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雙影
摘? ?要:解決高中學生作文理性不足的問題,可通過運用哲理性語言促成作文“理”的生成這條途徑來完成。教師可引導學生積累、欣賞、內(nèi)化教材經(jīng)典文本中的哲理性語言,并通過引用、化用、自創(chuàng)、混用哲理性語言等途徑學以致用。
關(guān)鍵詞:作文教學;教材經(jīng)典文本;哲理性語言
在高中寫作教學中如何落實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這些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下筆者結(jié)合自身教學實踐和學生寫作實情,就如何借鑒教材經(jīng)典文本哲理性語言促學生作文“理”的生成的方法、途徑作些探討。
一、集腋成裘,致力內(nèi)化
(一)積累哲理性語言
語言運用與思維提升是一個漸進過程,需從語言積累開始。就學生而言,語言積累最好的來源是教材,比如經(jīng)典散文、小說等。經(jīng)典散文尤其是富含哲理的散文是一個奇妙的世界,其哲理性的語言常常給人以啟迪。因此,在教學此類散文時,教師需要點撥學生通過自己的判斷做好語言積累工作,并將所學到的哲理性語言進行歸納、整理。這些哲理性語言就如串項鏈的珍珠,只需用一根思想的線將其串連一起,就可形成富有特色的文章。如我們可以積累如下經(jīng)典散文中富含哲理的語言:
(1)人生旅途崎嶇修遠,起點站是童年。(《鄉(xiāng)土情結(jié)》)
(2)只有艱辛勞動過奉獻過的人,才真正擁有故鄉(xiāng),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鄉(xiāng)”的情懷——無論這個故鄉(xiāng)烙印在一處還是多處,在祖國還是在異邦。沒有故鄉(xiāng)的人身后一無所有。而萍飄四方的游子無論是怎樣貧困潦倒,他們聽到某支獨唱曲時突然涌出熱淚,便是他們心有所歸的無量幸福。(《我心歸去》)
(3)湖是自然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著它的人可以測出自己天性的深淺。湖邊的樹木宛若睫毛一樣,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濃密突出的眉毛。我寧愿把一天中最寶貴的光陰這樣虛擲,我是富有的,雖然與金錢無關(guān),因為我擁有陽光照耀的時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揮霍著它們。(《神的一滴》)
通過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可以建構(gòu)自我的語言庫,并在建構(gòu)的過程中促進自我語言的發(fā)展。
(二)欣賞哲理性語言
任何優(yōu)美的語句或富含哲理的語言,倘若只是被摘錄積累下來,而沒有被好好地欣賞,那么這些語言的“美”或“理”還是不能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因此,教師一方面要指導學生積累哲理性語言,另一方面更應點撥學生,與學生一起欣賞所積累的語言,體會語言的內(nèi)蘊與哲理。如《鄉(xiāng)土情結(jié)》中“人生旅途崎嶇修遠,起點站是童年”這句話,其哲理性究竟是怎么體現(xiàn)的?實際上,前半句概括了人生旅途的特點“崎嶇、修遠”,暗示人生旅途充滿坎坷,甚至會有很多風險;后半句則說明伴隨人一生的旅途是從童年開始的,而童年時的旅途風景是優(yōu)美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隨著時空和生活經(jīng)歷的變化,人生旅途也許就不再是童年所見的那般風景。只有這樣欣賞、理解后,散文語言的哲理性才能很好地體現(xiàn)出來,也才能便于運用。
(三)內(nèi)化哲理性語言
