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偉
由于長期使用三唑酮防治小麥病害,白粉病、銹病等病原菌已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耐)藥性,導(dǎo)致防效降低,用藥量增大,對環(huán)境和小麥的污染加重。為了明確三唑類殺菌劑對小麥病害的防治效果和適宜劑量,篩選取代三唑酮的高效對路農(nóng)藥,服務(wù)于無公害小麥生產(chǎn)。
一、材料與方法
1.供試藥劑
12.5%禾果利可濕粉、25%奧寧可濕粉、40%福星乳油、25%科惠乳油、20%三唑酮乳油。
2.試驗處理
試驗設(shè)每畝用20%三唑酮50ml、12.5%禾果利30克、25%奧寧20克、30克、40%福星5ml、25%科惠40ml,清水對照等7個處理,每處理重復(fù)3次,共21個小區(qū),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面積63m2。
3.施藥及調(diào)查方法
(1)小麥銹病、白粉病發(fā)生初期即2005年4月16日進(jìn)行了第一次施藥,10天后進(jìn)行了第二次施藥,每畝用藥量30公斤,施藥前調(diào)查各處理區(qū)內(nèi)各種病害(白粉病、葉枯病、銹病等)的病情基數(shù),于第二次施藥后的3、7、10天調(diào)查病害(白粉病、銹病、葉枯病、赤霉病)的發(fā)生程度,每小區(qū)5點取樣,每點固定20株,調(diào)查上部3片葉,分病害記載病葉率、嚴(yán)重度、病情指數(shù),計算防治效果(結(jié)果見附表1、2)。
(2)收獲時采取5點取樣,每點取20穗,記載赤霉病病穗率、嚴(yán)重度、病情指數(shù)(結(jié)果在試驗田未發(fā)現(xiàn)赤霉病)。
二、結(jié)果與分析
1.各處理防治小麥白粉病藥效試驗結(jié)果:由附表2可以看出:20%三唑酮50ml/畝藥后3天平均防效為62.04%,藥后7天平均防效為76.72%,藥后10天平均防效為81.27%;12 .5%禾果利30g/畝藥后3天平均防效為62.86%,藥后7天平均防效為81.49%,藥后10天平均防效為88.04%;25%奧寧20g/畝藥后3天平均防效為65.72%,藥后7天平均防效為83.09%,藥后10天平均防效為89.09%;25%奧寧30g/畝藥后3天平均防效為66.28%,藥后7天平均防效為84.14%,藥后10天平均防效為90.27%;40%福星5 ml/畝藥后3天平均防效為68.23%,藥后7天平均防效為86.24%,藥后10天平均防效為91.65%;25%科惠40 ml/畝藥后3天平均防效為65.50%,藥后7天平均防效為82.59%,藥后10天平均防效為89.48%;其中藥后10天防效顯著性分析:處理1(20%三唑酮50 ml/畝)與各處理間均有顯著差異,處理5(40%福星5 ml/畝)與處理4(25%奧寧30g/畝)和處理6(25%科惠40 ml/畝)間無差異,與其它處理間有顯著差異;其它各處理間無差異。
2.各處理防治小麥葉枯病藥效試驗結(jié)果:由附表3可以看出:20%三唑酮50ml/畝藥后3天平均防效為66.79%,藥后7天平均防效為70.70%,藥后10天平均防效為73.48%;12 .5%禾果利30g/畝藥后3天平均防效為70.21%,藥后7天平均防效為83.16%,藥后10天平均防效為82.20%;25%奧寧20g/畝藥后3天平均防效為71.11%,藥后7天平均防效為83.50%,藥后10天平均防效為83.64%;25%奧寧30g/畝藥后3天平均防效為72.41%,藥后7天平均防效為83.93%,藥后10天平均防效為85.02%;40%福星5 ml/畝藥后3天平均防效為76.77%,藥后7天平均防效為88.25%,藥后10天平均防效為89.40%;25%科惠40 ml/畝藥后3天平均防效為71.22%,藥后7天平均防效為82.31%,藥后10天平均防效為82.88%;其中藥后10天防效顯著性分析:處理1(20%三唑酮50 ml/畝)與各處理間均有顯著差異,處理5(40%福星5 ml/畝)與各處理間均有顯著差異,其它各處理間無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