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科 王志強
摘 要:為有效緩減高校體育教學資源壓力,提高學生騎行運動技能,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在分析利用共享單車開展高校體育活動裨益的基礎上,深入探討共享單車走進高校體育的可行性、困境及路徑。研究表明,利用共享單車開展高校體育活動適應新時期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高校管理人員和體育教師的認可度較高,符合學生的運動意向,節(jié)約高校人力、物力資源,與社會騎行運動相銜接,且共享單車企業(yè)將會大力支持。然而共享單車被拒高校門外,缺乏騎行師資、管理難度相對較大成為制約其進入高校體育的主要因素。應提高騎行師資水平,立足課堂教學,結合課外體育,在規(guī)章制度的約束及網絡的激勵下,有效利用共享單車開展高校體育活動。
關鍵詞:共享單車;高校體育;裨益;可行性;困境;路徑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19)02-0077-06
Abstract: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f college P.E teaching resources and improve students′ riding skil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enefits of sharing bicycles in college P.E lessons, and probes into the feasibility, predicament and path of shared bicycles into college P.E.?The research shows that using shared bicycle to carry out college P.E adapts to the reform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he new period, the recognition of managers and P.E teachers is relatively high, conforms to students′ sports intention, saves college manpower, material resources, and links up with social cycling sports, with the strongly support from sharing bike companies.?However, shared bicycles are excluded from college, and lack of teachers and management, which have become the main factor restricting its entry into college sports.Therefore, efforts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riding teachers.?And based on classroom teaching, it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extracurricular sports.?In the constraints of rules , regulations and network incentives, shared bicycles should be effectively used in college sports.
Key words:
Shared bicycle; College sports; Benefits; Feasibility; Difficulties; Path
隨著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體育教學資源的多元化開發(fā)與利用已成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亮點。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fā)展,共享經濟悄然無聲地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2015年,源于校園的共享單車OFO悄然問世,很快受到了廣大師生的青睞,如今,摩拜、OFO、哈羅等共享單車企業(yè)風起云涌,成為國人主要代步工具之一,同時也成了新型的健身工具,發(fā)揮著增強體質、休閑娛樂的功能。
