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寅
自《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發(fā)布后,江蘇省常熟外國語學校隨即開展了“基于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建設的實踐研究”,這一項目被立項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課題。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學校提出了“深度教學”的主張,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具體的實施辦法。
一、深度教學的概念界定
布盧姆在《教育目標分類學》中把認知領域的學習目標分為以下層次: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一般認為,前三者為淺層學習目標,后三者為深層學習目標。據此,學校提出,課堂教學要著眼于認知領域各個層次的學習目標,教學改進不能僅指向深層學習目標,也要指導學生進行淺層目標的深度學習。比如,如何幫助學生形成長期記憶甚至永久記憶,即深度記憶。對于這個問題,西方有些學者認為,深度學習是通過讓學生真正理解學習內容而促進知識的長期保持,從而使學生能夠用所學知識解決不同情境的新問題,其核心是遷移。美國學者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會則把深度學習界定為勝任21世紀工作和公民生活必須具備的能力,包括掌握核心學科知識、批判性思維和復雜問題的解決、團隊協(xié)作、有效溝通、學會學習、學習毅力六個維度。這就把深度學習從認知領域拓展到了人際領域和個人領域,和我國提出的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即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在方向上是基本一致的。
由此,學校把深度學習界定為:通過積極參與和體驗,形成批判性思維,實現知識、能力、品格的遷移;把深度教學界定為:促進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強調各個層次學習目標的深度達成,核心是促進知識、能力和品格的遷移。深度教學具有四個基本特征,即以知識的系統(tǒng)化、結構化為基礎;以過程的高情感、高投入為動力;以認知目標的層次遞進為導向;以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為目標。
二、深度教學的實踐路徑
學習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是問題,能促進深度學習發(fā)生的問題就是有價值的問題。按照布盧姆分類法,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有兩個維度:“知識”維度和“認知過程”維度,即不同類型的知識和認知學習目標的結合。由此,學校確定了深度教學實踐的基本路徑——深度記憶、深度練習和深度體驗(見表1)。
教學路徑、策略和方法的背后是教育者的知識觀,知識觀的核心是知識的分類,而不同的知識分類對教學問題的解決策略的選擇也是不同的。結合已有知識分類成果和當前教學中的主要問題,學校嘗試把學生學習的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事實、程序、概念、原理等)、方法性知識(學科方法、學習方法等)和價值性知識(學科價值、學習意義等)?;谏疃葘W習,陳述性知識需要深度記憶,方法性知識需要深度練習,價值性知識需要深度體驗。按照這樣的教學實踐路徑,學校進一步研究和實施了深度教學的策略和方法。
三、深度教學的策略和方法
1.教學策略和方法
一是項目化。項目化學習的組織者是學科教師,其本質是研究性學習;學科教師基于教學模塊或單元,抓住核心問題來設計項目。項目化學習在收集信息、探討方案、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突出自主學習和學以致用。
二是個性化。為了讓學生在學習內容上有更多選擇,學校開設了生涯規(guī)劃課程,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科,并通過課程、講座和社團活動等途徑,滿足學生在語言、文學、科技等方面的學習需求。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學校通過學案導學、網上學習等形式來推動自主學習的開展。
三是精準化。嘗試“極課”教學,利用大數據分析系統(tǒng),對學生練習和課堂測試的數據進行常態(tài)化采集、專業(yè)化分析、智能化管理,精準把握學情,通過補償教學、變式訓練等手段,促進學生深度練習。
四是多樣化。學校要求教師的每一堂課都要運用多種資源,在教學手段、方法、形式等方面做到多樣化,避免因單調、呆板而造成低效甚至無效。同時,要求教師注重講練結合、生生互動和當堂展示。
五是情景化。學校要求教師通過各種形式的情景設置,特別是設計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以問題鏈的形式讓學生思考、判斷和逐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校與職業(yè)高中合作,開設了普職融通形式的課程,鍛煉學生的生活和職業(yè)技能,豐富其知識體驗,提升其動手和實踐能力;與澳大利亞科倫布拉中學(Korumburra Secondary College)結對,組織學生研學旅行,拓寬視野。
六是審美化。學校要求教師在學識品格、言行舉止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在內容設計、知識傳播方面,堅持價值導向;在教態(tài)語言、課堂互動等方面,體現情感交融;在設問引疑、探究拓展等方面,走向自由開放,讓課堂更具感性美,成為塑造學生人格的最佳場所,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感受理性美。
2.支持策略和方法
一是深度備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教師對學科教材的理解方式和水平是實現深度教學的基礎。深度備課就是要以學科思想方法來組織和建構學科知識體系,把教學從淺表的知識灌輸和技巧訓練提升到深層次的思想方法的教學上,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科核心能力和學科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二是學習文化建設。首先是課堂教學文化。教師在課堂上要發(fā)揮主導作用,為學生提供情感、探究、人際方面的支持。其次是學校精神文化。清華大學的謝維和教授在《立德樹人的邏輯與實踐研究》等一系列文章中強調,學生學習成績的高低根本上是元認知(主要指向價值性知識)的差異,而這種元認知的差異“取決于某種更深層次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即志向”?;诖耍瑢W校以“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校訓為引領,開發(fā)了一系列“自強”課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推進基于深度教學的文化建設。
三是基于課堂觀察的教學評價。學校改變傳統(tǒng)的聽課、評課模式,以學生課堂學習的深度為視角,從“預習、探究、合作、練習、展示、氛圍、學法、生成”八個視點來設計課堂觀察量表,通過課堂觀察評價教師的教學水平,以此為導向推進深度教學的研究和實踐。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