘學子的平安保價護航,而基于“校車護學管理”開展的德育校本課程建設更加符合學校德育的需要。
關鍵詞:校車護學管理;德育;校本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40-012.9?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5-0066-02
引 言
德育教育從小抓起,主要體現(xiàn)在從小學生抓起從學生身邊貼近實際生活的微小事物抓起。在中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改革和建設力度不斷加快的基礎上,學校要對各種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利用,進而對中小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規(guī)律和特征進行深入探究?;凇靶\囎o學管理”進行的小學德育校本課程建設,不僅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而且符合學生的認知和實際情況。
一、創(chuàng)設德育教學情境,積極參與德育
小學德育校本課程的構(gòu)建,旨在幫助學生通過自身的成長發(fā)展,從中收獲幫助和啟發(fā)。基于德育校本課程構(gòu)建學生德育學習場景的德育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適應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認知,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也能讓學生對德育教學給予高度認可[1]。在情境創(chuàng)設基礎上,教師應和學生一同來面對成長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對問題的不斷挖掘,共同尋求有效的解決方式,進而潛移默化地滲透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原有的受教育者的位置向“求學者”的角色進行轉(zhuǎn)變的關鍵,并不在于教師如何教,而在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即學生怎么學、對學生的學習教師如何給予引導等。小學德育校本課程構(gòu)建的空間十分開放,在向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相應情境中邁進時,教師并不是旁觀者,而是作為參與者和構(gòu)建者共同進行學習。
例如,“校車護學管理”作為“開學第一護”工作,應加強校車安全管理,以此切實筑牢學生乘車安全防線。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時,可以以“校車護學管理”為出發(fā)點,引導學生思考如下問題,如“我每天離開家上校車有什么表現(xiàn)?我上校車時是怎么做的?我乘坐校車到學校后有哪些行為?”等。通過此類問題、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而不是純理論的灌輸形式,引導學生從參與者的角度思考自身的行為、表現(xiàn)等。在學生闡述自己做法的過程中,教師加以正確引導,就可以通過學生常常接觸的小事,參與到教師的德育教育中?;谛\囎o學這一過程,觸發(fā)學生對德育的感性認識。
二、增強德育的人文性,有意識地滲透德育
一些發(fā)達國家進行德育教育時,往往會對德育教育的“人文性”及“滲透性”十分重視。基于上述性質(zhì)的德育的開展,不僅具有顯著的德育教育效果,而且能夠使德育教學極具人情味,能夠確保學生更容易接受德育教育。小學德育校本課程建設過程中,需要將德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聯(lián)系。在德育校本課程與實際生活相結(jié)合的基礎上,在日常生活以及公共生活規(guī)則意識教育中對學生的品德教育進行滲透。這要求教師對青少年成長的快樂進行積極分享,并對生活和學習中的煩惱進行共同面對,進而實現(xiàn)同歡樂、共煩惱的新型師生關系建立。
例如,基于“校車護學管理”的小學德育校本課程的構(gòu)建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校車護學管理”開展“校車如何護學”的小型辯論會。教師可以在班會上,針對下次班會“校車如何護學”的辯題進行提前設置。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下次坐校車時感受校車護導員的人文性服務和幫助,進而在具體辯論會開展時進行共同交流和探究。辯論會結(jié)束后,教師可以設置相應的課后任務,即以“寫給校車護導員的請求書”為題,寫一篇從自身角度如何幫助校車護導員共同開展校車護學管理工作的作文。教師可引導學生寫作時根據(jù)辯論會的內(nèi)容和自身觀點,闡述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上校車時不推攘等,促使學生自覺形成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習慣。
三、實現(xiàn)知識的軟著陸,通過體驗感受德育
通過感染所實現(xiàn)的道德教育,往往比教導的方式更具影響力?;趯W生角度、圍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將青少年生活和思考進行充分反映,幫助學生對問題的解決過程和方式進行積極探索,是知識“軟著陸”的重要體現(xiàn)。教師可以借用其他方式來“說話”,通過對各領域經(jīng)驗的借鑒,引導學生進入更高境界;通過對青少年自主作品的借鑒,將學生心靈體驗進行體現(xiàn)。而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就會實現(xiàn)對德育的感受,從而有效避免以往生硬的和逆反的說教方式的弊端。
例如,在“校車護學管理”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你可以順手做到的哪些小事能夠體現(xiàn)與校車護導員對校車護學的共同管理?”在教師的引導下,加之自身坐校車的親身體驗,學生自然而然就會闡述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即“我上校車時不會推擠其他同學,因為這樣不安全;我在坐校車時不會亂跑、亂跳,因為在校車行駛過程中這樣做會很危險”。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加之具體的自主闡述,不僅實現(xiàn)了德育知識的“軟著陸”,而且在學生對自主觀點進行闡述的過程中,實現(xiàn)對學生良好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
四、突出德育情感教育,強化學生德育認知
在小學德育校本課程構(gòu)建過程中,對比知識要求及人文要求,人文要求的突出,能夠基于實踐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從而將德育教育的情感充分發(fā)揮,進而實現(xiàn)學生德育認知的不斷提升。在對愛的學習過程中,并不是為了要對愛的定義、意義、內(nèi)涵等進行掌握,而是需要學生用心體驗愛、發(fā)自內(nèi)心地學會如何去愛,不僅做到愛自己,同時也需要做到愛家人、愛他人、愛社會,將小的愛向大的愛進行逐步發(fā)展,才能確保學生由內(nèi)而外地升華。小學德育校本課程構(gòu)建以及具體課程教學的開展過程中,不應該過于側(cè)重知識,而應該對體驗進行重點強調(diào),基于體驗,確保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的判斷和選擇得以充分體現(xiàn)。
例如,在具體“校車護學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護導員應積極關注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情況,教師則應引導學生對護導員的行為進行重點關注。校車護導員通過學生坐上校車這一刻對學生需求的關注,為其提供滿足需求的幫助;而學生在對護導員給予的幫助進行切實體驗的過程中,感受和體驗護導員給予的愛,進而在潛移默化中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在德育教育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德育認知的強化,實現(xiàn)校車護學管理實效性的全面發(fā)揮。
結(jié) 語
通過學生身邊經(jīng)常接觸的小事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進行滲透,基于“校車護學管理”德育教育價值的充分發(fā)揮,積極構(gòu)建德育校本課程,從而為學生的安全保駕護航,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小學德育校本課程建設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將身邊一切教育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和整合,以學生熟悉的方式,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有意識地滲透德育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良好品質(zhì)和思想道德觀念的形成。
[參考文獻]
黃曉鈺.農(nóng)村小學生“流失進城”之問題探討及原因分析[N].山西青年報,2016-10-29(003).
作者簡介:宋海燕(1976.12—),女,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高級教師,從事小學德育和語文教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