2016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并通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從人才培養(yǎng)質量、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對高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幾年來,高校教育的全面改革逐步深入,高校體育在體育課堂教學、課外體育活動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改觀。然而,面對人們日益膨脹的對健身健美的需求、對休閑娛樂的需求、對體育知識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大眾化程度的日漸提高,高校體育的壓力仍舊很重。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體育教學內容不夠豐富,體育場地器材匱缺等問題依然是束縛高校體育發(fā)展的瓶頸,高校體育如何做得更好,是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火熱開展、共享單車企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有關共享單車與體育藕合的研究與日俱增。佟安安、董芹芹[1]對共享單車的個人和社會體育價值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認為共享單車具有較高的健身價值、教育價值、體育改革價值、文化價值等;吳夢瑩[2]以摩拜單車為例進行研究,認為 在“互聯網”背景下傳統(tǒng)的體育商業(yè)模式將受到嚴重沖擊,并針對性地提出策略;張麗軍[3]認為共享單車對居民的身心健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且可彌補、完善休閑體育的發(fā)展??v觀前人的研究成果,共享單車與體育結合的研究多集中在共享單車的體育價值及其對體育產業(yè)、休閑體育發(fā)展的影響等方面的研究,鮮有與高校體育結合的研究。共享單車的健身價值已得到社會的公認,如能用于高校體育將有力地促進高校騎行運動的發(fā)展。本文結合以上學者的主要觀點研究共享單車進入高校體育的裨益、可行性、困境、路徑,旨在為開發(fā)與利用校外騎行資源,促進高校騎行運動健康發(fā)展,豐富高校體育文化活動提供參考。
1?利用共享單車開展高校體育活動的裨益
在國家倡導綠色出行及共享經濟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共享單車行業(yè)迅猛發(fā)展,已成為共享經濟的標桿行業(yè)之一。共享單車行業(yè)的發(fā)展,方便了人們的短距離出行,成為人們“最近一公里”出行的主要方式。共享單車走進高校體育,將在促進企業(yè)快速發(fā)展的同時,推動高校體育的健康發(fā)展。
1.1?開發(fā)利用單車資源,緩減高校體育資源壓力
體育場地器材是開展學校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課余運動訓練及競賽的物質保障。目前,高校體育場地設施存在緊缺及浪費并存現象,且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得到有效解決。利用共享單車開展高校體育活動,解決了因自行車不足而無法有效開展的騎行項目問題,在豐富校園體育運動項目的同時,帶著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不僅緩減了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的不足,拓展了教學空間,更能給學生帶來良好的速度體驗。
1.2?提升共享單車使用頻率,促進共享單車企業(yè)發(fā)展
市場經濟背景下,市場需求是企業(yè)發(fā)展的保障。共享單車企業(yè)也不例外,其發(fā)展離不開用戶的數量和使用頻率。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我國在校大學生人數大幅度增加,目前,各類高校在校大學生近4 000萬人,巨大的高校人口數量,是共享單車企業(yè)的主要用戶來源之一。截止2017年11月底,有73.8%的大學生使用過共享單車,還有26.2%的大學生從沒使用過[4]。如果能將共享單車用于高校體育,將極大地增加共享單車用戶數量,提升用戶群體的穩(wěn)定性,增大共享單車的需求量,促進共享單車企業(yè)的快速發(fā)展。
1.3?展示城市體育風貌,塑造文明城市形象
文化代表著城市的形象,是城市發(fā)展戰(zhàn)略的核心。體育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城市文化的發(fā)展,更是城市活力的重要展現。騎行運動屬群體性體育項目,高校利用共享單車組織和鼓勵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或在封閉的公園、校園、或在開放的公路,十幾人、二十幾人或更多人成群結隊地騎著共享單車,或一路或兩路縱隊,頻繁地穿梭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成為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對宣傳城市體育特色,展示城市體育風貌,塑造文明城市起著推波助瀾的功效。
