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蘭
摘?要:史料是指據(jù)以為研究或討論歷史時可以根據(jù)的東西。史料實證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能夠幫助學生拓展認識結(jié)構(gòu),提升學習興趣,加深對歷史的研究與理解。本文即從運用史料實證在歷史課堂教學的意義分析入手,進而論述了相關(guān)的實踐策略。
關(guān)鍵詞:史料實證;歷史課堂;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6-068-1
一、史料實證在歷史課堂實踐意義分析
1.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歷史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其內(nèi)容豐厚,猶如深邃星空中的萬千星辰;其內(nèi)涵深刻,猶如滄海之明珠;其意味深長,猶如雋永的篇章。學習歷史只有感受其厚重與廣袤,才能夠真正感受到無窮的樂趣,才能夠俯身去探究求索。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史料實證則能夠豐富課堂內(nèi)容并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2.史料實證能夠佐證歷史
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無論是為人行事還是學習專研,都需要開張視聽,孜孜以求索。同理在歷史教學中,倘若僅是照本宣科,不僅會扼殺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也不宜于學生辯證分析、融會貫通,而適當?shù)氖妨蠈嵶C則能夠佐證課本知識,并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分析。
二、史料實證在歷史課堂教學的實踐
1.運用史料實證開展支架式教學
支架式教學是建構(gòu)主義教學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力的有效策略。在歷史課堂教學實際中,運用史料實證開展支架式教學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學習知識,從而提升知識內(nèi)化效率。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運用史料實證組織開展支架式教學:
其一,在新課導入階段,運用史料實證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在導入新課伊始,學生通常處于“順應”認知狀態(tài)。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認知結(jié)構(gòu)將產(chǎn)生質(zhì)變。為了促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那么教師就應該采取科學策略提升其學習興趣。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教師則不妨使用史料實證策略,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譬如在教學“百家爭鳴”之儒家思想有關(guān)內(nèi)容時,為了有效佐證儒家思想為“仁”這一核心知識點,教師則可以選擇文字性史料加以實證。例如在教學開始階段教師可以向?qū)W生展示《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巧言令色,鮮矣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類的文字史料,并組織學生探究學習其中的深刻含義,最后讓學生通過文字史料探究“儒家思想核心”這一命題。經(jīng)過上述教學過程,學生便能夠在自主探究中實證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并充分的認識到“何為仁”,從而達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學習效果。
其二,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實施史料實證引導學生辯證分析。在學習歷史過程中只有辯證分析,才能夠?qū)⒉煌瑲v史文化的異同了然于胸,才能夠明晰歷史脈絡掌握其精華。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史料實證,來引導學生辯證學習歷史知識。例如在學習孟子、荀子兩位大儒的學術(shù)思想時,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孟子“性善論”與荀子“性惡論”二者的聯(lián)系與差異。教師不妨在教學中運用史料實證策略,即分別向?qū)W生展示荀子提出的“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等學術(shù)觀點,以及孟子提出的“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等學術(shù)觀點。然后在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孟子與荀子在學術(shù)觀點上的異同”這樣的問題。通過此教學方式不僅有力的實證了課本知識,同時也有效引導學生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學習。
2.運用史料實證建構(gòu)直觀教學情境增強學習感受
直觀化、形象化學習是內(nèi)化知識技能的一種捷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為了充分增強教學實效,教師則可以運用實物史料(抑或是視頻實物史料)對教學內(nèi)容加以實證,從而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并提升其對知識的理解效果。譬如在教學“日本帝國主義在淪陷區(qū)的殖民統(tǒng)治”有關(guān)內(nèi)容時,為了使學生真切的感受面目可憎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對我國人民的無情迫害,教師就可以選用有關(guān)的視頻史料、圖像史料,如果有條件還可以使用實物史料重構(gòu)中華民族飽受欺凌的歷史情境,使學生銘記歷史,樹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責任感。
3.運用史料實證拓展學生的視野
歷史教學最要緊的任務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建構(gòu)宏大的歷史觀。在教學實際中,如果教師僅將視域拘泥于課本之一隅,則會使學生短視而淺薄。史料實證在歷史教學課堂的實踐,一方面是能夠豐富課堂內(nèi)容,另一方面則能夠有效拓展學生視野與歷史觀。譬如在教學“文藝復興”相關(guān)內(nèi)容時,為了拓展學生的視野,教師則可以援引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菲洛柯洛》、彼特拉克的《我的意大利》以及“美術(shù)三杰”的有關(guān)作品來豐富教學內(nèi)容,并延展學生的視域,從而提升其學習實效性。
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實施史料實證教學方式具有積極意義。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可以運用史料實證開展支架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也可以實施史料實證營造直觀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學習感受;還可以通過史料實證延展教學,以拓展學生的視野。
[參考文獻]
[1]梁秀文.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3.
[2]杜奎英.史料教學在歷史課堂中的運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05(10x):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