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佩偉 張景玲
摘要:愛默生是美國19世紀著名的超驗主義大師、散文家、詩人。他于1839年發(fā)表的《個體與整體》是一首富含哲理的有關(guān)美的詩歌,詩中愛默生談到個體與整體的辯證關(guān)系,認為任何個體事物如果游離于整體事物之外,它的美就會消失殆盡。本文從美學的視角較為詳盡地剖析詩中所體現(xiàn)的愛默生的美學思想,為更好地把握愛默生的創(chuàng)作思想提供新的視角。
關(guān)鍵詞:愛默生;《個體與整體》;美學思想
愛默生的《個體與整體》(Each and All)于1839年發(fā)表在《西方信使6》上。在這首詩中愛默生談到了他對美的看法,講到了個體與整體的辯證關(guān)系。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任何個體的存在都離不開其他事物的作用,都是整個生存鏈上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盡管愛默生超驗主義思想中強調(diào)個人在宇宙間和社會中的重要性,但是他并沒有否定個人可以完全獨立于社會而存在,自然界中美的事物也同樣不能從它與其他事物的關(guān)系中剝離出來。陽光、藍天、白云、飛鳥、高山、大海共同構(gòu)成一個美的畫面,其中任何一樣東西都不能獨立成趣。正如愛默生所說:“我能看到即便是一個樹樁與一塊泥土的存在背后都有一個因果關(guān)系,能讓每一輛老舊的馬車、木柴堆與石墻出現(xiàn)震動的情況,并有可能倒下去?!盵2]288在詩歌《個體與整體》中的開篇部分愛默生寫道:
“遠處田野里穿紅斗篷的鄉(xiāng)巴佬/怎會想到你正在山頂上把他瞧;/
在山坡上的農(nóng)場里,母牛哞哞的叫聲/傳得很遠,它們可不是為了誘你去聽;/
敲響正午鐘聲的教堂司事,/怎會想到偉大的拿破侖正在/
勒住了戰(zhàn)馬欣然地傾聽,/而他的軍隊正急速地越過阿爾卑斯山峰;/
你也不知道你的人生會給你的鄰里的/生活信條里添進怎樣的真諦和福祉。/
一些事物總是被另外的一些所需要;/任何孤立的東西都談不上珍貴和美好?!盵1]6
在這里,作者把在田間勞作的農(nóng)夫跟站在山頂上駐足瞧他勞動的“你”聯(lián)系起來了;把在山坡上哞哞叫的奶牛和側(cè)耳傾聽她叫的“你”聯(lián)系起來了;把敲響正午鐘聲的教堂司事和勒住戰(zhàn)馬欣然傾聽的拿破侖聯(lián)系起來了;把“你”的生活與鄰里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了。所以,一事物與他事物如若缺失了聯(lián)系就真的談不上“珍貴和美好”?!懊老衿渌挛镆粯樱遣荒馨阉铝⑵饋砣タ吹?,它與其周圍的事物之間有一種難以割舍的聯(lián)系,如果你硬要把它與其他事物隔離開來,從中把它抽取出來,那美就不復存在了?!盵1]7
個體事物相對于整體來說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但是任何偉大的事物都是由無數(shù)個微小事物組成的。社會是由一個個自然人組成的,社會的好壞取決于組成社會的個人的素養(yǎng)。“除非組成社會的每個人都能以完整的方式參與進來,否則任何人以任何其他方式去拯救社會的努力都將是徒勞無功的。”[2]234愛默生認為真理是整體的、多面的,只強調(diào)一個方面便不成其為真理。在對待個體與整體的態(tài)度上,愛默生首先強調(diào)個體的重要性,這是他反對機構(gòu)精神的體現(xiàn),他強調(diào)反對個人未經(jīng)徹底改革而組成的社團?!耙粋€人自身未經(jīng)革新,卻試圖去革新周圍,社會不會從中受益。”[3]142在愛默生看來,整體美離不開個體美,整體美寓于個體美之中,沒有個體美就沒有整體美,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在《個體與整體》中,愛默生寫道:
“情郎望著他美麗的心上人/在一群少女中間嬉戲的倩影,/
他不知道她的容顏和風姿惟有在/這穿白色衣裙的唱詩班中才烘托的最美。/
當她最終嫁到了他的家里,/就像一只鳥被關(guān)進了籠子;/