1.4?樹立綠色出行理念,踐行文明低碳出行方式
共享單車以綠色、短途出行為主流發(fā)展理念,“短途出行、城市更美好”“減少環(huán)境污染,讓城市更美麗”等宣傳語很好地詮釋了其綠色、短途、便捷的價值。相關數據顯示,北京市每10萬量OFO,一年可節(jié)約汽油3 400萬噸,減少碳排放近萬噸[5],可見共享單車的發(fā)展是實現城市節(jié)能減排的有效途徑,是緩減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的良藥。共享單車的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需要政府、社會各界、每一位國民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共享單車走進高校體育,在教師與同學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規(guī)范學生的騎行行為,提高學生的騎行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用車、護車意識,并帶動家人乃至全社會從我做起,低碳出行、文明出行,將低碳出行理念鐫刻在每位學生的腦海中,將綠色生活理念根植于日常生活的點滴中。
2?利用共享單車開展高校體育活動的可行性
2016年5月5日,國家體育總局公布了《體育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提出以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為體育發(fā)展的基本理念,旨在倡導體育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綠色體育與健康生活方式接軌。利用共享單車開展高校體育活動符合國家倡導的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符合綠色、共享的體育發(fā)展理念,符合高校體育發(fā)展的基本要求。本文以山西省高校為例,走訪了9位高校管理人員(山西財經大學黨委書記、山西大同大學副校長、教務處處長、體育學院院長、副院長、體育系主任、山西師范大學教務處處長、體育學院院長、副院長),隨機抽取山西大同大學、忻州師范學院、山西師范大學、山西大學四所高校的60名體育教師(有效回收問卷56份)和400名學生(有效回收384份)進行調查,以了解高校管理人員、體育教師、學生對共享單車進入高校體育的意向,準確把握利用共享單車開展高校體育活動的可行性。
2.1?適應新時期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
2002年,教育部頒發(fā)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首次明確提出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問題,鼓勵要充分開發(fā)與利用校內外體育項目資源、體育場地設施資源等各種教學資源來開展高校體育課程教學。2016年國務院頒發(fā)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以培養(yǎng)學生興趣、養(yǎng)成鍛煉習慣、掌握運動技能、增強學生體質為主線,充實和豐富體育課程內容。共享單車作為社會共享資源,具有較高的健身性、實用性,如能用于高校體育,將極大地助推高校騎行運動的發(fā)展。高??筛行У匾罁W生的身心特點適時調節(jié)騎行的強度和持續(xù)時間,讓學生體會大自然的包容、震憾、愜意,體驗運動中的成功和失敗,磨練學生的心智,并在成員之間相互團結、幫助等群體性行為中,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道德、合作精神,以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提高學生的騎行技能、運動參與程度、自我情緒調控能力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2.2?高校管理人員及體育教師的認可度較高
2.2.1?高校管理人員的態(tài)度