語言的積累和欣賞是語言建構(gòu)的過程。語言要真正發(fā)揮其作用,展現(xiàn)其魅力,關(guān)鍵在于運用,而運用語言又需要一個前提,即將所積累的語言進行“內(nèi)化”。內(nèi)化哲理性語言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學生對自己喜歡的哲理性語言,內(nèi)化比較快;而對教師認為有哲理性而自己并不喜歡的語句,內(nèi)化比較慢。內(nèi)化語言較簡單的方法是“仿寫”——仿寫一句類似的話,自己體會其內(nèi)涵,然后再把自己仿寫的句子置于具體的寫作語境中,體會其表情達意的作用。如就《前方》中“人的悲劇性實質(zhì),還不完全在于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xiāng)”這一句,筆者要求學生仿寫,學生仿寫出的語句如:
(1)人的悲劇性實質(zhì),還不完全在于總想突破生活的藩籬卻總不能突破,而在于明明身處藩籬中、苦苦掙扎著,還時時刻刻以為自己活得很瀟灑。(陳宇佳)
(2)人的悲劇性實質(zhì),還不完全在于總想以自己的智慧去掌控這個世界,而在于在掌控世界的過程中,知道自身的掌控能力極其有限,卻還要拼命地表現(xiàn)自己智慧的無限。(沈佳偉)
(3)人的悲劇性實質(zhì),還不完全在于他明知個體生命極其有限,而在于總是用欺騙的手段欺騙自己,把自己欺騙得心服口服。(王鑫)
這些仿寫的句子,在很大程度上已經(jīng)觸及學生心靈的某些東西,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如王鑫同學的仿寫,就有點像讀者讀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后的感覺——人類自以為是宇宙中的萬物之靈,實際上,人類一直在欺騙自己。
二、厚積薄發(fā),學以致用
能給我們思考的文章最美。如哲理性散文,其議論是伴隨著敘述、描寫和抒情自然生發(fā)出來的一種理性與智性。它無須用事實與邏輯的論證,即便是議論類散文,它也是就事說理、即物生理,用文學的語言、形象的語言說理,將說理與抒情、議論與形象結(jié)合起來使用。其目的在于寫出一種理趣,表現(xiàn)一種哲思,啟迪人,使人獲得一種感悟,一種智慧。小說中的哲理性語言,往往通過文中的人物對話或心理表現(xiàn)出來。學生積累、欣賞、內(nèi)化哲理性的語言,其最終目的是要形成個性化的語言體驗,并正確有效地運用到具體語境中表情達意,讓文章富有“理”。能夠恰當甚至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所積累的語言,這是語言積累與建構(gòu)的最終目的。那么如何運用哲理性的語言來促成作文“理”的生成?
(一)引用哲理性語言
要提高作文的“理”性,直接引用哲理性的語言不失為一條捷徑。如2018年浙江省高考佳作《繼往開來浙江人》,直接引用范仲淹的“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又如《爭先亦不忘國憂》直接引用勒龐的“可見的現(xiàn)象可以喻為波浪,它不過是海洋深處我們一無所知的湍流的表象”和魯迅先生的“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感想,敢做,敢當”。這些直接引用的名人名言,富有哲理性,極大地促成了作文“理”的生成,增強了說理的力度,提高了論述的說服力。筆者在訓練時要求學生以“我們的校園”為話題寫幾句有“理”的句子,須直接引用名人名言。有學生是這樣寫的:
紀伯倫在《音樂》一文說:“人不知道高站枝頭的鳥兒在說什么話,不曉得淌在石頭上的溪流在唱什么歌。但是,人卻覺得自己的心里會這所有聲音的意思?!币兰o伯倫所言,我不妨說:我不知道校園大樹上鳥兒在說什么,不知道許愿池里錦鯉在想什么,也不知道操場上的蛐蛐在彈奏什么,但我知道,這不大的校園,卻裝著我大大的夢想。
(二)化用哲理性語言
平日積累的哲理性語言,考試時也許只記得個大概,此時不妨采用化用法,增強作文語言的說理性。如2018年浙江省高考佳作《本昔文,立今知,鑄新知》,化用尼采的“不要把頭埋進天堂之類的沙堆里,而要讓它自由,讓這顆塵世頭顱為塵世創(chuàng)造意義”,《品浙江文化,行浙江精神》一文化用丘吉爾的“我們靠獲得生存,靠給予生活”等。筆者還是以“我們的校園”為話題,要求學生化用哲理性的語言,寫幾個蘊含“哲理”的句子。學生習作佳句如:
(1)落葉是飄在秋天的一首詩,無聲卻叫人心動,如漫天的蝴蝶在風中飛舞,它只想留給秋天最美的樣子。濃濃的樹蔭下,一條蚯蚓在悠閑地刨著生活的安逸……秋天不太冷!
