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虎,代 艷
作者單位:(621099)中國四川省綿陽市中心醫(yī)院眼科
隨著世界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轉變,用眼習慣、用眼頻率的改變大大增加了用眼負荷,導致了近視發(fā)病率的迅速上升。2000年,一項關于近視的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我國中小學生近視患病率為27.63%~53.80%[1],且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近視已成為影響眼健康的潛在隱患。正因為如此,近幾十年來不少學者一直在嘗試探索控制近視的方法,包括雙光眼鏡、多焦點漸變鏡等,但均因療效不確切而未被臨床采用。研究發(fā)現,局部使用阿托品眼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延緩近視的發(fā)展,但因作用有限、藥物副作用等原因在臨床上亦難以推廣[2]。角膜塑形鏡后表面采用逆幾何學設計,對角膜產生機械壓力及負壓吸引作用,使得角膜重新塑形,從而降低近視屈光度,提高裸眼視力。作為一種非手術、可逆的近視矯正方法,角膜塑形鏡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已有大量文獻報道角膜塑形鏡對控制青少年近視的效果良好[3-6],但既往研究主要觀察的是雙眼近視患者同時配戴角膜塑形鏡對近視的控制效果,而對單眼近視患者單眼配戴角膜塑形鏡的效果鮮有報道。本研究選取單眼配戴角膜塑形鏡的單眼近視患者進行觀察,發(fā)現角膜塑形鏡對眼軸增長具有一定的延緩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4-06/2016-03在我院視光門診單眼驗配角膜塑形鏡的單眼近視患者56例112眼,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齡8~15(中位數11.5)歲。將配戴角膜塑形鏡的眼作為試驗組(56眼),未作處理的另一眼作為對照組(56眼)。試驗組戴鏡前球鏡度數-1.25~-4.75D,柱鏡度數0~-1.50D,平均等效球鏡度數-3.25±1.36D(柱鏡度數等效于1/2球鏡度數);對照組球鏡度數-0.50~+0.75D,柱鏡度數0~-0.5D,平均等效球鏡度數-0.25±0.48D,因對照組的裸眼視力在0.8及以上,故未作任何處理。納入標準:(1)初診者;(2)矯正視力≥1.0;(3)年齡8~18歲;(4)無角膜塑形鏡驗配禁忌證。排除標準:(1)斜弱視患者;(2)既往有眼病手術病史;(3)既往配戴角膜接觸鏡;(4)合并角膜病變、青光眼等眼部器質性病變者;(5)糖尿病、高血壓等全身疾病患者;(6)不能規(guī)律隨訪者。本研究遵循赫爾辛基宣言,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患者及家長均被告知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配戴角膜塑形鏡前,詢問患者的生活及衛(wèi)生習慣、眼病史、過敏史、家族史、用藥史等情況,行裂隙燈檢查眼前節(jié)生理狀態(tài),尤其是眼瞼、結膜、角膜和淚液情況,排除角膜塑形鏡驗配禁忌證(如活動性炎癥、重癥干眼、瞼板腺功能障礙、角膜變性等),并行眼后段檢查排除眼底疾病。所有患者根據角膜地形圖檢查結果試戴角膜塑形鏡,熒光染色后,裂隙燈下評估鏡片的位置與活動度,確定鏡片參數。本組患者配戴的角膜塑形鏡均為同一品牌。囑患者夜戴持續(xù) 8~10h,分別于戴鏡后第 1d,1wk,1、3、6、9、12mo復診,檢查屈光度、角膜曲率和眼軸長度。復方托吡卡胺眼液散瞳后采用電腦驗光儀檢查屈光度,瞳孔縮小后由同一視光師采用主覺驗光復檢。應用角膜地形圖儀檢查角膜曲率。應用IOL Master光學生物測量儀測量眼軸長度,測量3次,取平均值。角膜地形圖和IOL Master檢查均為同一技師操作,戴鏡12mo后測量角膜曲率和眼軸長度的時間為取鏡后1mo。
