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霞川 李大軍
摘 要:為了有效的貫徹素質教育理念,加大校園文化建設力度,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提升學生的朗誦水平,開展“翰墨詩軒”詩歌朗誦社團活動,不僅能夠豐富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內容,而且對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綜合提升以及良好黨的風尚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詩歌朗誦;社團;開展
“翰墨詩軒”詩歌朗誦在很多的小學中都得到了開展,這種獨具特色的形式,極大的吸引了小學生的興趣,被小學生所接納。通過“翰墨詩軒”詩歌朗誦社團的開展,不僅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文化底蘊,在潛移默化中教會了學生做人的道理,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此,加強“翰墨詩軒”詩歌朗誦社團的有效開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 修師為高,強化自身文化素質
由于“翰墨詩軒”詩歌朗誦教學內容具有較高的文化含量,同時又沒有相對固定的教學內容與方法的參考。因此,只有老師的文化素養(yǎng)較高,才能在“翰墨詩軒”詩歌朗誦教學中駕輕就熟、左右逢源,這對習慣于統(tǒng)編教材的老師來說具有很大的挑戰(zhàn)性。為此,應當針對老師進行專業(yè)性的培訓工作,提升老師的文化素養(yǎng),提升內涵,“翰墨詩軒”詩歌朗誦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可以通過專題講座的形式開展,可以組織教師在假期集中學習,還可以鼓勵年輕教師繼續(xù)深造。但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主要還依賴于自身有意識的努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讓教師真正認識到在“翰墨詩軒”詩歌朗誦教學過程中,不單單應該只會“教”、會“背”,還應該擁有更多的知識儲備。這樣才能自然地引導學生背誦,自然而生動的敘說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故事,在課下從容的與學生交流,使學生從心里產生敬佩,從而帶動并促進學生誦讀的熱情,最終提升學生的古典文化修養(yǎng),促進民族文化的有效傳遞。
二、 營造氛圍,使誦讀延伸
環(huán)境對教育的作用,古人早已認識到,不但有“染蒼則蒼,染黃則黃”之說,而且還流傳下了“孟母三遷”這樣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進行“翰墨詩軒”詩歌朗誦教育,我們除了可以借助課堂教學這種外顯的方式影響學習者之外,還可以借助無處不在的環(huán)境,以一種內隱的方式對受教育者產生影響。而其中尤以校園環(huán)境和家庭環(huán)境對學生的影響最經(jīng)常、最深刻。因此,學校應該根據(jù)“環(huán)境育人”的原則,從環(huán)境建設入手,努力在校園里營造“翰墨詩軒”詩歌朗誦的氛圍,盡可能的將校園建設的富有詩意、富有情趣,讓每一個景點益智、每一個空間出彩,使校園在中華經(jīng)典文化的浸潤中散發(fā)出淡雅的書香,令步入校園的孩子時時處處感受到經(jīng)典文化的氣息,在濃厚的書香中茁壯成長。
“翰墨詩軒”詩歌誦讀是一項系統(tǒng)的長期工程,僅憑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加之經(jīng)典誦讀教學對時間的需求與學校課程安排緊張之間的沖突使我們不得不訴求于環(huán)境的浸潤熏陶,尋求所謂“不教而教,教在其中”的可能,這其實也正符合了“翰墨詩軒”詩歌朗誦內隱性的特點。所以,只有學校、教師與家長通力合作、共同為孩子創(chuàng)造出一片誦讀的萬里晴空,才是誦讀教育發(fā)展的長久之計。
三、 有機結合,擴展誦讀途徑
課標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xiàn)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語文課程和其他課程的溝通”,“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因此,我們在進行“翰墨詩軒”詩歌朗誦教學的過程中,不應僅僅局限于語文課堂上的學習實踐,還應注重與音樂、美術等學科的有機整合,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翰墨詩軒”詩歌朗誦內容都是經(jīng)過歷史洗禮而流傳下來的古人思想、文化的精華和語言的典范,其美育價值不言而喻,其中的古詩文更是具有鮮明的音樂性,大多是朗朗上口的韻文,讀起來抑揚頓挫,尤其是中國古代的詞,他是配樂演唱的詩,其實就是古代的歌曲,所以古代作詞又稱“填詞”。確切地說,音樂和經(jīng)典詩文都能通過一種媒介喚起客體心中的感受,調動以往的經(jīng)驗,重現(xiàn)某種場景或者感情,如果能把音樂與經(jīng)典詩文結合起來,就能真正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并在這種聯(lián)覺的通感中調動情感,創(chuàng)造出美的氛圍。因此,可以將經(jīng)典的內容插上音樂的翅膀,讓孩子們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深情吟唱。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接受了經(jīng)典文化的陶冶也能受到音樂的感染。整合是為了節(jié)約時間,提高效率。因此,我們提倡“翰墨詩軒”詩歌朗誦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必須建立在不影響各自學科原有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在最契合的時間,將最合適的內容相融合,形成各學科的共贏。
四、 開展豐富多彩的誦讀活動,實現(xiàn)誦讀途徑的多元化
在開展“翰墨詩軒”詩歌朗誦教學過程中,大多數(shù)教師會采取背誦的教學方法,該方法確實提高了學生記憶的速度,但是小學生都是活潑好動的,精力集中的過程比較短暫,單純的背誦難免會使學生產生枯燥和厭倦的心理。因此,教師應根據(jù)小學生的特點,開展多樣化的誦讀活動,使小學生從心里愛上經(jīng)典誦讀。
首先,教師可開展“表演背”活動,即鼓勵小學生將所背誦經(jīng)典內容的詩歌和古詩文表演出來,同時建立一定的獎勵機制,在進行小組評比的過程中,獎勵表現(xiàn)較好的團隊和個人,尤其是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在獎品的帶動下更容易激發(fā)學生表現(xiàn)的欲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其次,“翰墨詩軒”詩歌朗誦內容和其他文學藝術相結合,增強誦讀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讓小學生將對自然風景類的誦讀作品畫下來,在繪畫過程中幫助他們進一步理解作品的意思,同時有助于記憶的過程。
最后,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很多經(jīng)典文學作品都是作者生活閱歷的感悟和沉淀,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可鼓勵學生運用所學詩句和古詩文敘寫自身感悟,甚至還可以改寫經(jīng)典詩文等,教師應做到對學生想象的鼓舞和支持,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fā)展。
總之,“翰墨詩軒”詩歌朗誦是組織、引導學生通過“直面經(jīng)典,多吟誦、多積累”的方式,使孩子們從小就獲得經(jīng)典范文的基本修養(yǎng)和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提高語文素養(yǎng)。讓孩子們在享受“與經(jīng)典為伴,與圣賢為友”的吟誦樂趣中,受到教育和啟迪。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積淀他們的文化功底,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參考文獻:
[1]張培新.小學經(jīng)典誦讀活動的開展研究[J].教育科技,2016(3):11.
作者簡介:
祁霞川,李大軍,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城關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