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芹
[摘要]語文學習的過程、方法或者形式,應該是精要的、簡約的、本色的、實用的,樸素、自然、生態(tài)、舒展,以人為本,從生活出發(fā);語文的文字背后,以文化人的精神張力、思想內(nèi)涵、文化底蘊,則應該是大氣的、深刻的、厚重的、含蓄的,基于文本,超越文本,借課文、教語文,借語文、教人生。
[關鍵詞]語文 工具性 人文性 大道至簡
一、學語文的過程,就是繁中求簡,簡中求道,大道至簡的過程
1949年8月,葉圣陶主持中小學語文科課程標準起草工作,并編撰《中學語文科課程標準》(后改稱《教學大綱》),始用“語文”一名。
葉圣陶解釋說:“此前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tǒng)而一之。彼時同仁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p>
由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學“語”就是學口頭語,學“文”就是學書面文。此之謂語文。
語文是所有學科教學的基礎和根本,是我們每一個人終身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是關乎每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課程。
語文教學既簡單又復雜。簡單在于,語文是人文的,語文源于生活。復雜在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作為我們的母語文化,語文學科承載的是人類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思想和智慧,因此,所有學科中,語文,歷史最悠久,知識最廣博。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睂W語文,就是學做人。語文,即人生。
學語文的過程,就是繁中求簡,簡中求道,大道至簡的過程。
二、言為心聲,語言文字的根,就是心
小兒牙牙學語,剛開始有意識講話的時候,嘴里說出來的每一個文字;我們的語言大師,茅盾、老舍、朱自清等,他們筆下讓人怦然心動幡然醒悟的每一個文字,究其本源,都在內(nèi)里,發(fā)乎于心。所謂言為心聲,語言文字的根,語文的根,筆者認為,就是心聲,就是意欲表達的心聲。言為心聲,文如其人,這是一種升華,更是一種回歸。
陶行知先生講“捧著一顆心來”,未嘗不可以是一種學語文、愛語文的境界和情懷,當每一個學生,每一位語文教師,每一節(jié)語文課,每一次語文活動,都捧著一顆心來,那語文,終究就是那個你見或者不見,你念或者不念,我就在那里,就住進你的心里的那個——默然,相愛,寂靜,歡喜。
葉圣陶先生在《文藝作品的鑒賞》中談到閱讀教學時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頭站著讀者,那邊的橋頭站著作者。通過這道橋梁,讀者才會和作者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相契合。筆者的感受和期待是,語文教學也是一道橋梁,這邊是作者和文本,另一邊,可以是更為豐富的生命體驗和更為獨特的思考以及漫長而充滿挑戰(zhàn)的人生。
三、學生站在課堂正中央。借教材,教語文;借語文,教人生
(一)學生站在課堂正中央
課堂上,要關注的始終是學生。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憑借具體語言材料,感受人物內(nèi)心,培養(yǎng)語感,拓展語言能力,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憑借文本和課堂,創(chuàng)建開放、活力的語文學習過程,引領學生在主動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系統(tǒng)思維的過程中學習、感悟、思考、成長。
(二)教材只是例子和憑借
教材是什么?葉圣陶先生曾在多種場合闡述,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是“憑借”。他認為,教材只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閱讀和寫作習慣的例子或工具,是學生獲取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養(yǎng)成運用語文良好習慣的“憑借”。所謂“例子”,就是針對教材的示范功能而言;所謂“憑借”,就是針對教材的傳遞和訓練功能而言。所謂“語文姓語”,其他學科,都是學習語言的內(nèi)容,唯有語文,學習的是語言本身。因此,語文教學,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語文教材不是語文的知識體系,僅是學習語文的例子或憑借。學生通過這些例子或憑借,實現(xiàn)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
(三)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學生站在課堂正中央,解決的是語文“教學主體”的問題。
教材只是憑借和例子,解決的是語文“教什么、學什么”的問題。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解決的是語文“怎么教、怎么學”的問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所謂工具性,體現(xiàn)于聽說讀寫,字詞句段篇,以及語法、修辭、邏輯、文體。所謂人文性,體現(xiàn)于語言文字的思想,情感和內(nèi)涵。工具性與人文性,必須統(tǒng)一在語言文字上。
課程標準實施多年,語文課堂上,視頻,媒體,PPT,你方唱罷我登場。學生來不及親近文本,顧不上白紙黑字等非語文教學手段取代語言文字學習,非語文教學現(xiàn)象屢見不鮮。明明是語言文字教學的教師,卻整堂課下來,不范讀一句話,不板書一個字,“聲光電”卻異彩紛呈,眼花繚亂,取代了范讀,取代了板書,取代了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取代了用語言文字解決語文學習問題的獨立思考、獨特體驗?!逗脻h歌》這樣唱,“該出手時就出手”,一直把取代的手伸這么長,那么,真正到了該出手的時候,語文的“手”,語言文字的“手”,被取代得越來越退化的“手”,還能干什么?!如此,沒有了語文樣子的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品位的語文教師,沒了語文功能的語文學習。究其根本,還是教師沒有弄清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究竟統(tǒng)一到哪里,落實到哪里的問題?,F(xiàn)代教育技術不是不可以用,而是當用則用,絕不取代。
四、語文教學,能夠帶給學生一個怎樣的語文世界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的人才?”——著名的“錢學森之間”振聾發(fā)聵,為中國教育發(fā)展提出了一道命題。
未來社會是什么樣子?
未來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我們學校教育能夠為未來社會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
……
這是擺在國人面前亟待破解的大國教育與人才培養(yǎng)的難題。
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能夠帶給學生一個怎樣的語文世界的內(nèi)涵和外延?這樣的內(nèi)涵和外延能夠幫助學生奠定怎樣一個面對人生、面對世界、面對未來的視野和格局?
(1)立足“培養(yǎng)什么人”,我們的語文教學是否應該有這樣的擔當和思考?
“這堂課教什么?”
“這堂課怎么教?”
“我的課堂追求怎樣的教學風格?”
(2)立足“如何培養(yǎng)人”,我們的語文教學是否應該有這樣的反省和追問?
“不明確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重點難點的教師,不是好教師?!?/p>
“不明確如何實現(xiàn)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解決教學重點難點的教師,不是好教師?!?/p>
“不明確、不思考、不追求課堂教學風格,不濡染、不磨礪、不彰顯語文學科魅力的教師,不是好教師?!?/p>
(3)立足“發(fā)展好自己,才能更好培養(yǎng)人”,我們的語文教學是否應該有這樣的評價法則和目標愿景?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張志公曾有語文教學的六字箴言:精要,好懂,有用。所謂大道至簡,語文學習的過程、方法或者形式,應該是精要的、簡約的、本色的、實用的,樸素、自然、生態(tài)、舒展,以人為本,從生活出發(fā);語文的內(nèi)里,文字背后,以文化人的精神張力、思想內(nèi)涵、文化底蘊,則應該是大氣的、深刻的、厚重的、含蓄的,基于文本,超越文本,借課文,教語文,借語文,教人生。
換言之,語文的“大道至簡”,就是簡處入手,由淺入深,融會貫通,整合創(chuàng)新,從而抓住關鍵和根本,深入到世界的本質(zhì)和融入人生的道理。一句話,就是把復雜變簡單,由簡單到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