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郭象對《莊子》的“誤讀”

      2019-03-21 22:17:38吳昕玥郭淑新
      滁州學(xué)院學(xué)報 2019年6期
      關(guān)鍵詞:郭象名教自性

      吳昕玥,郭淑新

      《莊子》作為承載道家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吸引了眾多學(xué)者的關(guān)注和研究,注《莊》解《莊》者更是代不乏人、蔚為大觀。其中,郭象的《莊子注》集前人之所長,獨成一家之言,為后世研讀《莊子》提供了獨辟的視角。不少學(xué)者對《莊子注》的評價極高,言“惟子玄所注,特會莊生之旨”[1]5,推崇其為魏晉莊學(xué)思潮的理論高峰。但亦有學(xué)者認為郭象以己意注解《莊子》,其詮釋與莊子本意大相徑庭,道是“曾見郭象注莊子,識者云:卻是莊子注郭象”[2]。

      學(xué)界之所以對《莊子注》褒貶不一,蓋因郭象詮釋《莊子》并未完全契合原意,其詮釋方法更有別于以往逐條疏解文字章句的路徑,而是在對文本原意的把握之上,創(chuàng)造性地加以改造,進而有意識地“誤讀”了《莊子》思想。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郭象的“誤讀”闡明了其獨樹一幟的哲學(xué)思想,開啟了莊學(xué)詮釋的一代風(fēng)氣之先,更生發(fā)了中國經(jīng)典詮釋多元的可能性。

      一、“誤讀”的意涵

      在詮釋學(xué)視域下,“誤讀”一詞有其獨特的內(nèi)涵意蘊。傅偉勛先生在《從西方哲學(xué)到禪佛教》一書中,以歷史上郭象的“誤讀”現(xiàn)象為例,揭示了中國經(jīng)典詮釋創(chuàng)造性的相關(guān)問題,并以此建構(gòu)了“創(chuàng)造的詮釋學(xué)”理論。他指出,一大半學(xué)者認為《莊子注》曲解了莊子哲學(xué),郭象的注無助于莊子哲學(xué)的進一步發(fā)展,反而貶低了莊子哲學(xué)的原有價值,導(dǎo)致道家傳統(tǒng)終成絕學(xué),諸如此類的看法不甚準(zhǔn)確。

      “我在郭象哲學(xué)的表層底下挖掘其深層結(jié)構(gòu)之后,又發(fā)現(xiàn)到,郭象亦如莊子,乃是一位創(chuàng)造性的詮釋家,更是一位道道地地的哲學(xué)思想家,意圖以大無畏的探索精神,沖破早期道家思想的某些限制,不但有助于禪家哲理的建立,亦有助于觸發(fā)超克道、禪二家而辯證地綜合‘無為’與‘有為’的思維靈感。”[3]383

      如上所言,傅偉勛認為郭象的詮釋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這種“創(chuàng)造性”使郭象作為詮釋者得以突破原有理論的桎梏,自立新說為理論的發(fā)展提供新的生命力。傅偉勛將這種“創(chuàng)造”的詮釋方式視為一種“誤讀”:“郭象很可能是中國哲學(xué)史上第一個我所云‘誤讀天才’(a misreading genius),以‘創(chuàng)造的詮釋學(xué)’方式故意誤讀莊子原文。”[3]404傅偉勛用“誤讀”一詞凸顯了郭象《莊子注》中蘊含的創(chuàng)造性。

      “誤讀”是“創(chuàng)造的詮釋學(xué)”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揭示了理論的重要內(nèi)涵。“誤讀”之“誤”,及其英文譯詞“misreading”的“mis”前綴,極易給讀者以暗示和引導(dǎo),即“誤讀”是指讀者對作者原意和文本含義的一種“誤解”,但傅偉勛顯然并不將“誤讀”作“誤解”義使用,這里有必要對“誤讀”和“誤解”的概念進行分梳。在詮釋學(xué)的語境下,“誤解”歷來被視作閱讀中的障礙。施萊爾馬赫認為,由于讀者身處的歷史背景、語言環(huán)境等有別于文本作者,讀者在閱讀時會產(chǎn)生與文本含義和作者原意不一致的理解和解釋,即“誤解”??梢?,“誤解”是指偏離了作者原意和文本含義的理解和解釋,它會影響讀者理解和解釋的客觀性,在閱讀過程中必須予以消除。在此意義之上,詮釋學(xué)又被稱為“一門避免誤解的藝術(shù)”。