如高校管理人員能夠重視,并在政策方面給予支持,共享單車將能順利地進入高校體育,并能得到較好的普及和推廣。走訪的9位高校管理人員中,有4位管理人員支持共享單車進入高校體育,認為利用共享單車開展高校體育活動不受場地、經費、氣候的限制,符合高校體育的發(fā)展方向,并表示鼓勵和支持體育教師參加騎行培訓,可以適當的給予政策及經費方面的支持;3位管理人員持中立態(tài)度,認為利用共享單車開展高校體育活動,可充實校園體育活動項目,豐富校園體育文化,且對場地、經費的要求不高,然而,騎行師資匱缺、共享單車管理等問題是亟需考慮的問題,如能解決共享單車管理問題,將有效地促進共享單車進入高校體育;2位管理人員對共享單車進入高校體育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騎行運動危險性高,增大了高校治安管理難度。
2.2.2?體育教師的態(tài)度
體育教師的態(tài)度及知識、技能水平決定體育教學的質量。調查發(fā)現,67.86%的體育教師對共享單車進入高校體育持肯定態(tài)度,認為利用共享單車開展高校體育活動可以節(jié)約人力、財力(73.68%),有較高的健身價值(81.58%)、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55.26%)有積極的促進作用;16.07%的體育教師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騎行運動安全性不高(77.78%),教師騎行教學能力不足(55.56%)。高校體育教師對騎行運動的了解程度不高,非常了解和了解的只有33.93%。問及是否愿意參加騎行運動培訓時,82.14%的教師選擇愿意,說明體育教師對騎行培訓充滿期待??梢?,大多數體育教師對共享單車進入高校體育持肯定態(tài)度,且愿意積極參加騎行運動培訓。
2.3?共享單車企業(yè)對共享單車進入高校體育持肯定態(tài)度
通過電話咨詢,了解OFO、哈羅單車、青桔單車企業(yè)管理人員對共享單車進入高校體育的態(tài)度,發(fā)現各企業(yè)均持肯定態(tài)度,認為利用共享單車開展高校體育活動將極大地提高共享單車用戶數量及使用頻率,有效促進共享單車企業(yè)的發(fā)展。在問及共享單車進入高校后的維護、保養(yǎng)問題時,均表示將高校共享單車管理納入社會共享單車管理體系中,指派專業(yè)人員對校園內共享單車及時維護、保養(yǎng),并指出將通過試行“電子地圖和電子圍欄”等技術、與當地相關管理部門建立和完善數據共享等手段,規(guī)范單車停放,實現共管共治,加強高校共享單車管理。
2.4?符合學生的運動意向
2.4.1?學生對騎行運動的態(tài)度
意向運動屬主動性運動,它能極大地調動參與者的主觀能動性,并能獲得極佳的運動效果。調查發(fā)現,67.71%學生愿意參與騎行運動,參與的主要動機是提高騎行技能(58.08%)、體驗騎行刺激(52.69%)并在運動與交流的過程中放松心情(49.22%)。32.29%的學生不愿意參與騎行運動,主要原因是不喜歡騎行(55.64%)、感覺自己騎行技能太差(47.58%)、怕通不過考試(33.06%)等??梢?,大部分學生愿意參與騎行運動。走訪發(fā)現,學生很希望能參與有組織的騎行活動,走出校園,參與戶外體育活動,去領略大自然的風光。
2.4.2?學生對共享單車進入高校體育的態(tài)度
在對共享單車進入高校體育的態(tài)度調查中發(fā)現,62.24%的學生認為可行,27.08%的學生認為不可行,有10.68%的學生選擇不知道。在問及“如果學校利用共享單車組織開展體育活動,你是否愿意參與”,54.95%的學生選擇愿意,26.56%的學生選擇無所謂,只有18.49%的學生持否定態(tài)度。可見,對共享單車進入高校體育持肯定態(tài)度的學生居多。
2.4.3?學生對共享單車用于體育活動產生費用的態(tài)度
在對學生使用共享單車現狀的調查中發(fā)現,79.17%的學生注冊了共享單車,沒有注冊的主要原因是自己有自行車,覺得共享單車壓金高、不好退、不能進校園等。69.53%的學生可以接受共享單車的收費標準,但如果利用共享單車開展體育教學,54.43%的學生不能接受收費??梢姡缒苓m當給予騎行經費補貼,將會帶動更多的學生參與騎行運動。
2.5?節(jié)約高校人力、物力資源
場地器材的購置及人力資源的投入是開展高校體育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是影響高校體育開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走訪中發(fā)現,山西大同大學、忻州師范學院、山西師范大學、山西大學等高校均有自行車協(xié)會,然而協(xié)會組織騎行活動的頻率不高,且騎行運動沒有進入體育課堂,單車數量不足是制約騎行發(fā)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調查發(fā)現,影響高校騎行運動開展的主要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缺乏自行車(64.06%)、學生的興趣愛好(75.52%)、騎行師資(57.55%)。每人一輛單車是高校開展騎行運動的必備條件,相對應的一系列問題應用而生,經費、存放、保管、維修,每一環(huán)節(jié)都需傾注相當的人力、物力,這也是制約高校騎行運動發(fā)展的主要因素。2015年,共享單車上市以來,發(fā)展規(guī)模、投放數量、覆蓋面逐年增加,為高校開展騎行運動提供了足夠的單車,高??稍谌魏螘r段租用單車開展體育運動,解決了因缺乏單車而無法開展的高校騎行運動難題,節(jié)省了相當的人力、物力、財力。共享單車走進高校體育,在人力、物力低消耗的前提下開展體育活動,是開展高校體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2.6?與社會騎行運動相銜接
