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榮,王 慧,李小華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等多種肝臟實質(zhì)性疾病易導致膽囊發(fā)生繼發(fā)性改變,常常體現(xiàn)為膽囊壁增厚、水腫和膽囊周圍積液等[1]。急性和慢性膽囊炎所引發(fā)的膽囊變化易與以上異常變化相互混淆。CT在診斷及鑒別急慢性膽囊炎方面具有很好的分辨效果[2,3]。本文就不同肝膽疾病患者膽囊CT表現(xiàn)進行了回顧性分析,以為臨床提供更多可借鑒的膽囊病變的CT特征表現(xiàn),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4年11月~2017年10月我科診治的膽囊異常CT表現(xiàn)患者84例,女性35例,男性49例;年齡為22~76歲,平均年齡為(45.32±2.14)歲。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26例,原發(fā)性肝癌5例;另選膽囊疾病患者32例,女性15例,男性17例;年齡為23~77歲,平均年齡為(44.16±3.20)歲。其中慢性膽囊炎20例,急性化膿性膽囊炎7例,急性胰腺炎合并膽囊炎3例,黃色肉芽腫性膽囊炎1例,壞疽性膽囊炎1例。除外膽囊癌患者。
1.2 CT檢查 使用GE LightSpeedVCT多排螺旋CT機(美國通用公司)。受試者禁食6 h以上,自膈頂至胰腺鉤突下緣為本次掃描范圍,將部分患者掃描范圍擴展至盆底。重建5 mm層厚的圖像,準直為5 mm。先平掃,通過肘靜脈注射非離子型含碘對比劑90 ml,以3 ml/s的速率,對上腹部行標準化雙期增強掃描。動脈期在注射藥物后30 s,門靜脈期為65 s。根據(jù)膽囊體部壁厚徑>3 mm為膽囊壁增厚標準。閱片時,對下列膽囊指標予以記錄:膽囊輪廓、壁增厚、周圍結(jié)構粘連情況、膽囊周圍的條狀高密度影和積液情況、膽囊壁處是否強化、鄰近肝組織一過性強化、膽囊結(jié)石和膽汁密度、囊腔和囊壁處積氣情況、囊壁是否伴有小膿腫。對慢性肝病患者觀察膽囊床積液、水腫、腹水、脾腫大和肝硬化情況。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1.5軟件包分析本次實驗數(shù)據(jù),以(±s)表示計量資料,行 t檢驗,用[n(%)]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慢性肝病患者膽囊和腹部CT表現(xiàn) (1)膽囊輪廓:在52例慢性肝病患者中,39例(75.0%)患者膽囊輪廓清晰,13例(25.0%)患者膽囊輪廓不清,其中4例屬于膽囊壁單純性水腫增厚,另9例肝硬化合并結(jié)石性膽囊炎患者由于膽囊浸在腹水中而導致輪廓不清;(2)膽囊壁強化:無明顯膽囊壁強化者2例,單純性膽囊壁水腫者11例(21.2%)。門脈期膽囊壁強化者39例(75.0%);(3)膽囊壁增厚:52例慢性肝病患者膽囊壁平均厚徑為(3.7±0.4)mm,肝硬化合并膽囊結(jié)石患者膽囊壁伴有不均勻性增厚者為3例(5.8%),無清晰的膽囊邊緣與肝組織分界。囊壁均勻性增厚者有49例(94.2%);(4)脾臟增大:不同程度的脾臟腫大者為42例(80.8%);(5)膽囊床水腫、積液:腹水明顯者為29例(55.8%)。膽囊周圍伴有膽囊床水腫和局限性積液者為15例(28.8%),積液缺乏流動性(圖 1和圖 2),8例(15.4%)患者既沒有明顯的膽囊床積液、水腫,也沒有明顯的腹水;(6)側(cè)支循環(huán)形成:側(cè)枝循環(huán)形成明顯者有33例(63.5%)。在膽囊周圍處存在小血管斷面影者有 19例(36.5%);(7)膽汁密度改變:3例患者出現(xiàn)膽汁密度增高;(8)其它:呈肝硬化形態(tài)學變化者為31例(59.6%),其中10例合并膽囊結(jié)石,5例合并肝癌。
