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潤森
【摘 要】繼央視、衛(wèi)視出品的眾多表現(xiàn)“傳統(tǒng)手藝”的紀錄片之后,一部私人拍攝的紀錄片《尋找手藝》竟然也可以收獲不凡的成績。本文試從內(nèi)容主題、視聽表達、網(wǎng)絡傳播平臺等方面,探討其通過平民化的手法,如何給予觀眾心靈最大的“沖擊”。
【關鍵詞】平民化;真實性;網(wǎng)絡平臺
導演張景自稱《尋找手藝》“是一部行走式的紀錄片”,整部紀錄片一共五集,每集四十分鐘,每集也并沒有固定的主題,全片按時間順序講述了三個紀錄片的外行跑遍祖國大江南北尋找拍攝手藝人的故事。的確,整部作品很簡單,并沒有精彩華麗的畫面,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但是當看完整部作品,你依然會被打動——它是一部展現(xiàn)真誠并且安安靜靜地向大家講述只屬于自己的、溫暖的、中國故事的作品。
一、“平凡”的選題與內(nèi)容
1.極具故事性的主題
故事化敘事,是電視紀錄片敘事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表現(xiàn)手法,其擺脫了自然主義的消極的刻板紀錄。通過發(fā)揮故事情節(jié)和敘事手段的優(yōu)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強紀錄片的可視性和傳播效果[1]。三個人歷時半年輾轉(zhuǎn)了二十三個省市八十八個地區(qū),尋訪到一百九十九位手藝人,進行了一場真真正正的手藝探索之旅——這樣的“草根”組合與巨大的時空跨度本身就充滿了戲劇性和故事性。
土陶銷量不高,可祖龍只擔心手藝能否流傳下去;精美的英吉沙小刀卻只能誕生于制作者傷痕累累的傷疤之中;巴拉曼唯一的演奏者胡大拜爾地,自己的兒子卻沒能吹響這個樂器……在觀看完整部作品之后才會發(fā)現(xiàn),這部紀錄片不僅記錄了很多中國的傳統(tǒng)手藝,更是展現(xiàn)了中國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種種矛盾:人物矛盾、社會矛盾、心理矛盾。而這些矛盾同時又是深化故事性選題內(nèi)容的關鍵,因為將展現(xiàn)這些“平凡卻又不平凡”的手藝和手藝人作為一部紀錄片的主題和內(nèi)容,不僅僅是為了尋找導演自己的夢想,也不僅是為了展現(xiàn)所謂的“工匠精神”,更多的則是為了尋找快節(jié)奏的生活背后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和對傳統(tǒng)品質(zhì)回歸的呼吁。
2.貼合實際的人物塑造
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整個紀錄片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尋找手藝》中,與其他紀錄片所采取的塑造人物形象的策略不同,攝制組并沒有過多的采用細致入微、面面俱到的手法,也不刻意地突出或者強調(diào)手藝人的生活狀況與背景,而是盡量回歸到所要表現(xiàn)的手藝本身,并且通過展示每一件手工制品的制作過程,向觀眾展現(xiàn)有著形形色色人生的手藝人。例如,在刻畫制作傣族油紙傘的坎溫老人的形象時,老人消瘦的身軀和四肢滿是勁道,他雖然不說話,眼睛卻緊緊盯著手里的活兒,在收尾繃線時,棉線斷了八次,每斷一次都要愣一愣神。制傘過程的展現(xiàn),不僅僅展現(xiàn)了坎溫老人外在的形象,也更是塑造了其性格特征,使人物顯得更加真實、立體。
二、“隨意”的視聽表達
在紀錄片中,“真實性”是其本質(zhì)屬性,也是所有獲得成功的紀錄片的必備要素。而如何在紀錄片中體現(xiàn)出“真實性”,這也是所有的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都在探索和實驗的一個話題。而視聽語言的真實性,在很大程度上構(gòu)成了紀錄片體現(xiàn)出真實效果的基礎與前提,其主要包含畫面語言以及聲音語言這兩大部分。在《尋找手藝》中,頗具“隨意性”的視聽表達恰恰印證了這一特性。
1.畫面語言
高鑫教授在《電視藝術(shù)學》中對于“畫面語言”有著明確的定義和解釋:“所謂畫面語言,主要是指電視藝術(shù)家用以構(gòu)成視覺形象的各種因素和方式,體現(xiàn)創(chuàng)作構(gòu)思的各種手段和技法的綜合?!?[2]