      而“誤讀”的內(nèi)涵則有所不同。從本質(zhì)而言,“誤讀”不是偏離了作者原意和文本含義的理解和解釋,而是詮釋者在對作者原意和文本含義的把握之上,有意識地作出區(qū)別于主流解釋的創(chuàng)造性解讀,“‘誤讀’之‘誤’,指的是與主流或正統(tǒng)的理解和解釋的不一致,而不是與文本含義或作者原初意圖的不一致?!盵4]“誤讀”時詮釋者有意為之的另類解讀,傅偉勛稱之為意義的創(chuàng)生環(huán)節(jié),在他看來,這種另類的解讀是詮釋者對原思想“創(chuàng)造的詮釋”,以生成文本的創(chuàng)造性意義,“誤讀”中顯示的創(chuàng)造性使原思想具備“辯證無涯的恒常開放性格”[5],是極有助于原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梢姡罢`讀”是理解和解釋中的積極因素,它與“誤解”存在根本性的區(qū)別。下文將從“小大之辯”“逍遙之義”和“自然之性”三個方面揭橥郭象對《莊子》的“誤讀”。

      二、小大之辯

      《莊子》內(nèi)七篇中,《逍遙游》和《齊物論》歷來最受關(guān)注。世人言及莊子,或稱頌其“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莊子·逍遙游》)的精神,或關(guān)切“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境界,而忽略了此兩篇反映的《莊子》思想前后相悖的問題,即圍繞“小”與“大”而展現(xiàn)出的內(nèi)在矛盾性。《逍遙游》中莊子屢次強調(diào)“大”“小”有別: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莊子·逍遙游》)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莊子·逍遙游》)

      莊子在《逍遙游》中不僅承認了“小”與“大”的分別,還展現(xiàn)出一種崇“大”抑“小”的傾向。他先是勾畫了一個“絕云氣,負青天”的大鵬形象,進而用渺小而不自知的斥鴳與之對比,意在反襯出大鵬偉大高遠的志向。不僅如此,莊子甚至坦言“小”不及“大”,這與《齊物論》中齊同“大”“小”的觀點截然相反。

      “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莊子·齊物論》)

      莊子用“莛”與“楹”指代物的“小”與“大”,成玄英疏曰:“莛,屋梁也。楹,舍柱也?!盵1]77,對“莛”與“楹”的字面意思進行了解釋;李楨注引《說苑》曰:“是古書言莛者,謂其小也。莛楹以大小言”[1]77,點明莊子此處意圖表達“小”與“大”的對比。而面對“道通為一”中的“一”,成玄英疏為“本來無二”[1]77,郭慶藩釋為“下為是皆同”[1]77,均將“一”解釋為“道”無分別的一體狀態(tài)。莊子借此句表達了世上一切“大”與“小”,實際上都是齊同的,都處在渾然一體的狀態(tài)之中。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齊物論》)

      此處莊子的話看似矛盾,世上沒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小的;沒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長壽,而傳說中年壽最長的彭祖卻是短命的,《秋水》篇中莊子對這句話做了進一步的解釋“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毋庸諱言,實際上莊子的意思是萬物之間的差別是相對的,所以“大”“小”這樣的評價標(biāo)準(zhǔn)沒有絕對的價值,從相對性的角度來看,“大”亦是“小”,“小”亦是“大”,萬物都處在渾然一體之中,又哪來的“大”“小”之分。

      郭象在注釋《莊子》時敏銳地察覺到“小大之辯”的矛盾,《逍遙游注》開篇即點明“夫小大雖殊,而放于自得之場,則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dāng)其分”[5]1,他用“小大雖殊,各任其性”來消解《莊子》的“小大之辯”的矛盾,并涉及其哲學(xué)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自性”,郭象處理“小大之辯”問題是從“誤讀”《莊子》中“性”的概念著手的。

      在《莊子》文本中,“性”的概念出現(xiàn)在外雜篇,用來形容萬物與生俱來的自然本性,例如“龁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莊子·馬蹄》)、“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莊子·刻意》),馬和水的“性”都是與生俱來、天然擁有的,因此“性”在《莊子》中指向的是事物的自然屬性。而在郭象哲學(xué)中“性”的范疇有了變化,不僅指向物的自然屬性,還揭示了社會屬性的層面。郭象和莊子一樣,認為“性”是萬物與生俱來稟受的特質(zhì),是一個事物之所以是自身的內(nèi)在根據(jù),“言物之自然,各有性也”[6]305。這種普遍存在、與生俱來的“性”即是物的自然屬性。但郭象更進一步地提出“夫仁義自是人之情性,但當(dāng)任之耳”[6]185,把仁義等社會道德的內(nèi)容納入了“性”的范疇,擴充了“性”作為社會屬性的含義。

