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宏
【摘 要】在傳統(tǒng)的科學復習教學中,很多老師片面地認為學生不用去親自做實驗,只要實驗題會做就可以。筆者通過一堂化學復習課,精心準備實驗,改革實驗,為學生設計實驗,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科學情景,在大腦中形成清晰的意識,加深學生對自然規(guī)律的理解和認識,此方式利于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科學理論,也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關鍵詞】實驗;課堂練習;體驗
實驗使學生具體、全面、深入地認識物質及其變化的本質、因果關系及內在規(guī)律的最好方式。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推動、完善學生的知識建構,實現(xiàn)學生思維的螺旋式發(fā)展。
一、實驗準備注意細節(jié)是上好科學課的根本
筆者以氫氧化鈉的相關知識為例:如何證明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如何證明氫氧化鈉已變質、如何證明氫氧化鈉變質的程度、如何除去氫氧化鈉中的碳酸鈉雜質、如何測定變質的氫氧化鈉中各成分的含量。
課前,筆者準備了實驗器材:氯化鈣、酚酞、試管、滴管等,做氫氧化鈉變質程度的實驗。但自己做實驗時發(fā)現(xiàn):將氯化鈣溶液滴入未變質的氫氧化鈉時也有白色沉淀。這是為什么呢?氯化鈣與氫氧化鈉可能反應生成氫氧化鈣,而氫氧化鈣是微溶的。于是,我將氯化鈣改成了氯化鋇。在試講時,我讓學生來做實驗,當學生將酚酞滴入全變質的氫氧化鈉中也有點變紅,這又是為什么呢?原來學生在滴入氯化鋇時僅滴入2—3滴,這些氯化鋇不足以將碳酸鈉反應完,所以顯示紅色。為了實驗的成功,我規(guī)定學生加一滴管的氯化鋇,多次實驗下來都很成功。
實驗能將抽象變具體,并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強學生的現(xiàn)實體驗。但實驗的準備是繁雜的,會遇到很多問題影響實驗結果。“細節(jié)決定成敗”,教師要在課前做好實驗準備,每個實驗都要在課前操練一遍,甚至幾十遍,確保課堂實驗的成功率。
二、改革實驗攻難點是上好科學課的核心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科學。實驗是化學的核心,在新課程實施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現(xiàn)在較為常見的實驗教學過程是:先由教師做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然后由教師解釋,得出結論。這樣傳統(tǒng)的實驗呈現(xiàn)方式顯現(xiàn)出很多弊端,如: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不利于對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學生無法體驗科學知識的過程等。
在這節(jié)課,我準備的第一個實驗是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實驗。
教學片斷1:展示實驗圖片
教師:取下橡皮塞后,如果看到試管內的液面上升,能否說明NaOH一定與CO2發(fā)生了反應?
學生:不能,因為二氧化碳會和水發(fā)生反應,也會使液面上升。
教師:如何改進實驗才能說明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發(fā)生反應呢?請寫在學生學習單上。
學生將改進實驗寫在學習單上。
教師:誰上來用實物投影展示你的改進結果?
學生展示:
學生:可做一個對比實驗,一個水槽中放水,一個水槽中放氫氧化鈉溶液,放水一邊水略有上升,放氫氧化鈉一邊明顯上升,可看出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發(fā)生反應。
教師讓兩位學生上來做實驗驗證實驗現(xiàn)象。
課件展示:以下實驗設計及操作,實驗過程中其現(xiàn)象不足以說明CO2與NaOH溶液發(fā)生了反應的是(? ?)。
學生:選B
教師:A、C、D中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為什么?
學生:由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瓶內氣壓減小,A中雞蛋會落入錐形瓶,C中氣球會鼓起,D中塑料瓶變癟。
一位學生問:A、B、D實驗中水不會干擾實驗嗎?
教師:你真會動腦筋。你們能幫他解決嗎?
學生:我看到A、C、D實驗中氫氧化鈉是濃溶液,而且滴入氫氧化鈉的量特別少??梢耘懦畬嶒灥母蓴_。
教師:你讀題真仔細。
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教學的核心任務不是如何將現(xiàn)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如何激發(fā)出學生原有的相關知識經驗,促進知識經驗的生長,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活動。這樣“思考—實驗—練習”的設計,能使學生通過動手實驗與合作交流,既解決了問題,又體驗到了探求真理的過程,對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積極作用。
三、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是上好科學課的關鍵
復習課的第二個實驗是驗證氫氧化鈉的變質程度。筆者不是幫學生設計然后演示,而是為學生布置任務,讓他們自己設計實驗,證明氫氧化鈉是未變質、部分變質還是全變質。
教學片斷2:
學生起先沒有思路,教師就提醒學生:氫氧化鈉的檢驗用什么物質?
學生回答:可以用酚酞,紫色石蕊試液,硫酸銅溶液。
教師說:能直接滴入試劑檢驗嗎?
學生答:氫氧化鈉的雜質碳酸鈉也是堿性的,能使酚酞變紅,紫色石蕊試液變藍,也能和硫酸銅溶液產生藍色沉淀。
教師:那我們怎么證明呢?
學生:可以先將碳酸鈉除去,再檢驗。
老師:能用酸除嗎?
學生:不能,這樣會把氫氧化鈉也除去。
教師:能用氫氧化鈣或氫氧化鋇除嗎?
學生:不能,碳酸鈉與它們反應會生成氫氧化鈉,這樣會干擾判斷。
學生:我們可以用氯化鈣或氯化鋇與碳酸鈉反應。
教師:很好,那你們就開始設計吧!
學生設計后,自己做實驗觀察實驗現(xiàn)象。
筆者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都讓學生動腦想、動手做,自由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學生能以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參與科學實驗活動,學生在動手、動腦中豐富了自身經驗,開發(fā)了智力和潛力,自身的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均得以提高。
實驗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為學生營造情景交融的和諧氛圍。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則敢于猜想,能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不知不覺地便學習了科學知識,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也于無形中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劉浩民,郭玉英.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
[2]朱清時.七年級上冊科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7
[3]巴班斯基.論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
[4]葉瀾.重建課堂教學課程觀[J].教育研究,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