《意見》中明確指出,學校體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廣泛開展普及性體育活動。“走向社會”是高校體育發(fā)展的主要方向,無論是健康方面還是生活方面,騎行運動都是現代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全民健身熱潮的帶動下,騎行運動的普及化程度逐年提高,已成為全年齡、全性別、全社會階層都參與的健身項目。2015—2017年,騎行運動人數從408萬增長到1 200萬人,足足增長近3倍,騎行運動人數蓄勢待發(fā),并在2018年有望突破1 500萬人,騎行將成為下一個爆發(fā)式的全民健身運動,但相對于發(fā)達國家,我國的騎行運動人數比例仍很低,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6]。共享單車進入高校體育,在高校中提升并普及騎行文化,提高高校騎行人數的比例及騎行素養(yǎng),提高騎行的大眾化和生活化程度,將高校騎行運動與社會體育接軌,增加高校體育的實效性。
3?利用共享單車開展高校體育活動的困境
3.1?共享單車被拒高校門外
共享單車源于高校,但在街頭共享單車風生水起之時,被拒在部分高校門外,部分學校采取選擇性禁入,主要原因是學生用車行為不規(guī)范,樓道、樹上、圍欄上隨處鎖車,無序停放車輛,加大了高校治安管理難度,影響校園環(huán)境。高校校園建設的日漸增大,為方便教師、學生出行,便于騎行運動的開展,高校應以寬闊的胸懷接納、鼓勵共享單車的進入,并采取有效手段規(guī)范學生用車行為。
3.2?缺乏騎行師資
騎行師資是開展騎行運動的動力因素之一。走訪中發(fā)現,高校體育教師多善長田徑、球類、武術、體操等傳統(tǒng)體育項目,對騎行運動相關知識及運動技能了解人數不多。為滿足騎行運動需求,高校應選送或指派部分體育教師對其進行定期騎行培訓,提高教師的騎行技能,充實騎行知識,提高騎行教學能力。
3.3?管理難度相對較大
相對于其他項目,騎行運動管理難度較大。首先,騎行運動軌跡呈“蛇形”狀,具有不穩(wěn)定性特征,在騎行過程中存在隊員自身、隊員與機動車、隊員與行人、隊員與隊員之間的運動風險;其次,騎行運動速度較快,可控性相對較差,這些潛在風險和偶發(fā)風險加大了騎行運動的管理難度。應多渠道宣傳騎行知識,讓學生明確騎行運動的風險、注意事項,規(guī)避騎行運動風險。
4?利用共享單車開展高校體育活動的路徑
4.1?建立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用車行為,降低騎行風險
第一,建立健全共享單車用車規(guī)章制度。將共享單車用車規(guī)范寫入《學生手冊》,充分發(fā)揮制度對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約束功能,有效遏制藏匿單車、無序停放等現象的蔓延;第二,在宿舍、食堂、操場旁設置電子圍欄,規(guī)劃校園共享單車停放點。運用“技術+管理”手段,規(guī)范學生用車行為;第三,完善安全保障制度。將騎行要求寫入騎行課堂基本要求及騎行社團管理制度中,并要求教師、學生嚴格遵守規(guī)章制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安全意識;第四,盡量要求參與騎行的學生辦理保險,降低騎行風險。確保騎行目標的保質實現,保證騎行組織的有效運轉。
4.2?充分結合網絡,監(jiān)控運動信息,激發(fā)騎行興趣
第一,鼓勵廣大師生結合體育運動類APP參與騎行運動?;ヂ摼W技術的普及和休閑體育的蓬勃發(fā)展,體育運動類APP—Keep、行者騎行、野獸騎行、悅動圈等軟件應用而生。這些軟件操作簡單、功能齊全,支持健走、騎行、跑步等多種記錄模式,能精確記錄運動時間、路線、能量消耗等數據,將極大地激發(fā)學生騎行的積極性。第二,利用社交軟件,激發(fā)學習興趣。微信是使用率極高的社交軟件,共享單車與微信公眾平臺合作,開發(fā)類似于“微信運動”的微信騎行功能,學生在茶余飯后看看騎行距離、卡路里的消耗、排行榜,為朋友點個贊,從微信運動的使用情況不難看出,微信騎行功能的開發(fā)將會有效地提高學生騎行的主動性。
4.3?提升師資水平,立足課堂教學,普及騎行知識
第一,多渠道提高騎行師資力量。師資力量的強弱決定教學效果的好壞,高校應依據本校騎行運動發(fā)展狀況對在職教師進行騎行理論及技術方面的培訓,同時引進高水平的騎行師資,以增強高校騎行師資水平。第二,開設騎行課程,提高騎行技能。日常生活中,人們對騎行知識了解不夠深刻,騎行技術不精準,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深刻地掌握騎行裝備、危險行為、交通標識、騎行安全等知識;掌握呼吸方式、騎行姿勢、座位調適、蹬踏方式、彎道技術、剎車等技術,提高學生的騎行素養(yǎng),提升騎行效率。