      在“性”的范疇擴大的基礎(chǔ)之上,郭象開始著手“小大之辯”的問題。在他看來,“夫小大雖殊,而放于自得之場,則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dāng)其分”[6]1,不同事物的“性”各不相同,即物各有其“自性”,因而造成了“小”與“大”差異,這種差異是自然屬性上的差異。但在社會屬性的層面,倘若萬物能夠根據(jù)“性”的不同加以分工,各事其能,各有所得,則“小”與“大”在功用上就不存在分別了。郭象進而提出“足于其性”的說法,認為在“自性”得到滿足的情況下,萬物的差別就消失了,從而達到萬物平等的狀態(tài)?!胺蛞孕蜗鄬?,則太山大于秋毫也。若各據(jù)其性分,物冥其極,則形大未為有余,形小不為不足。茍各足于其性,則秋毫不獨小其小,而太山不獨大其大矣?!盵6]43,泰山和秋毫各安其“性”,在各自的范圍內(nèi)得到應(yīng)有的發(fā)揮和滿足,那么萬物就是平等的,泰山不會認為自己“大”得過分,秋毫也不會認為自己“小”有不足,在各足于其“性”的角度上,“大”與“小”就是相同的。由此,郭象在“誤讀”了莊子“性”的概念的基礎(chǔ)之上,以“自性”為依據(jù)消解了“小大之辯”的矛盾。

      三、逍遙之義

      郭象的“自性”概念不僅消解了“小大之辯”的矛盾,而且統(tǒng)攝了其對“逍遙”的定義?!板羞b”是莊子極為推崇的境界,在《莊子》中對“逍遙”的論述分為四個層次:

      首先,蜩、學(xué)鳩、斥鴳等小蟲小鳥是不“逍遙”的?!膀枧c學(xué)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莊子·逍遙游》),蜩與學(xué)鳩不理解大鵬“圖南”的偉大志向,且自足于方寸之間的天地,莊子直言“這兩只小蟲又懂得什么呢?”。顯然,莊子不滿蜩和學(xué)鳩等小蟲安于現(xiàn)狀的處世態(tài)度,因此小蟲小鳥是不“逍遙”的。

      其次,與小蟲小鳥相對的大鵬也是不“逍遙”的。雖然在莊子的描繪下,大鵬是“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的雄偉形象,而且莊子極力贊頌大鵬“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的高遠志向,但大鵬依舊不“逍遙”,原因是大鵬的高飛憑借的是風(fēng)的助力,而它自己并沒有達到“逍遙”?!帮L(fēng)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fēng)斯在下矣”(《莊子·逍遙游》),大鵬能夠高飛是由于風(fēng)在它的身下,如果風(fēng)聚積的力量不夠,那么大鵬托負巨大的翅膀也無力高飛。

      再次,御風(fēng)而行的列子同樣是不“逍遙”的。“夫列子御風(fēng)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莊子·逍遙游》),列子能乘風(fēng)飛行,免于行走的勞苦,他的樣子輕盈美好,從來沒有行色匆匆的狀態(tài),看起來好像已經(jīng)達到了“逍遙”,但莊子認為由于列子有所依憑,所以仍舊不“逍遙”。前三層論述中,莊子闡明了凡“有所待”都不能實現(xiàn)真正的“逍遙”。

      最后,真正實現(xiàn)“逍遙”的是姑射山上的神人。真正的“逍遙”是什么樣的呢?莊子認為“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莊子·逍遙游》),“逍遙”之人不會被外物傷害,不會因為外部環(huán)境而有所改變,滔天大水、天下大旱都不能左右他,因為他“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他的精神與萬物混同為一,如此才能真正實現(xiàn)“逍遙”??梢钥闯銮f子所謂的“逍遙”是指精神擺脫了現(xiàn)實世界的束縛,心靈實現(xiàn)絕對自由的境界。

      成玄英在《莊子序》中總結(jié)了前人對“逍遙”的三種解釋,第一種將“逍遙”解釋為“銷盡有為累,遠見無為理”[1]8;第二種解釋為“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然不我待”[1]8;第三種解釋為“逍遙者,蓋是放狂自得之名也”[1]8,可見自古對“逍遙”一詞的解釋歷來不一,成玄英同時提出了自己的解釋“所以逍遙建初者,言達道之士,智德明敏,所造皆適,遇物逍遙,故以逍遙命物”[1]8,認為達道之人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修養(yǎng)高,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調(diào)節(jié)自我以適應(yīng)環(huán)境,這種隨遇而安的境界是“逍遙”。通過上文對《莊子》中“逍遙”論證層次的分析可以看出,成玄英對“逍遙”的解釋是基于《莊子》中對列子狀態(tài)的描述,他認為莊子筆下的列子達到了“逍遙”的境界。雖然成玄英在境界理解上沒有達到莊子的高度,但其對“逍遙”的解釋是根據(jù)《莊子》文本產(chǎn)生的,而郭象則有所不同,他理解了莊子的“逍遙”境界,但有意識地“誤讀”了“逍遙之義”。

