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蕭伊
摘 要:隨著新時代的發(fā)展,新興事物豐富著人們的生活,語文教師要緊跟時代的進步,積極學習和掌握新思路、新方法,將語文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讓學生更樂于參與到語文的學習過程中。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景教學;工具
作為語文教學改革的有效實踐,情境教學是一種通過營造生動形象的氛圍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在主動參與的全過程中獲得情感、知識等直觀體驗的教學方法。下面,結合我在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中實施情境教學的實踐進行初步探索,供各位同仁參考。
一、借助多媒體工具,引領學生走入情境
多媒體輔助教學正在為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學課堂所接受和喜愛,它實現了由靜態(tài)變動態(tài)、無聲變有聲、抽象變具象的跨越,為學生構架起了由感性認識通向理性認識的橋梁。合理有效地使用一些多媒體設備,能夠將課文中的情境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與學生的內心認知產生情感的交流,引發(fā)情境的共鳴,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充分享受文、圖、聲、像多樣光景的賞讀意趣。例如:我在教學《秋天的雨》一課時,不是按通常的教法即學生根據閱讀提示自讀課文,而是先在多媒體設備上展示出一幅幅關于秋雨映襯下的美景圖、一個個秋雨中的美麗風光短片,然后再帶領學生聆聽課文配樂朗誦。
伴著音樂,一幅幅畫面徐徐展開:郵票一樣的飄動的紅色楓葉,金色海洋般的田野,橙紅色的橘子、杮子,紫紅、淡黃、雪白的菊花在秋雨中頻頻點頭……色彩、圖形、樂曲引領學生仿佛進入了秋雨的情境之中,大家用心感受到了秋雨的美麗,大家跨越時空、漫步在大自然,感受著作者對大自然的真切、深摯的熱愛,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執(zhí)著追求,從而由淺入深地領會作品的律動美、色彩美、音樂美,進而激發(fā)起學生對美的欣賞、感悟和追求。
二、運用圖畫變幻效果,設置情境感受氛圍
通過簡潔而傳神的畫面,模擬事物情境的再現,營造一種獨特的氛圍,可以加深學生的感受并激發(fā)起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學《去年的樹》一文時,啟發(fā)學生想象由樹變成火柴再點燃燈的過程,體會鳥兒的誠信執(zhí)著是教材的難點。在課程進行過程中,我通過運用掛圖的方式突破難點,分別呈現出了三個形象的畫面,第一畫面是樹根的畫面,啟發(fā)學生想象樹被砍伐的過程。第二個畫面是工廠的畫面,引導學生想象樹被切成細條、制作成火柴的過程。第三個畫面是小女孩與煤油燈的畫面,發(fā)動學生想象火柴點亮了油燈而自己化為灰燼的過程。這樣,通過一次畫面的轉化,使學生由淺入深地體會出鳥兒在實現與朋友約定的過程中所經歷的艱辛以及到處尋找朋友過程中的堅定信念。
三、注重朗讀環(huán)節(jié),突出情境效果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言的形象色彩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才能表達出來。一個稱職的語文老師不是像商店的銷售人員一樣,把自己現有的商品賣出去就完成任務了,而是要做一個保育員,以考慮孩子的胃口喜好,走過學生的心靈為己任。我在教學《花的學?!愤@篇課文時,在品詞想象,體驗母愛與童真這一主題時,就著重在朗讀環(huán)節(jié)上下工夫。
一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認真聽,有個總體印象。
二是自讀課文,提出疑問。
三是再讀質疑,感知大意。(花們的地下學校是什么樣子的??花們的媽媽是誰?花們的老師是誰?……)
四是指名朗讀,交流解疑。
五是整體朗讀,通過填空想象,創(chuàng)設情景。詩人以孩子的視角,想象到了:當 在天上轟響,_________落下的時候,__________從無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來。他們在______的學校里上學。雨一來,他們便______。他們的家在______。(橫線上的內容依次是雷云、六月的陣雨、一群一群的花、地下、放假了、天上。)
六是范讀引領,讓學生體會語言的情感,想象畫面情景。范讀第1自然段,引導學生抓住“雷云在天上轟響”展開聯想,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朗讀,想象花在綠草上“跳舞、狂歡”的情景。
七是配樂朗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情感和想象力,課文中的孩子想象出了地下有花的學校,那些跑出來的花朵是在地下的學校里上學的學生;它們也要做功課;它們要是放學以前出來玩,是要被老師罰站墻角的;它們也會放假,雨一來,它們便放假了;想象它們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這樣,通過各種形式的反復朗讀,引導學生想象詩中的情景,使其對母愛和童真的感受也越來越深刻、真切。
參考文獻:
[1]姜艷紅.分析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情景教學的策略研究[J].中華少年,2018(32).
[2]常紅.小學語文閱讀情景教學探析[J].吉林教育,2016(29).
[3]李俊燕.身臨其境微美中的唯美:議情景教學在隨課微寫中的運用[J].中華辭賦,2018(11).
[4]趙淑英.創(chuàng)設情景 激發(fā)興趣:淺談情景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革新,2007(9).
[5]鐘文杰.淺析情景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6(31).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