4.4?增加經費投入,保證騎行物資,確保騎行安全
第一,增加經費投入,補貼共享單車騎行運動費用。利用共享單車出行時,絕大多數學生可以接受收費標準,但若用于體育教學,一大部分學生認為應該免費使用,應增加經費投入,降低學生經費壓力,保證騎行運動順利進行。第二,添置騎行護具,為了確保安全,護具是騎行運動的必備,增加騎行頭盜、騎行手套、護膝等的投入,做好全面的防護措施,確保騎行安全。
4.5?利用課外體育,助推騎行文化,營造騎行氛圍
第一,開展多形式的騎行表演、比賽。利用共享單車在校園運動會中或校園騎行節(jié)等大型活動中,開展不同形式的騎行活動,如單車慢騎、單車接力、單車炫技等。第二,組建并完善騎行俱樂部,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共享單車騎行活動,讓更多的學生走出校園,走進自然。第三,通過校園網絡、騎行l(wèi)ogo等手段,宣傳單車騎行文化、單車運動文化、單車競技文化、單車綠色文化、單車健康文化等,以推廣并普及騎行文化,營造騎行氛圍。
5?結?語
體育教學資源的多元化開發(fā)與利用是教師必須思考和應對的課題。自行車運動是大學生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也是健康、時尚的休閑體育項目。高校自行車運動屢見不鮮,然而與蓬勃發(fā)展的社會騎行運動相比,略顯遜色。自行車數量不足、價格較高是影響高校自行車運動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共享單車作為社會共享資源具有較高的健身價值,其社會性、實用性較強,深受高校師生的青睞,高校應以寬闊的胸懷接納共享單車,方便師生出行的同時,服務于高校體育活動,學生能在高校騎行資源投入較少的條件下學習技能、鍛煉身體、養(yǎng)成健身意識,以緩減高校騎行運動的場地、器材壓力,將綠色出行和科學健身理念根植于師生心中,從而促進高校騎行運動健康發(fā)展,并帶動城市體育及共享單車企業(yè)的高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佟安安,董芹芹.共享單車的體育價值研究[J]. 湖北體育科技,2017,36(9):761-764.
[2]?吳夢瑩.“互聯網”背景下體育產業(yè)發(fā)展困境與策略研究—以摩拜共享單車為例[J].湖北體育科技,2018,37(5):411-414.
[3]?張麗軍.健康中國背景下我國公共設施健身功能的衍生—以共享單車為例[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7,33(4):44-47.
[4]?能力秀.關于大學生共享單車使用情況的調查報告[EB/OL]. http://www.wm23.cn/art/5805,( 2017-12-2).
[5]?張平,史文文,羅金花,等.休閑騎行運動領域流暢狀態(tài)量表的編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16(6):66-71.
[6]?新浪體育.2018自行車展:行者發(fā)布騎行大數據報告[EB/OL].http://sports.sina.com.cn/other,(2018-05-07).
[7]?倪曉鳴.上海市社區(qū)—高校體育資源共享現狀—以凌云—華東理工大學社區(qū)體育健身俱樂部為例[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7,37(5):43-46;55.
[8]?董艷國,唐振宇,王海燕.大教育觀視域下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6,34(5):71-75.
[9]?賀淵文,殷艷紅.共享單車在高校校園使用情況調查及分析[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8,287(1):153-155;158.
[10]?閆杰,彭國強.騎行文化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4(2):64-67.
[11]?傅杰.普通高校體育課開設自行車課程的可行性分析[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3,35(9):217-218.
[12]?房殿生,蔡友鳳.共享經濟時代共享體育模式及其構建路徑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5):45-48.
[13]?張麗軍.健康中國背景下我國公共設施健身功能的衍生—以共享單車為例[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7,33(4):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