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榮
[摘 要] 閱讀是對讀者進行春雨潤物的滋養(yǎng),課外閱讀更是對當前學生的語文學習的大換血。學生課外閱讀現(xiàn)狀令人擔憂:學生閱讀方式失當,閱讀習慣不良,閱讀數(shù)量不足,閱讀品質也不高,快餐文化大量充斥其間。故而對學生閱讀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并通過調查針對現(xiàn)存問題,對閱讀策略加以研究。
[關鍵詞] 創(chuàng)意共讀;師生共讀;直播構建;多元培養(yǎng)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边@樣就找到了學生提高學習成績的捷徑,把課外閱讀視為重頭戲,進行課外閱讀策略的研究更有實際的意義和價值,為此,我對外國名著師生創(chuàng)意共讀策略加以研究。
一、名著共讀,勢在必得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開始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對中外事件的看法,看中國名著,沒有閱讀的障礙,他們也比較喜歡,而外國名著由于文化差異,他們的排斥情緒就非常嚴重,對外國文學名著的閱讀,更讓人失望。許多同學甚至連情節(jié)離奇,趣味橫生的《堂·吉訶德》的名字也沒聽說過。因此師生共讀就尤為重要。在共讀的基礎上研究策略,做出創(chuàng)意,讓外國名著閱讀更有價值。名著共讀,形勢所迫,勢在必得。
二、創(chuàng)意共讀,師生并進
創(chuàng)意共讀就是改變傳統(tǒng)的閱讀方法,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用不同于尋常的閱讀方法,破舊立新,讓思維碰撞,智慧對接,開創(chuàng)具有新穎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共讀模式。在外國名著“師生共讀”中,教師要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閱讀內容刪選,讓閱讀做到有的放矢,精益求精。創(chuàng)意共讀,核心就是師生共讀,齊頭并進。
三、共讀策略,百花齊放
創(chuàng)意共讀有賴于教師的主動作為。老師要精心選擇書目,制定閱讀策略。師生共讀,在共讀中,豐富閱讀內涵。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不同的哈姆雷特,共讀讓閱讀走向豐滿。老師最大的引導性就在制定策略。在實踐中,我覺得這些策略效果鮮明。
首先,保障時間,直播構建。課外閱讀的最大障礙就是時間不能得到保障。學生自制力較差,加上課內作業(yè)的擠壓,許多學生放棄閱讀,為此我把安排共讀的時間做了詳細規(guī)劃與安排,每天的最后一節(jié)課,每周五的晚上8點到9點,定為手機直播在線時間,直播在線可以是朗讀,可以是表演,可以是提問,可以是賞析,至于誰來直播,直播內容由小組內提前決定,直播中別的同學通過彈字幕的形式參與進來,將直播中需要改動的,需要強調的,需要補充的,需要創(chuàng)新的,都有當日直播主策編輯小組人員進行匯總,進行二次創(chuàng)意,再次播出,大大促進了學生的參與效果。一次直播就是一次同構,集思廣益,推陳出新,讓共讀名著達到情感共鳴,讓閱讀創(chuàng)意開花結果。
其次,激趣激情,資源共享。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書中樂趣,我在班級開展了“書苑林秀”,每周將所讀的名著讓學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把重要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梳理,再讓學生繪上對名著的理解,可以加一個夸張的標點符號,可以涂反差強烈的極端色彩,可以加進去不同材質的塑形塑像,同一個場景,同一個故事,同一個人物,不同的學生繪出的可大不一樣。學生對共同的事物不同的呈現(xiàn)本身就產(chǎn)生了極大的求異性,情趣盎然。人最滿足的收獲無異于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展示給別人,這種方式又讓名著資源做到了最大的共享。
最后,多元閱讀,汲取精華。多元閱讀是在共讀中,在老師的指導和引領下,在老師的參與和合作中,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手段獲得閱讀能力的提升。閱讀名著不再是一人一書,可以借用現(xiàn)代先進的設備,將名著有聲地播放,隨時隨地都能聽,都能欣賞。也可將名著中精彩的片段濃縮精簡,多元展示,可制作學生喜歡的電子小游戲,設置閱讀過關小程序,來督促學生閱讀。也可共讀共推,在共同的閱讀中,推薦自己喜歡的字、詞、句、篇,再將推薦頻率較高的匯總出來作為共讀精讀的內容,汲取精華。也可將自己喜歡的呈現(xiàn)方式推而廣之。
讓閱讀充滿樂趣的色彩關鍵在創(chuàng)意閱讀,外國名著師生創(chuàng)意共讀,通過不斷的閱讀、闡釋、碰撞,編織共同的閱讀體會。在共讀中創(chuàng)意閱讀,在閱讀中不斷創(chuàng)意,才能相得益彰,共同提升。有共讀才能促讀,有創(chuàng)意才能悅讀,讓外國名著閱讀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參考文獻:
[1]朱偉.基于師生共讀的“浸潤式”主題閱讀教學[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20).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一般自籌課題“小學高段外國名著師生創(chuàng)意共讀有效策略探究”(課題立項號:GS〔2018〕GHB1225)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