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思想、新理念、新教材使普通高中的語文教學煥發(fā)出蓬勃生機。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問題也隨之出現(xiàn),教師要對此進行反思,并找出最好的解決方式。
[關(guān)鍵詞]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改;反思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03-0013-02
不覺間,自2001年推行新課改以來,各省市普通高中已經(jīng)逐漸進入新課改模式,新思想、新理念、新教材使普通高中語文教學煥發(fā)出蓬勃生機。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問題也隨之出現(xiàn),筆者想就此作三點反思。
一、新課改,想說愛你真不容易
在普通高中語文課改過程中,作為一線語文教師,筆者對以下三點的印象尤其深刻:
一是教材編排既多又雜。以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為例,編寫者恨不得把古今中外所有的內(nèi)容都編排進教材中去。高一高二需要完成五個必修系列、五個選修系列的學習,再加上每個模塊后面都有相應的試卷、作業(yè)、講義和教輔用書等,學生和教師都疲于奔命。而且學生普遍反映,教材的價格雖然不貴,每本只有幾元錢,但教輔用書的價格普遍都是幾十上百元,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他們的負擔。
二是語文教師很忙。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全面鋪開之后,相關(guān)部門想了很多辦法試圖轉(zhuǎn)變教師的觀念,比如開辦各類培訓、講座,同時在教室安裝多媒體投影儀等,努力改變普通高中課堂的面貌。但普通高中的學制安排決定了語文學科的教師排到的課遠遠多于政史地生等學科的教師。新課改實行之后,很多語文教師有這樣的感慨:每天都要及時批改上百份作業(yè);每天還要和學生“斗智斗勇”;還要參加培訓、搞教學研究;有時候備課都沒有備好,只能硬上;今天上完了課,來不及反思,就得準備明天的課;還得應付學校舉辦的各類比賽、運動會、藝術(shù)節(jié)等,整天忙得暈頭轉(zhuǎn)向。
三是撼山易,撼高考難。在普通高中,對新課改的成果進行最終檢驗的是高考,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再好的課堂如果失去了代表考試成績的那串阿拉伯數(shù)字的支撐,對于家長、教師和學校來說,就失去了意義,家長就會立刻用腳來投票,學校領(lǐng)導也會馬上把相關(guān)教師拉入談話名單。由此,普通高中教師也就很難從骨子里生出對新課改的真正認同感,再加上現(xiàn)實中來自各種培訓、考試、考核的壓力,普通高中語文教師“新瓶裝舊酒”,重新走上應試教學的老路也就可以想見了。
二、合作學習,決不能形式主義
眼下,幾乎所有的普通高中公開課教學,都可以看到小組合作學習的身影。從表面上看,經(jīng)過小組合作學習之后,的確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活躍了課堂的教學氣氛。具體表現(xiàn)為:學生的抬頭率高了,舉手率高了,話也變得多了起來。
學生是“動”起來了,但仔細琢磨,其中的問題也不少,主要表現(xiàn)為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不高,形式主義痕跡較濃:有的學生在小組合作中,不會傾聽,不會合作,而教師缺乏組織教學的策略,使得課堂幾乎處于失控狀態(tài);有的看似全員參與,實際上是好學生的天下,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只能“袖手旁觀”;有的小組的合作學習,每次只用一、兩分鐘的時間,學生還沒有真正進入學習狀態(tài),就鳴金收兵;有的課堂氣氛似乎很活躍,但探討的問題缺少深度,合作效果很差;等等。
筆者認為,要在普通高中搞好小組合作學習,必須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小組活動必須圍繞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展開。只有在學生有了疑問且這個疑問是能夠憑借學生討論解決的情況下,才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只有當問題具有一定難度,且是教學重點或難點,而學生對這些問題可能會存在許多不同的認識,運用一般的方法難以解決時,才需要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這樣可以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維方法來解決問題。
二是小組活動必須有章可循。進行小組學習之前,一定要對學生尤其是組長進行相關(guān)培訓,要讓學生明確小組學習究竟應該怎么做,每個小組成員在小組活動中所承擔的角色和責任是什么。一般來說,學生在小組學習時必須經(jīng)歷4個階段,即“思、聽、說、議”?!八肌奔磳W生的獨立思考;“聽”即要認真聽其他同學的發(fā)言;“說”即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思路說出來;“議”即小組里學生的自評和互評。這四個階段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學習習慣。
三是語文教師不做小組學習的旁觀者。學生畢竟是學生,有時只要教師稍微不注意,他們便會走神、開小差。所以在學生進行小組學習時,教師不要站在講臺前干自己的事情,而是要深入小組參與討論,了解學生討論的重點,認知的進程,合作的效果;同時思考學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導他們,為稍后的點評積累素材;還要根據(jù)學生實際,靈活地調(diào)整相關(guān)教學內(nèi)容。
三、談講色變,并非語文之福
我們知道傳統(tǒng)語文教學重“講”,但現(xiàn)在很多普通高中語文教師卻談講色變。走進普通高中語文公開課的課堂,尤其是有領(lǐng)導在的公開課課堂,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都不敢講,能少講則少講,能不講則不講,想方設法讓學生講,變著法子讓學生分析。于是乎,一些新的怪象就產(chǎn)生了:濫用多媒體,卻稱之為“用好現(xiàn)代化手段”;動不動讓學生當眾表演,卻稱之為“凸現(xiàn)主體地位”;缺乏新意的無聊問答,卻贊之為“煥發(fā)課堂生命力”;學生在課堂上泛泛而讀,卻稱之為“自讀自語”;教師無關(guān)教學內(nèi)容的插科打諢,卻稱之為“走向綜合”等。教師千方百計在教學的淺層面上追求學生感官上的活躍生動。
語文新課程不能忽視教師的講。因為“講”并不等于“滿堂灌”,也并不一定就是“填鴨式”。教育要遵循青少年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而學生正處于心理、思維發(fā)展的階段,在學習中,他們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而教師不可能都依靠學生自己去體會、感悟,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不僅是時間不允許,實在也沒有這個必要。大教育家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痹趯W生“憤”與“悱”的時候,作為教師卻因為怕講而不“啟”不“發(fā)”,又如何能做到“傳道、授業(yè)、解惑”?
那么教師需要怎樣講呢?教師要將功夫放在對教材和學生的研究上,在吃透“兩頭”的基礎上,真正把握“要不要講”“講什么”和“怎么講”這三個問題,務必調(diào)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教學不能走極端,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改不能排斥教師的講,要知道,當年孔夫子講學可是全靠講啊,不是也帶出了七十二賢弟子嗎?教師要從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出發(fā),好好研究講,正確把握講的作用,講得精當,講在刀刃上。學生各抒己見,加上教師精當?shù)脑u點,可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學生情景體驗,教師加以啟發(fā)引導,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學生自讀感悟,教師加以一定的引導,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這樣學生的內(nèi)心就會泛起美麗的漣漪。
[? ?參? ?考? ?文? ?獻? ?]
吳慶來.試論小組合作學習避免形式主義討論[J].中學教學參考,2015(10):23-24.
(責任編輯? ? 農(nóng)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