導演張景曾經(jīng)說:“擺拍會讓真誠的人也變得不真誠。”正因如此,導演在開始就通過解說詞告訴觀眾,很多拍攝的畫面都是毫無計劃地隨機拍攝。尤其是拍攝者的出畫入畫在以往的紀錄片中可以說前所未有,這種對于瑣事的畫面表現(xiàn),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加強了影片的客觀性和真實性;而搖鏡頭的使用在鏡頭運用上也給畫面增彩不少:第二集在講述土旦次仁為寺廟免費做佛像的時候,一組搖鏡頭把多位手藝人精心打磨佛像的場面納入整個畫面,再配上土旦的同期聲“有錢的時候捐金子,捐佛像,沒錢的時候,我們就免費給寺廟做,不要人工費”,簡短的幾個字卻處處透露著手藝人對佛教的虔誠與敬畏。而導演也十分擅于用空鏡頭來表現(xiàn)一些主觀情緒,如在尋找不到拍攝目標和離家太久有些思鄉(xiāng)的時候,就運用了大量的空鏡頭來表現(xiàn)他們的焦急和孤寂。
2.有聲語言
所謂有聲語言,“主要是指在電視屏幕上,凡是能夠表情達意的一切聲音形態(tài),諸如人生、音樂、音響,總稱為有聲語言?!盵3]而在《尋找手藝》中,解說詞、音響、背景音樂的靈活運用對于紀錄片真實性的表現(xiàn)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音樂方面,《尋找手藝》以民謠《森林里的一棵樹》、《黑鳥,你在哪里》作為片頭和片尾曲。民謠,本就是在民間流行的歌曲,相對而言屬于一種較為小眾的音樂文化,但是在近些年來逐漸受到了年輕受眾的喜愛與追捧。張景說:“之所以采用《森林里的一棵樹》作為片頭曲,不僅僅是因為歌曲與整片格調(diào)相呼應,更是因為像歌詞里所唱的那樣,‘森林里的一棵樹,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樹,但是沒有他們,森林將不復存在。這就是手藝人和工匠精神,他們從來不談工匠精神,但卻默默承載了這個國家的溫度?!?/p>
三、“草根”的傳播平臺
作為同樣表現(xiàn)“傳統(tǒng)手工藝”主題的紀錄片,《大匠之夢》、《了不起的匠人》、《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無論是在制作規(guī)模、專業(yè)設備,還是在成片質(zhì)量上都遠遠地超過了《尋找手藝》。但除去這些硬性條件下的困難阻礙之外,紀錄片的播放平臺更是一大問題。在沒有電視臺愿意播出紀錄片的情況下,《尋找手藝》在B站的播放量達到一百多萬,在愛奇藝、B站、芒果TV等網(wǎng)絡視頻平臺播放量近五十萬,豆瓣評分到達8.7分……
《尋找手藝》充分借助新媒體的優(yōu)勢,利用多元化的傳播平臺為紀錄片的宣傳與播出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網(wǎng)絡平臺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威力”,“互動性強”是一大主要原因。一部紀錄片上傳到各大視頻網(wǎng)站之后,相對于電視臺的單向傳播,其互動性大大得到加強:每一位看過紀錄片的觀眾都可以在觀看后通過視頻彈幕、打分評論等方法與其他受眾進行交流,并且第一時間留下自己對該作品的評價,然后再把自己喜歡的視頻通過這些途徑快速地分享出去,達到與創(chuàng)作者交流、觀眾之間互相交流溝通的目的,從而為能夠更好地促進紀錄片的傳播與推廣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四、結(jié)語
朱光潛先生曾在《談美》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凡藝術(shù)家,都須有一半是詩人,一半是匠人”。《尋找手藝》也許算不上手藝最精湛的“匠人”,但是它的確是一位優(yōu)秀的“詩人”:它帶著最“平民化”的風格來了一場真誠而又溫暖的旅行,它用最簡單的鏡頭記錄下了每個手藝人和他們手中的手工藝品,它向每一位觀眾安靜地訴說著鮮為人知的中國故事。
【參考文獻】
[1]何瑩瑩.電視紀錄片故事化敘事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
[2]高鑫.電視藝術(shù)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43;
[3]高鑫.電視藝術(shù)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54;
[4]吳晨.紀錄片《尋找手藝》的敘事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7(12):144;
[5]林溪.論紀錄片《尋找手藝》的平民化敘事表達[J].傳媒論壇,2018,1(16):16;
[6]張云艷.敘事學視角下紀錄片《尋找手藝》的人文關懷[J].西部廣播電視,2018,(14):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