統(tǒng)計學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應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戴鏡前,試驗組和對照組屈光度分別為-1.25~-4.75D和-0.50~+0.75D,戴鏡12mo后,兩組屈光度分別為-1.75~-5.00D和-0.50~-1.50D,試驗組屈光度增加量(0.29±0.15D)與對照組(0.76±0.41D)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8631,P<0.001)。戴鏡前,試驗組和對照組的水平角膜曲率分別為41.31±1.67、41.53±1.14D,戴鏡12mo后,兩組水平角膜曲率分別為41.26±1.28、41.62±1.45D,試驗組水平角膜曲率值變化量(0.27±0.11D)與對照組(0.20±0.14D)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8204,P>0.05)。戴鏡前,試驗組和對照組眼軸長度分別為 24.89±0.91mm和 23.79±1.29mm,戴鏡12mo后,兩組眼軸長度分別為 25.01±0.95mm和24.16±1.72mm,試驗組眼軸長度增加量(0.14±0.10mm)與對照組(0.32±0.14mm)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7518,P<0.001)。
近視的本質是由于眼軸長度與眼光學系統(tǒng)的屈光力之間不匹配所造成的,眼軸長度超出正常范圍稱為軸性近視,屈光力超出正常范圍稱為屈光性近視[7]。眼軸長度的過度延長會發(fā)展為病理性近視,引起較多的并發(fā)癥,因此眼軸長度的變化成為評判控制近視效果的主要指標之一。IOL Master測量眼軸長度準確性高,重復性好,臨床已廣泛用于測量眼軸長度,測量過程中無需接觸眼球,避免了人為因素對角膜產生壓迫,影響測量結果。角膜屈光力是眼屈光力的主要構成成份,也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檢測指標。角膜塑形鏡通過降低角膜屈光力來達到“治療”近視的目的,但這種作用僅僅是暫時的、可逆的,隨著停戴時間的延長,角膜形狀及屈光力很快就會復原。本研究發(fā)現,戴鏡12mo后,試驗組停戴1mo后的角膜曲率變化量與對照組的角膜曲率變化量比較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角膜塑形鏡改變角膜形狀及屈光力的作用已基本回退,則近視度數的差異基本上就是眼軸長度的差異。我們發(fā)現,戴鏡12mo后,試驗組的屈光度增加0.29±0.15D,對照組的屈光度增加0.76±0.41D,兩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試驗組的眼軸長度增加0.14±0.10mm,對照組的眼軸長度增加0.32±0.14mm,兩者差異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角膜塑形鏡對控制近視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對延緩眼軸增長有著確切的效果。本研究之所以對比兩組之間的眼軸長度變化量而不是比較兩組的眼軸長度是基于以下考慮:(1)12mo內的眼軸長度變化量較其實際量微乎其微;(2)既往研究顯示,即使眼軸長度增長1mm,仍比較不出兩者之間的差異性[8]。
近來關于角膜塑形鏡控制近視發(fā)展的研究很多[5-6],也不缺乏前瞻性的研究[9],但這些研究主要針對的是雙眼近視患者雙眼均配戴角膜塑形鏡控制近視發(fā)展的效果,而對單眼近視患者單眼配戴角膜塑形鏡的效果鮮有報道。近視的發(fā)展與近距離用眼、用眼負荷、戶外活動等多種因素有關,既往研究中關于這些因素的控制未進行過多描述。本研究采用自身對照設計,用眼習慣、用眼負荷、外部環(huán)境等近視高危因素可以得到很好的匹配,從而減少研究偏倚和誤差。此外,比較兩組眼軸長度的增長情況,對評價角膜塑形鏡延緩近視發(fā)展的效果更有說服力,結果可信度高。
屈光參差是指雙眼屈光度不同,其程度或性質存在一定差別。屈光參差的發(fā)病率報道不一,約3.79%~21.8%[10]。臨床上單眼近視患者并不少見,近視性屈光參差患者近視度數較高眼常作為優(yōu)勢眼,其近視度數較非優(yōu)勢眼增長更快,且常為眼軸長度增長過快,而角膜屈光力變化不明顯[11-12]。臨床中也經常發(fā)現屈光參差患者的高度數近視眼的近視度數增加快于低度數近視眼的現象。本研究發(fā)現,配戴角膜塑形鏡的近視度數較高的優(yōu)勢眼近視度數反而較非優(yōu)勢眼的度數發(fā)展較慢,試驗組眼軸長度增長亦較對照組緩慢,表明配戴角膜塑形鏡對干預近視的發(fā)展是有效的。
綜上所述,角膜塑形鏡對控制青少年單眼近視的發(fā)展具有良好的效果,但仍需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完善研究結果,尚需延長觀察期以評價角膜塑形鏡的長期效果。另外,本研究過程中少數患者出現角膜點染等并發(fā)癥,對癥處理后癥狀很快消失,并未停戴角膜塑形鏡,故文中未作過多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