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燦
摘要:《孔子的智慧》是林語堂海外著述中的一種,林語堂立足-TN典,以中西文化的橫向對比為導向,對四書、《禮記》《史記·孔子世家》等經典文本予以編譯與闡發(fā),不但重新詮釋了孔子的形象和思想,而且體現了作者本人的文化理想,在“全球化”文化語境中高揚了中國原始儒家的人文精神,促進了儒學的海外傳播及現代復興。
關鍵詞:《孔子的智慧》林語堂文化理想
孔子形象曾一度被“神化”,儒學也隨之上升為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然而,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許多現代文學文本皆“力圖剝去其‘圣人道德的外衣”。由于家庭及其個體境遇的獨特性,林語堂的作品及思想具有雙重性。一方面,他前期在國內曾著文批評傳統(tǒng)文化;另一方面,他后期在國外卻致力于重新詮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犊鬃拥闹腔邸肥橇终Z堂海外著述中的一種,涉及四書、《禮記》《史記·孔子世家》等經典文本的翻譯、編輯與闡發(fā),重新詮釋了孔子的形象和思想,也體現了作者本人的文化理想。
一、“仁”與“禮”的流動性
林語堂通過《孔子的智慧》揭示了“仁”與“禮”之內涵的豐富性。首先,“仁”絕不僅僅是一種形式,而是內在與外在有機統(tǒng)一的結果:“‘仁字有‘慈愛的意義,在孔子則指最好的人,是人性發(fā)展到理想的圓滿?!蕜t發(fā)展為‘真人性的哲學上的意義?!绷终Z堂認為,“仁”不局限于一種客觀教條,而源自人之“真性情”,是人性順其自然的產物,從而挖掘了原始儒家“仁”之內在的精神動力,有利于促使“仁”在人生實踐中恢復其活力。其次,林語堂對“禮”的闡發(fā)體現了“禮”之多元性,林語堂認為“禮”既代表外在的禮儀規(guī)范,又呈現內在的精神訴求,具有無比豐厚的意蘊:“‘禮是一種誠敬的心境,是行為的道德紀律?!詈螅嵌Y貌、是風度?!痹诖?,“禮”既是“禮儀規(guī)范”又是“誠敬的心境”之外現,并非束縛人生發(fā)展之僵化教條,而是人的自然情感由內而發(fā)之結果。這一闡釋有利于我們在現代語境中重新審視中國傳統(tǒng)的“禮”文化。
林語堂對“仁”與“禮”這兩個儒學基本范疇的詮釋是基于中西文化的比較基礎之上的,林語堂認為中國文化源于一種“抒情哲學”,更具人文色彩,而較少僵化的“理性”的控制,故“仁”與“禮”皆“內在”與“外在”、“情感”與“理智”之有機統(tǒng)一,而非絕對的金科玉律,孔子從來不以其思想為解答人生問題的唯一正確的答案。“孔子學說……接近乎宗教而本身不是宗教”。林語堂認為孔子思想雖然接近宗教,但本身還不是宗教,原始儒學將“天道”與“人道”合二為一,認為塵世就是唯一的天堂,近情合理地度過此生遂成為中國人的人生理想。故盡管孔子被尊稱為“圣人”,但卻并不具備西方上帝的那種神圣性,而“仁”與“禮”也不等同于西方之“神圣真理”,原始儒學十分關注現實生活之人情與人性,因此,“仁”與“禮”在人生實踐活動中具有較大流動性和變通性。
二、儒學關于教育的雙向互動
林語堂還利用西方現代學說對儒學教育思想做了新的詮釋:“從現代心理學上看,這條道理可以分而為二,就是習慣說與模仿說?!卑凑樟终Z堂的闡述,“習慣說”是指“由下及上”的教化方式,“孔子、孟子都分明說,在家養(yǎng)成了敬愛的習慣,將來對別人的父母與兄長也一定會恭敬,對國家元首也會敬愛”。這就是儒學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個人修養(yǎng)的提升到家庭的和諧友好,由家庭和諧友好到國家安定團結,由國家安定團結再到天下太平,從而達至國家治理的理想之境;另一方面,“模仿說”則指“自上而下”的教化方式,“模仿學說,或可稱之為楷模的力量,產生了知識階級與‘賢人政治。知識分子這個上層階級,同時必須是道德的上層階級……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的含義”。故與普通民眾一樣,治理社會的精英階層也應通過教育來提高自身文化道德素質,從而形成一種“上行下效”之社會風尚。
