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寧
摘要:歸有光是中國散文史上重要的一位大家,其散文《項脊軒志》為歷代讀者所推崇,其中的悲情打動人心,本文主要分析歸有光的《項脊軒志》的悲情,來感受文章扣人心弦的力量。
關鍵詞:歸有光;《項脊軒志》;懷念;悲痛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樸素而自然的風格,是《項脊軒志》永葆藝術魅力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項脊軒志》這篇優(yōu)美的散文,更因其對瑣事的描述中所寄寓的耐人尋味的思想和情感,感染著一代又一代讀者。
歸有光八歲喪母,十五歲讀書,十六歲祖母去世,二十三歲結婚,二十九歲喪妻。到了三十五歲才考中舉人,在這之后連考八次進士不中。一直等到六十歲才中進士,他一生苦悶不得志,在如此痛楚的遭際中,親情是他的精神支柱,而此文溢滿了對親人思念的淚水。
一、憶慈母而泣
“語未畢,余泣,嫗亦泣”。這是作者第一次哭泣,場景是老嫗談起:“某所,而母立于茲?!眿炗衷唬骸叭赕⒃谖釕?,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币痪湓?,一個動作,可以看出母親的慈愛,母愛的溫暖,這樣溫情的回憶,對于作者,對于一個八歲喪母,很早就失去了母親的愛撫和關懷的孩子來說,自然而然會想到自己小時候也曾經享受這般母愛,可如今母親早逝,老嫗說完這些話,“余泣”,首先這是一個幼年喪母的孩子的正常反應,是對慈母的追懷,如此慈母,卻早早去逝,又是對慈母的惋惜。其次,“余泣”,更是作者對自己幼年喪母的身世的悲憐,是內心孤獨的爆發(fā),“幼年喪母”是人生一大悲事,明明擁有慈愛的母親,卻又早早失去母愛,甚至對母親的記憶都由他人來講述,這是一種撼動人心的悲痛,足以讓作者哭泣。
二、憶大母長號不自禁
祖母,是歸有光回憶的第二位親人,“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弊婺傅牡谝痪湓?,“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看似責備實則是對孫子的關心,是對孫子整天勤奮學習的疼愛,”第二句話,“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這是祖母對孫子發(fā)自內心的贊賞,更是對孫子殷切的期望,第三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這是對孫子極大的信任與賞識??上煲馀耍髡甙舜慰既∵M士試都落第。當作者想到這一切,懷念中又飽含著內疚,因此作者“長號不自禁”。
三、相愛不能相守
妻子是歸有光回憶的第三位親人,應該說也是他最親密的一位,然而筆調極為平淡,但簡單的文字背后,卻是至深的情感?!捌浜罅?,吾妻死,室壞不修”一句,看似平常,實則暗含無限辛酸,“室壞不修”,充滿無盡的悲傷,接近絕望。“其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逼渲?,“無聊”一詞可以看出作者百無聊賴,精神無所寄托,足以看出妻子去世對他的打擊?!叭蛔院笥喽嘣谕猓怀>印?,可見作者怕睹物思人,回避這個地方?!巴ビ需凌藰洌崞匏乐晁种惨?,今已亭亭如蓋矣?!北砻鎸憳洌顚訉懭?,“今已亭亭如蓋矣”,這正說明妻子離開自己已經很多年了,樹長人亡,物是人非。
對三位親人的懷念,充滿深切的悲痛之情,而這份痛,在作者內心不斷加重、加深。對母親的描寫,噓寒問暖中看出對子女的關愛,作者對自己早早失去母愛,直接落淚。而祖母送來象笏,關愛的同時,又對作者寄予厚望,而作者卻感覺到自己辜負了祖母的期望,所以,情到深處,長號不能自已。而妻子對作者有陪伴之情,妻子的到來是,令作者感到輕松快樂,不用在“冥然兀坐”,不再孤獨,然而妻子卻又早早離開,作者沒有像對母親和祖母的那份感情——哭泣來得直接痛快,作者只寫到那棵樹已亭亭如蓋,不直接抒情,轉而寫景,分明讓我們感覺到欲哭無淚,長號無聲,恰恰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讓人回味、飲痛。
四、家道敗落之悲
在對這層親情的追懷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那就是作者極力控制情感的家道敗落,“東犬西吠,客逾皰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簡短的細節(jié)描寫,展示了大家庭分崩離析的過程,諸父分家后先用籬笆,這還不夠,畢竟還可以看見彼此,最后干脆用實墻徹底隔開,如此一來,隔斷了親人之間的視覺聽覺,隔閡了一家人的親情,兄弟之間形同陌路,頗有老死不相往來之感。而歸有光是一個家族觀念很強的人,他的祖上曾有過五世同堂的記載,其祖父的高祖曾留有遺訓:
“吾家自高、曾以來累世未嘗分異。傳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尊父存日遺言,切切不能忘也。為吾子孫,而私其妻子求析生者,以為餓不孝,不可以列于歸氏?!钡牵迨劳眠@種形象并沒有因為這種遺訓而延續(xù)下來,“歸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遠而未分,口多而心異。自吾祖父及諸父而外,貪鄙詐戾者,往往雜出于其間。率百人而聚,無一人知學者;率十人而學,無一人禮儀者。貧窮而不知恤,頑鈍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慶;入門而私其妻子,出門而誑其父兄:冥冥汶汶,將入于禽獸之歸。平時呼招友朋,或費千錢,而歲時薦祭,輒計杪忽。俎豆壺觴,鮮或靜嘉。諸子諸婦,班行少綴。乃有戒賓之故,而改將事之期;出庖下之餕,以易薦新之品者。而歸氏幾于不祀矣。”[1]
人心因興盛而團結,因敗落而分裂,大家庭分裂之悲,是家道沒落的顯現,而足以讓作者心中隱隱作痛。
項脊軒,本是一間尋常的小屋,帶給作者很多歡笑,更帶給作者無盡的淚水,里面有珍貴的母愛,有祖母殷切的期望,有妻子的鶯鶯細語,更有作者的人生追求,在文中,歸有光借項脊軒的興廢表達了對祖母、母親、妻子的深切懷念,更是借此澆胸中之塊壘,文中的悲愴之情,使得文章充滿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讓讀者深深感受“心有戚戚焉”。
參考文獻:
[1]歸有光.家譜記[A].震川先生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