      郭象將“逍遙”的主體從姑射山上的神人,下落到人世間的眾生,他認為不僅神人可以實現(xiàn)“逍遙”,普通人、列子、大鵬、小蟲小鳥等都能夠“逍遙”,而實現(xiàn)“逍遙”的關(guān)鍵在“自性”。他注曰:“茍足于其性,則雖大鵬無以自貴于小鳥,小鳥無羨于天池,而榮愿有余矣。故小大雖殊,逍遙一也”[6]4,郭象在此處延續(xù)了對“小大之辯”的看法,提出倘若大鵬和小鳥能夠安于其性,各自在本性的范圍內(nèi)得到滿足,那么它們在根本上是平等的,在境界上都能實現(xiàn)“逍遙。此外,郭象也否認了莊子的只有“無待”才能實現(xiàn)“逍遙”的觀點,“有待無待,吾所不能齊也;至于各安其性,天機自張,受而不知,則吾所不能殊也。夫無待猶不足以殊有待,況有待者之巨細乎”[6]9,萬物擁有不同的本性,發(fā)揮各自的本性并依照“自性”行事就是一種“逍遙”,因此郭象認為“有待”也能“逍遙”。郭象對于“逍遙”的定義與莊子有很大的區(qū)別,郭象從文本中看出了莊子的“逍遙”指的是一種“無待”的精神境界,但他仍然以“自性”為依據(jù)“誤讀”了《莊子》,從而闡發(fā)自己的哲學(xué)思想。

      四、自然之性

      郭象對《莊子》的“誤讀”還體現(xiàn)對莊子“自然”觀的改造。“自然”的概念最早見于《道德經(jīng)》,“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自然”是“道”的最高法則,也指示“道”自然而然的存在狀態(tài),我們可以看出,在老子哲學(xué)中,“自然”和“天”是有區(qū)別的。而《莊子》中較少涉及“自然”概念①,“順物自然而不益私焉”(《莊子·應(yīng)帝王》)中的“自然”表示順應(yīng)萬物的發(fā)展而不加以干涉,近似于老子自然而然的觀點,但和老子相反,莊子的“天”基本等同于“自然”的概念,《天運》篇中有一段北門成與黃帝論樂的對話,“吾又奏之以無怠之聲,調(diào)之以自然之命。”在莊子看來,“自然之命”就是天地萬物的變化之理。

      除了將“天”理解為自然,莊子還把“本性”理解為“自然”?!芭qR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莊子·秋水》),這里的“天”指馬的自然本性?!稘O父》篇中提到“真者,精誠之至也……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孔子請教漁父何謂真,漁父認為真就是把精誠貫徹到極點,這里的“自然”與人性相關(guān),說明圣人的本性出于自然,表達了莊子眼中人性的自然本真的狀態(tài)。

      郭象繼承了《莊子》的“自然”思想并加以“誤讀”,“凡莊書之言及天者,郭象亦每以自然釋之”[7],相較于莊子,郭象在《莊子注》中用“自然”一詞的頻率很高,并且他常常將“天”解釋為“自然”,如“天者,自然之謂也。”[6]134但郭象的“自然”中包含了人為性,否認了莊子對“天”和“人”的區(qū)分?!芭qR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莊子·秋水》),莊子認為四足而立是牛馬與生俱來的天性,而人類給馬套上籠套、給牛穿上鼻環(huán)束縛了牛馬的本性,是一種人為的行為,因此保持牛馬的本性才是符合“自然”的。郭象對此句注曰:“人之生也,可不服牛乘馬乎?服牛乘馬,可不穿落之乎?牛馬不辭穿落者,天命之固當(dāng)也,茍當(dāng)乎天命,則雖寄之人事而本在乎天也”[6]342,在郭象看來,牛馬穿落是盡牛馬之能,以此為人服務(wù),只要順應(yīng)牛馬之性,人為的行為也是“自然”的。

