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梓秀 湯榮娥
“語文主題學習”倡導在40分鐘內,圍繞同一主題,一篇帶多篇進行探究式學習。與傳統(tǒng)單篇語文教學相比,“語文主題學習”優(yōu)勢凸顯,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還能鍛煉學生比較、整合、分析、判斷等閱讀能力。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教師在真實的情境中呈現(xiàn)任務,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推動學生積極思考,在教師的點撥指導下,學生主動完成學習任務。它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任務為主線。在“語文主題學習”中采用此方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本文結合“語文主題學習”的特點,就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語文主題學習”中的運用進行探索分析。
一、任務驅動在“語文主題學習”中的作用
1.學生學習目標明確,興趣持久
“語文主題學習”課堂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短時間內對多篇文章進行解讀、整合。有的學生可能抓不到文本的主旨,從而產(chǎn)生畏難情緒。這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給學生布置有趣的或者貼近生活情境的任務,讓學生在任務的引領下,喚醒內心深處的閱讀欲望,有目的地、主動地去探索運用知識。如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故宮博物院》安排了四則閱讀材料,其中三則是文字材料,一則是平面示意圖。材料較為枯燥,學生難以保持長時間的學習興趣。于是編者安排了兩個任務:一是為家人計劃故宮一日游,畫一張故宮參觀路線圖;二是選擇一兩個景點,游故宮的時候為家人作講解。如今外出旅游是常見的事,類似的任務在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有了生活的需要,學生也就有了學習興趣。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自然會調整閱讀策略,有選擇、有目的地提取有效信息,對無關的信息可以跳讀或速讀,提高閱讀速度。為在既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學生必須一直保持學習動機,集中精力,選擇有效信息進行整合,最終完成任務。
2.把知識內化為語言,學以致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目的不在于學習幾篇課文,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把學到的語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并在任務實踐中加以運用。以人教版魯迅主題學習單元為例,可以設計學習任務“請你為魯迅先生立小傳”。學生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首先需要了解立小傳要準備哪些方面的內容,比如魯迅先生的生平事跡、性格特點、成就貢獻等;其次需要閱讀課本呈現(xiàn)的內容以及其他能搜集到的與魯迅有關的資料,理解并提取有效的信息,在這些信息中進行篩選、比較、分析,選取最合適的;最終才是把吸收到的知識、思考后的結果用文字的形式進行輸出。不管最終學生呈現(xiàn)的學習結果如何,都是他們運用語文知識進行深度思考后表達的成果。
3.找到存在感,參與面廣
任務驅動下的課堂會相對“安靜”一些,在安靜的背后是每個學生積極的探究和思考。趁著安靜的時間,教師還可對學困生進行點對點的指導。最終任務完成的水平會參差不齊,比如在給魯迅先生立小傳的任務中,閱讀速度快、思維敏捷的學生能從多篇文本中梳理出魯迅先生的性格特點、思想觀念等,而中下水平的學生僅僅是找到了生平事跡、主要作品,但至少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找到了課堂上的存在感,每個學生都做到了自己的最好。
二、任務驅動在教學中的運用原則
1.任務要為教學目標服務
任務驅動只是一種教學方式,是為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服務的。所以在設置任務時,一定要明確教學目的,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本組主題學習該獲得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如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小說單元,談歌的《橋》、美國奧萊爾的《在柏林》、新西蘭吉姆·拉蒙特的《最后一趟生意》組成微型小說主題進行學習。語用目標之一是體會微型小說結尾出乎意料又解疑的特點,人文目標之一是珍愛和平,拒絕戰(zhàn)爭。針對上述教學目標設計任務:猜測《最后一趟生意》的結尾,再與《在柏林》作比較,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最后一趟生意》的故事背景為美國入侵伊拉克時期,主人公出租車司機家破人亡后走上復仇之路。在他說出“天堂”二字之前,美國兵和讀者都會被他友善的微笑所迷惑。在他的描述下,雖然遭遇了戰(zhàn)爭,但還有可愛的孩子,賢惠的妻子,他們馬上要離開這里開始幸福的生活了。學生猜測結尾時第一個要考慮的是“意料之外”,這就要求學生不能按常理推測。學生會思考、表達出各不相同的答案,這是發(fā)散思維的訓練。學生猜測的過程也是一種創(chuàng)作,只要言之有理且在“意料之外”都可以給予鼓勵。當教師出示原文結尾:“‘天堂。他最后能看到的,是那個士兵驚駭和恐懼而扭曲的表情,還有從指間滑落的煙頭。然后,他按下了按鈕?!睂W生內心的震撼是難以言表的,無需教師過多引導,學生就能發(fā)現(xiàn)出租車司機微笑下的隱忍和痛苦,“最后一趟生意”下的絕望。與《在柏林》作比較,他們也能發(fā)現(xiàn)兩篇小說都體現(xiàn)了戰(zhàn)爭帶來的痛苦和災難,不管是發(fā)起戰(zhàn)爭的一方還是被侵略的一方都不能幸免。“珍愛和平、拒絕戰(zhàn)爭”的人文目標就這樣水到渠成地實現(xiàn)了。
2.任務要有探究價值
“語文主題學習”下,教師設計的任務應針對多文本,具有探究價值,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對主題單元內的文本進行統(tǒng)整分析思考。如六年級上冊把《雨之歌》《浪之歌》《啊!風》整合在一起進行主題學習。設計任務:“你的小伙伴特別想了解紀伯倫作品的風格,你一定能在三篇課文的比較中發(fā)現(xiàn)共同之處的。然后熱心地介紹一下吧?!眴纹喿x是很難把“風格”這種抽象的東西講清的,但是把三個文本放一起,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就能發(fā)現(xiàn)每一篇都采用第一人稱“我”,物我合一,意境優(yōu)美,從而體會紀伯倫作品輕柔凝練、清新雋秀、熱愛自然的風格。這個任務有學習導向——在比較中去發(fā)現(xiàn),有學習目的——尋找紀伯倫作品的風格,有學習輸出——向小伙伴介紹,從而驅動學生對三個文本進行探究學習。
3.任務呈現(xiàn)有梯度
“語文主題學習”下的每一項任務都應該設置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都應以前一項任務為基礎層層深入。在難易程度上,應能讓大部分學生通過努力而能夠完成,種類上一般由封閉性任務打開學生思路,再設置開放性任務發(fā)散學生思維。有時還可以在總任務下設置小任務,降低學習難度。如為魯迅先生立小傳,就可以把小傳分解為籍貫、生平、作品、性格等幾個小方面,把看似很難的任務化解為有梯度的小任務。學生每完成一項小任務,離總目標就又近了一點,學生有成就感,學習興趣就會一直得以保持。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語文主題學習”中的運用對于保證教學質量和提高教學效率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學習目標明確,興趣持久,由學語文到用語文,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