圖1 肝硬化患者腹部CT表現(xiàn) 輕度膽囊壁增厚,膽囊床水腫,液體無流動性(白箭頭)
圖2 肝硬化患者腹部CT表現(xiàn) 膽囊壁增厚、水腫(白箭頭)
2.2 慢性膽囊疾病的CT表現(xiàn) (1)膽囊輪廓:在32例膽囊疾病患者中,29例(90.6%)出現(xiàn)膽囊輪廓模糊,其中慢性膽囊炎19例,急性膽囊炎10例,3例(9.4%)患者膽囊邊緣清晰;(2)膽囊壁增厚:膽囊壁平均厚徑為(4.5±0.5)mm。27例(84.4%)患者膽囊壁呈均勻性增厚,5例(15.6%)患者膽囊壁呈不均勻性增厚(圖3);(3)膽囊結(jié)石:膽囊結(jié)石合并膽囊炎患者有12例(37.5%),慢性膽囊炎有9例(28.1%),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患者有3例(圖4);(4)膽囊密度:膽囊周圍伴有條狀高密度影的患者有15例(46.9%),8例屬于慢性膽囊炎,7例屬于急性膽囊炎;(5)膽汁密度:10例(31.3%)患者出現(xiàn)膽汁密度增高;(6)膽囊壁強化: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膽囊壁強化,輕、中度門脈期強化主要體現(xiàn)在慢性膽囊炎患者,膽囊壁全層強化或膽囊內(nèi)層強化主要體現(xiàn)在急性膽囊炎患者。膽囊壁鄰近肝組織處伴有一過性強化者有6例(18.8%),其中5例為急性化膿性膽囊炎(圖5),1例為壞疽性膽囊炎;(7)膽囊周圍積液有3例(9.4%),其中2例為急性胰腺炎合并膽囊炎,1例為壞疽性膽囊炎。膽囊積液分布在膽囊一側(cè);(8)其它:1例化膿性膽囊炎和1例壞疽性膽囊炎患者存在膽囊壁小膿腫,存在單側(cè)或(和)雙側(cè)胸水者10例。
圖3 慢性膽囊炎患者腹部CT表現(xiàn) 膽囊壁呈不均勻性增厚,厚徑為6.5 mm(黑箭頭)。十二指腸球部和膽囊存在粘連(白箭頭)
圖4 慢性結(jié)石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患者腹部CT表現(xiàn) 膽囊內(nèi)存在較高密度的膽汁影,膽囊內(nèi)存在高密度鈣化結(jié)石影(白箭頭);膽囊與肝臟之間伴有膽囊水腫及局限性積液(黑箭頭)
圖5 急性化膿性膽囊炎患者腹部CT表現(xiàn) 膽囊壁與肝床密切相連。肝組織存在小片狀強化(黑箭頭)
2.3 慢性肝病與慢性膽囊炎患者膽囊CT表現(xiàn)的比較 慢性膽囊炎患者囊壁厚徑顯著厚于慢性肝病患者(P<0.05),膽汁密度增高和膽囊壁強化顯著多于慢性肝病患者(P<0.05,表1)。
在臨床上,慢性膽囊炎屬于一種多發(fā)病。通過影像學檢查可發(fā)現(xiàn)膽囊腫大、膽囊壁增厚、膽囊周圍出現(xiàn)炎性反應或組織粘連等現(xiàn)象[4]。有研究者提出在肝臟實質(zhì)性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膽囊腫大、膽囊壁增厚、水腫、膽囊周圍積液等異常狀況[5]?;诖饲闆r,本研究分析了慢性膽囊疾病與慢性肝臟疾病膽囊的CT表現(xiàn)異同,發(fā)現(xiàn)肝硬化、原發(fā)性肝癌和慢性肝炎患者與慢性膽囊疾病在膽囊周圍積液、鄰近肝組織病變、膽汁密度、膽囊壁強化情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
表1 慢性肝病與慢性膽囊炎患者膽囊CT指標(%,±s)比較
表1 慢性肝病與慢性膽囊炎患者膽囊CT指標(%,±s)比較