      郭象的“自然”觀念在其哲學(xué)思想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如前文所言“性”同樣是郭象哲學(xué)中的重要概念。郭象言“凡所謂天,皆明不為而自然。言自然則自然矣,然安能固有此自然哉?自然耳,故曰性”[6]398,意思是“性”是自然而然、天生如此的。郭象把一個事物是其所是的根據(jù)叫做“性”,因此每個事物的“性”都有其具體內(nèi)涵,“自性”是事物之間相區(qū)別的關(guān)鍵所在。

      五、余 論

      上文列舉了“小大之辯”“逍遙之義”和“自然之性”三個部分,旨在說明郭象是如何“誤讀”《莊子》的。而郭象的“誤讀”是否具備正當(dāng)性?我們可以從郭象所處的魏晉時代進行考察。

      第一,郭象對“性”“逍遙”概念的“誤讀”,是魏晉玄學(xué)言意之辯的產(chǎn)物。湯用彤先生認為“玄學(xué)統(tǒng)系之建立,有賴于言意之辯”[8],如湯先生所言,魏晉時期的學(xué)術(shù)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的治學(xué)方法。這個時期的玄學(xué)家們在注釋經(jīng)典時注意到漢代繁瑣章句訓(xùn)詁之學(xué)的弊端,紛紛開始使用“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等新方法,因而形成會通其義而不拘泥于文字的治學(xué)新氣象。而郭象的“誤讀”亦在這一治學(xué)風(fēng)潮下產(chǎn)生,他不拘泥于文字的注釋,著重于對《莊子》內(nèi)在義理的闡發(fā),并且通過對《莊子》的另類詮釋而自立新說,建構(gòu)其哲學(xué)思想體系。

      第二,郭象對“自然”的“誤讀”,反映的是魏晉時期名教與自然之辯。莊子作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反對名教,崇尚自然,主張出世逍遙;而郭象身處儒道合流的魏晉時期,名教和自然的爭鋒愈加激烈,思想家們也產(chǎn)生了不同的立場和主張: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名教出于自然”,他們認為道生萬物,因此制度和秩序、倫理和綱常也必然產(chǎn)生于道;竹林玄學(xué)家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主張超越現(xiàn)實的束縛,追求精神的自由;裴頠則站在國家制度和禮教秩序的立場上,主張維護名教而摒棄自然等。而面對魏晉名教與自然的論戰(zhàn),郭象出于調(diào)和儒道的目的,提出名教與自然合一的主張,他認為自然是體,名教是用,自然與名教合一則體用結(jié)合。由是觀之,郭象對《莊子》中“性”“逍遙”“自然”概念的“誤讀”源自魏晉時期的理論交鋒,是郭象“從他所生活的傳統(tǒng)之中,以及他所遭遇的生存境遇之中獲得”[9]。郭象的“誤讀”確是基于特定歷史情境產(chǎn)生,具備一定的合理性和正當(dāng)性。

      [注 釋]

      ① 《莊子》內(nèi)篇中兩處涉及“自然”概念,分別是“常因自然而不益生”(《莊子·德充符》和“順物自然而不益私焉”(《莊子·應(yīng)帝王》)。外雜篇有五次談及“自然”,分別是“自然不可易也”(《莊子·漁父》)、“莫之為而常自然”(《莊子·繕性》)、“應(yīng)以自然”、“調(diào)之以自然之命”(《莊子·天運》)和“無為而才自然矣”(《莊子·田子方》)。

      猜你喜歡
      郭象名教自性
      重思慧能的“自性”
      ——從體、相、用出發(fā)
      郭象思想中的養(yǎng)生之“德”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研究
      牡丹(2020年14期)2020-08-31 14:54:11
      如何讀《壇經(jīng)》
      名作欣賞(2020年16期)2020-03-12 06:30:57
      商丘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9年11期)2019-02-22 22:42:18
      以榮格原型理論分析《天之驕女》中馬琳的悲劇
      郭象玄學(xué)與中國山水審美的獨立
      六祖《壇經(jīng)》開示語新解
      20世紀(jì)以來郭象研究之述評
      社科縱橫(2015年9期)2015-04-08 22:06:34
      個體與名教的統(tǒng)一
      ——王弼名教思想探析
      会昌县| 新郑市| 全椒县| 镇赉县| 顺义区| 达孜县| 新源县| 四平市| 原平市| 盈江县| 韶关市| 淮滨县| 卫辉市| 冷水江市| 施秉县| 梁山县| 泗洪县| 怀来县| 会理县| 张家港市| 白沙| 漳平市| 玉溪市| 根河市| 六枝特区| 建德市| 海安县| 漾濞| 阳曲县| 思茅市| 汝城县| 娄烦县| 福海县| 改则县| 汝南县| 山阳县| 关岭| 郎溪县| 景泰县| 长兴县| 越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