(2)見證了歲月變遷的香樟與雪松,知道很多東西都挽留不住,只有佇立著,一年又一年,望著被風帶走的葉,不語。
(1)句中的“秋天不太冷”,化用張學友《這個冬天不太冷》的歌詞;(2)句中的“只有佇立著,一年又一年,望著被風帶走的葉,不語”,化用史鐵生《我與地壇》中的“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zhèn)靜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
(三)自創(chuàng)哲理性語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中提出“逐步掌握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guī)律,形成個體言語經(jīng)驗”,這里的“形成個體言語經(jīng)驗”,即指在內(nèi)化所積累的語言的基礎上有自我的創(chuàng)造。凡寫作高手都能運用自我創(chuàng)造的、富有個性體驗的語言。學生中也不乏高手,他們會自己創(chuàng)造語言來表情達意。但具有哲理性的語言創(chuàng)造需要思維有一定的深度才行,因此教師需要對善于創(chuàng)造語言的學生給予一定的指導,引導其將語言寫得更深刻些。筆者在教學中還是以“我們的校園”為話題,讓學生自由選擇校內(nèi)景物對象,寫點含有哲理的語句。下面是學生的習作選粹:
拒絕誘惑,原來真是一場讓人筋疲力盡的較量。闖過充滿誘惑的一關(guān)又一關(guān),我又被一團溫潤而黑暗的東西緊裹得幾乎窒息,跌落在密林里。
根浸泡在泥土里,成長浸泡在時間里。鳥糞的豐腴早被我根須瘋長的欲望吮吸得干癟不堪。但我慶幸自己,居然從那肥沃里出落得如此茁壯,像模像樣地朝著成為參天大樹的方向奮進,這是我的理想,也許僅僅是個夢想。當理想的天使意外折斷了羽翼,只有墜落到夢想的天堂尋求一絲慰藉。
(陸佐岳《一棵樹的成長》)
這段文字中,“拒絕誘惑,原來真是一場讓人筋疲力盡的較量”“根浸泡在泥土里,成長浸泡在時間里”等語句就富含哲理性,是學生個體獨特的語言體驗。
(四)混用哲理性語言
一篇高質(zhì)量的有“理”作文,通常需要多條“理”性語言的構(gòu)筑。直接引用或化用,用得恰當,固然可以促成作文“理”的生成,倘若用得不當,則會給人一種沒有“自我”的印象。因此,寫作更需要運用富有個體特色的語言。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將直接引用、間接化用、自我創(chuàng)造三者相結(jié)合,對促成作文“理”的生成頗為重要。如2018年浙江省高考佳作《心懷江潮,務本精耕》中的這段話:
水者,至柔至默。無雷霆萬鈞驚落風雨,無狂沙淘盡一身鋒芒。浙江人躬耕于土地,親吻山林,侶友海洋。陽明心學,教化蒼生萬物于無形。浙江人斂起鋒芒,腳踏實地,“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正如圣-埃克絮佩里所言:“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睙o聲處,阡陌縱橫,水路清澈,庠序林立,黃老者自樂。沐浴于務實之風,青年學子更應走出伽達默爾所言的意義“前文本世界”,通過踏實的態(tài)度尋找青年人在新時代的意義?!叭松目圩訌囊婚_始就要扣好”,唯有扣得仔細、緊密,才能書寫未來的傳奇。從眼前的山花樹木、星辰江河出發(fā),方能真正抵達未知的遠方。
這段論述語言具有較強的哲理性。作者直接引用圣-??诵跖謇锏脑挘霉旁娢恼Z句,自創(chuàng)“從眼前的山花樹木,星辰江河出發(fā),方能真正抵達未知的遠方”語句,將引用、化用、自創(chuàng)有機結(jié)合,促成了文章“理”的生成。
實踐證明,教師引導、點撥學生借鑒教材經(jīng)典文本進行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十分有利于學生的寫作。學生借鑒富含哲理的文本,將文中哲理性語言加以積累并在作文中加以運用,可使文章活色添香,也使寫作思維得以拓展和提升,并讓本來平凡的文字增添韻味和理趣,從而增加文章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