迷人的風韻頓時消失,/她是溫柔的妻子,卻不再貌若天仙?!盵1]7
新郎看著新娘穿著由白衣唱詩班織成的華麗服裝,端莊優(yōu)雅地與一群天真爛漫的少女一起嬉戲。但當姑娘脫離了那群玩伴嫁到杳無人跡的新郎家時,就如同鳥兒從林間被關(guān)進籠中,其令人贊賞的魅力便不復存在,她也變成了一個溫柔的村婦,不再是人們心目中的仙女。
愛默生認為自然之美與人的情感因素休戚相關(guān),這一點與西方有關(guān)美的主觀論觀點相一致。在西方,關(guān)于美的標準歷來說法不一。西方從19世紀中葉開始,關(guān)于美的標準、美的認知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越來越強調(diào)人對事物的直觀感性認識,人的審美經(jīng)驗得到重視。黑格爾認為美是人的理念的感性表現(xiàn)。托爾斯泰也持這種觀點,認為美是情感的顯現(xiàn)。這里講的感性顯現(xiàn)實際上強調(diào)的是人的情感因素,即美的情感形式。在西方有這樣的說法:Beauty is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s(美在觀者的眼里),中國有“情人眼里出西施”之說,道理是一樣的,都是強調(diào)美的主觀的情感表現(xiàn)。受傳統(tǒng)美學思想的影響,愛默生認為對自然界萬事萬物的感受不盡相同,“自然景觀的存在雖然是一種客觀現(xiàn)實,但對自然景觀的感受卻因人而異,同樣的大自然,既可看作喜慶場合的陪襯,也同樣能襯托悲哀的事件?!盵4]36自然之美完全取決于人的情感因素。在該詩中,愛默生寫道:
“我覺得清晨榿木枝頭上/麻雀的囀鳴宛若仙樂,/
于是傍晚時我把他從巢中帶回了家;/他依然歌唱,可這啼聲卻不再令我心悅,/
因為我未能帶回河流和蒼穹;/他是唱給我的耳朵,它們則愉悅我的眼睛?!盵1]6
“我”把一只棲息在榿木上的囀鳴如仙樂的麻雀從其巢中帶回家后,結(jié)果小鳥的叫聲不再令“我”愉悅,因為,“我”并沒有將河流、蒼穹連同麻雀一起帶回家。麻雀的叫聲愉悅的是人的耳朵,而河流、蒼穹愉悅的是人的眼睛,缺了任何一方,都是不完美的。1837年12月6日愛默生發(fā)表了“眼睛與耳朵”的演說,他說:“眼睛與耳朵構(gòu)成了人類美感的外在元素。人的身體行為都是受到精神思考的影響,所有的美感都是真理所帶來的影響。藝術(shù)品在其自身的范圍內(nèi)代表著所有的本性。對美感的感知屬于每個人的本性?!盵2]442同樣的麻雀,同樣的聲音,同樣的河流,同樣的蒼穹,條件變了,詩人的內(nèi)心感受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麻雀脫離了大自然,其叫聲游離于萬籟之音是不動聽的,河流、蒼穹沒有麻雀叫聲的襯托也是不美的。詩人覺得光聽麻雀的叫聲只是僅僅滿足了耳朵之所需,沒有了河流、浪花、蒼穹、貝殼、石松、紫羅蘭、橡樹、冷杉、松果等眼睛所及之物,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所以,詩人在最后寫道:
“在我說這話的當兒我腳下的扁葉石松/卷縮起了它可愛的藤蔓,在此之前,/
它本是纏繞著石松的紋理;/我吮吸著紫羅蘭芬芳的氣息,/
在我的周圍有橡樹和冷杉聳立,/有松果和橡子灑落在泥土里;/
我的頭頂是永遠碧藍的天空,/充滿圣潔的光兒的朗朗晴空;/
我又一次看到,又一次聽到,/汩汩的流水,囀鳴的晨鳥;/
美偷偷地沁入我的心脾,/我陶醉在渾然一體的造化里?!盵1]7
參考文獻:
[1][美]愛默生著,王晉華,張慧琴譯.愛默生詩歌精選[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15.
[2][美]詹姆斯.埃利奧特.卡伯特著,佘卓桓譯.愛默生傳:生為自由[M].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7.
[3]錢滿素.愛默生和中國—對個人主義的反思[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8.
[4]張云崗,陳志新.愛默生的超驗主義思想研究[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