例數(shù) 囊壁厚徑(mm) 周圍粘連 周圍積液 肝組織強化 膽汁密度增高 囊壁強化膽囊炎 32 4.5±0.5 3(9.4) 3(9.4) 6(18.8) 10(31.3) 32(100.0)肝病 52 3.7±0.4 39(75.0) 15(28.9) 0(0.0) 3(5.8) 39(75.0)t/x2值 9.0097 34.1250 4.4607 10.5000 9.8323 9.4648 P值 0.0000 0.0000 0.0347 0.0012 0.0017 0.0021
就發(fā)生機制而言,慢性肝病患者的低蛋白血癥和門靜脈高壓癥等可導致膽囊壁水腫、囊壁厚度增加,從而出現(xiàn)慢性肝病性膽囊病變[6]。在慢性肝病患者,膽囊壁厚度較為均勻,能較為清楚地看到膽囊輪廓,基本上不會與周圍組織結(jié)構相互粘連[7,8]。組織炎性增生、炎性纖維素滲出、水腫等病理生理學病變均會導致膽囊發(fā)生病理學改變,以至于膽囊壁增厚程度不均勻,只有部分區(qū)域伴有顯著的增厚現(xiàn)象,膽囊周圍結(jié)構如十二指腸球部、胃竇、結(jié)腸肝曲、肝床等粘連的發(fā)生主要與膽囊漿膜面膿性、纖維素性滲出、膽囊周圍血管充血等因素有關,膽囊輪廓較為模糊[9,10]。
膽囊壁血流動力學變化反映在膽囊壁強化方面,在CT增強掃描時能檢查到膽囊壁強化狀況,能較好地區(qū)分兩種病變膽囊壁異常變化情況[11,12]。膽囊壁的血流阻力在慢性膽囊炎患者會上升,同時減少血流量和減慢血流速度,使掃描強化時間延長,強化程度降低。急性膽囊炎患者膽囊壁血流速度快、充血速度較快,能增加血流量,使強化速度明顯加快[13,14]。由于慢性肝病患者會因為門脈高壓癥、靜脈回流受阻等的影響,使膽囊強化程度顯著降低,同時會延長強化時間。
相關研究者提出膽汁密度增加在急性膽囊炎患者中的發(fā)生率為32%左右,主要是因為膽道會有膽汁黏稠、粘膜脫落或出血性膽囊炎的出現(xiàn),造成此類情況的發(fā)生[15]。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慢性膽囊炎患者膽汁密度增加占到了31.3%,其中急性化膿性膽囊炎患者有5例,壞疽性膽囊炎和急性胰腺炎合并膽囊炎患者分別為1例,另3例屬于慢性梗阻性膽囊炎。在52例慢性肝病患者中發(fā)生膽汁密度增加者為3例,他們也因合并慢性膽囊炎而出現(xiàn)上述改變。
相關研究者發(fā)現(xiàn)膽囊周圍積液的表現(xiàn)形式為環(huán)形包繞膽囊者為主,發(fā)生膽囊壁水腫、膽囊周圍局限性積液的原因可能與下列因素相關:(1)門靜脈高壓癥。肝內(nèi)結(jié)構因為肝硬化而受到破壞,血管床減少,發(fā)生門靜脈高壓,膽囊毛細血管伴有瘀血、缺氧情況,膽囊靜脈出現(xiàn)障礙性回流,毛細血管通透性上升,膽囊壁組織出現(xiàn)水腫和增厚情況[16,17];(2)肝臟對激素的滅活能力因為肝功能降低而削減,降低了激素在肝內(nèi)的分解和滅活,以至于出現(xiàn)膽囊腫脹、膽囊壁厚度增加情況[18,19];(3)膽囊壁淋巴會因為門靜脈高壓而導致回流受阻,膽囊壁厚度增加,發(fā)生水腫反應,膽囊窩蜂窩組織內(nèi)主要有漏出液和淋巴液的集聚。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膽囊周圍積液在慢性膽囊炎患者的發(fā)生率為9.4%(3/32),有1例為壞疽性膽囊炎,2例為急性胰腺炎合并膽囊炎,均分布于膽囊的一側(cè),未環(huán)繞膽囊,具有較強的積液流動性。
總之,在影像學檢查時,慢性膽囊炎與慢性肝病患者的表現(xiàn)有相同之處,但因致病因素和發(fā)病機制不同,導致膽囊改變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膽囊本身的改變、膽汁密度增加和膽囊周圍積液等方面,應注意觀察和鑒別,可能有助于臨床醫(yī)生作出正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