林語堂借現代心理學的“習慣說”與“模仿說”來說明孔子“身教”之政治效用,并揭示這種教育的雙向性,即應包括“由下及上”和“自上而下”兩方面。封建統(tǒng)治階層為維護自身的利益往往更強調“由下及上”,且片面強調普通民眾之“愚昧無知”,而林語堂在譯著中闡述的孔子形象則顛覆了封建等級制下教育的單向性,使被遮蔽的“自上而下”的教化方式得以凸顯,所謂“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㈣。因此,“自上而下”之教化方式與“自下而上”同等重要,精英階層以身作則是社會發(fā)展之無形助推力。只有在這種雙向的互動之中,國家才能達到長治久安。同時,林語堂借助孔子的教育思想展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理想,闡述了一個缺乏上帝的“異教”社會是如何借由“教育”而實現國泰民安的。
三、林語堂的文化理想
儒學由于被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樹立為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而產生了變異,遂與原典中的原始儒家思想拉開了距離,孔子所開創(chuàng)的儒學也日益淪為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實現其專制統(tǒng)治的工具。林語堂在《孔子的智慧》中則對孔子思想的多元性予以闡釋。“孔子差不多可算作一個無政府主義者,因為他的最高政治理想在于社會上大家和睦相處,因此,管理社會的政府已然沒有必要?!f:‘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林語堂曾將孔子比作“無政府主義者”,認為孔子有志于通過道德的自覺運行來消解封建專制與暴政,以達到“無訟”之社會理想之境。在林語堂眼中,孔子很看重普羅大眾的切身權益,并非一味維護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林語堂將原始儒學與封建專制統(tǒng)治之結盟關系予以解構,使之與封建社會官方意識形態(tài)劃清了界限,令儒學從封建社會的“官方學說”之神壇上走下來,有利于我們在“全球化”文化語境中重新挖掘儒家思想之合理性來促進現代文明的發(fā)展與進步。
林語堂試圖探討儒學在現代文化語境中的價值和意義:“儒家思想,若看作是恢復封建社會的一種政治制度……被人目為陳舊無用,若視之為人道主義文化……我認為儒家思想,仍不失為顛撲不破的真理。儒家思想,在中國人生活上,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還會影響我們民族的立身處世之道。”林語堂在《孔子的智慧》中對孔子形象及思想予以重新闡發(fā),促使我們對以孔子為代表的原始儒家文化予以反思。林語堂認為孔子雖然曾經被封建社會意識形態(tài)利用來維護其專制統(tǒng)治,但又具有消解封建專制的一面,孔子意圖通過“仁義禮智信”來維系社會各階層道德之自覺運行,這對于我國建設現代民主法治社會并非毫無裨益。李澤厚曾提出“新一輪‘儒法互用”之主張,認為儒家思想應當能夠在“以法治國”的當代中國起到有益的補充作用。故孔子思想不僅曾與古代中國休戚相關,而且應當成為構建我國現代文化的一種有效的思想資源。
四、結語
林語堂認為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雖各有其優(yōu)點及弱點,但卻不是相互對立、非此即彼的,雙方皆可以取長補短,共同發(fā)展。西方文化在理性思辨及宗教意識等方面十分發(fā)達,尤其其科學精神是中國構筑現代文化所必須加以吸納的。中國文化則缺乏理性思辨、宗教傳統(tǒng)而頗具人文情懷,追求“情”與“禮”和諧共生,這對處于唯科學主義和唯理主義控制下的名作欣賞/項目呈現>西方社會也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林語堂在《孔子的智慧》中對孔子思想的重構是對封建社會官方意識形態(tài)和“新文化運動”時期“批孔”之主流傾向的雙重超越,體現了林語堂中西融通的文化理想,并且在“西學東漸”的時代實現了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高揚了中國原始儒家的人文精神,促進了儒學的革新及現代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