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馮光萬(1982年11月-),男,漢族,大專,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中醫(yī)臨床診療工作。
【摘要】目的:分析黃芪建中湯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臨床效果。方法:選取醫(yī)院2017年3月到2018年9月就診的74例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將其分為A組與B組患者,其中A組(37例)進行西醫(yī)治療,B組(37例)以此為基礎進行黃芪建中湯治療,觀察患者臨床療效。結果:在臨床治療后,對A組、B組患者進行臨床療效評估時,A組總有效率72.9%,B組總有效率97.2%,兩組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不良反應的發(fā)病率39.7%(11/37),較高于B組的5.4%(2/37),組間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脾胃虛寒證胃痛患者臨床治療中,患者采取黃芪建中湯治療,可以提升其臨床療效,確?;颊卟∏榈玫娇刂?。
【關鍵詞】黃芪建中湯;脾胃虛寒證胃痛;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197.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4-122-02
胃脘痛通常稱作胃痛,屬于消化道比較常見病癥,脾胃虛寒型胃痛作為臨床常見胃脘痛證型,其臨床癥狀:胃痛隱隱與四肢無力等。由于脾胃虛寒型胃痛發(fā)病率較高,且具備反復發(fā)作的特征,通常發(fā)病在年老體弱人群,因此,在患者臨床治療中,選擇有效治療方案,可以有效提升其臨床療效,避免患者病情復發(fā),已經成為醫(yī)務人員急需解決問題[1]。本文選取74例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進行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醫(yī)院2017年3月到2018年9月就診的74例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其中15例患者為胃潰瘍,20例患者為十二指腸潰瘍,15例患者為復合型潰瘍,12例患者為慢性淺表性胃炎,12例患者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糜爛。將74例患者隨機分為A組與B組患者(均37例),在A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45.5歲;B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3例,平均年齡46歲。對A組、B組患者進行臨床資料對比,其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A組患者進行西醫(yī)治療,對于消化性潰瘍患者,選擇法莫替?。▌┝?0mg,每天2次)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進行治療時,其根治方案包括:奧美拉唑(劑量20mg,每天2次)、克拉霉素片(劑量
0.5g,每天2次)、阿莫西林膠囊(劑量1.0g,每天2次),持續(xù)10天治療[2]。在B組患者中,其主要是以此為基礎進行黃芪建中湯治療,包括:炙黃芪25克、山藥15克、茯苓15克、高良姜9克、陳皮9克、元胡9克、白芍9克、半夏9克、炒白術9克、桂枝9克、炙甘草5克、大棗3枚。以水煎服的方式進行早晚服用,持續(xù)30天治療[3]。寒勝痛甚時加用黨參和干姜;發(fā)病時加用良附丸;在患者止痛以后,選擇香砂六君子丸予以調理。
1.3療效評估標準
根據《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進行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評估時,其標準包括:痊愈,臨床癥狀已經消失;好轉,患者胃痛得到緩解,且發(fā)作次數明顯減少;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未改變,甚至呈現病情加重的現狀[4]。在對患者進行4周持續(xù)治療后,應該對其臨床效果予以評定,其總有效率為痊愈率+好轉率。
1.4統(tǒng)計學分析
研究數據通過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加以處理,計數資料的表示方式為%,組間進行x2的檢驗,P<0.05表明組間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
在臨床治療后,對A組、B組患者進行臨床療效評估時,A組總有效率72.9%,B組總有效率97.2,兩組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如下表1所示。
2.1兩組患者不良反應
A組不良反應的發(fā)病率39.7%(11/37),較高于B組的5.4%(2/37),組間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x2=7.5586,P=0.0059)。
3討論
中醫(yī)學中胃痛又稱作胃脘痛,其是由于胃氣阻滯,胃絡瘀阻,胃失所養(yǎng)、不通則痛導致的以上腹胃脘部發(fā)生疼痛為主癥的一種脾胃腸病證。在社會持續(xù)發(fā)展下,科學技術隨之取得明顯進步,且生活節(jié)奏發(fā)生明顯變化,呈現工作壓力不斷增加的趨勢,主要是由于患者未按照其飲食規(guī)律造成脾胃虛寒,從而引發(fā)患者胃部疼痛,使其生活質量受到直接影響。對此,在脾胃虛寒證胃痛患者治療時,對其進行有效治療極其重要[5]。黃芪建中湯具體包括:炙黃芪、山藥、茯苓、高良姜、陳皮、元胡、白芍、半夏、炒白術等,其中黃芪能夠補氣生陽,屬于藥材主藥,對幾種藥材結合使用,能夠有效提高其臨床療效。與此同時,在對該藥方進行治療時,應該特別注意:第一,若是患者出現胸悶納呆血虛證時,需要去除黃芪,增加當歸與阿膠,發(fā)揮其養(yǎng)血活血功效。第二,若是大便隱血陽性,應該去除桂枝,同時添加相關化瘀止血品等。
在本次研究中,A組總有效率72.9%,較低于B組97.2%,兩組數據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在脾胃虛寒型胃痛臨床治療中,黃芪建中湯治療方方法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其臨床療效,同時緩解患者平滑肌痙攣,通過降低不良反應的方式,以實現患者病情的控制,從而緩解其疼痛癥狀,具備臨床推廣和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麻麗萍.中醫(yī)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yī),2017,(20):2936-2938.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7.20.016.
[2]余雄輝.黃芪建中湯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臨床研究[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5,(16):139-140.DOI:10.11954/ytctyy.201516074.
[3]劉建波,梁艷,楊華強.研究黃芪建中湯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的臨床效果[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8,(11):133-134.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8.11.074.
[4]憨蘭.督灸配合黃芪建中湯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的臨床療效[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7,(1):125-126.DOI:10.3760/cma.j.issn.1674-4756.2017.01.048.
[5]王秀志.督灸配合黃芪建中湯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的療效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5,(23):98-98,100.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5.2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