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方路線
【摘 要】現行的大學物理課堂教學模式以及課程評價體系存在著諸多問題。鑒于此,筆者提出了把“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引入到大學物理課堂中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思考。為了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以移動互聯網為平臺,引入微助教、微彈幕等小程序,讓學生從課堂低頭族變成利用手機學習。同時建立了新的課程評價體系,加大了對過程的考核,使學生更能在學習過程中展現自我能力,進而有效地提高了大學物理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互動式教學;大學物理課堂;實施
“The Practice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College Physics Classroom
Zhang Lu,FANG Lu-xian
(College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Wuhan Institute Technology,
Wuhan 430073,China)
Abstract: Many problems exist in the current college physics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nd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Therefore, the author proposes to introduce “interactive teaching” into college physics classe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promote their active thinking. In order to enabl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lassroom, College physics intends to apply “Mobile Internet” and introduces the micro teaching assistant, micro bullet screen as well as other small programs, so that students can alter from classroom phubbers into mobile learning users. At the same time, a new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will be established to increase the assessment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Students can show their ability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ollege physics classes will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Key words: interactive teaching; college physics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一、背景介紹
互動式教學是教師通過各種方式與學生互動來獲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情況進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1]。與學生互動的方式盡可能輕松、有趣以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的目的。目前,互動式教學模式已在國外知名高校廣泛的應用。尤其在美國高校的課堂上,估計超過一半的時間都用于師生間的交流,并且教師們都盡可能地鼓勵學生參與到高度互動的課堂中去。例如: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的Ross Cheit教授在他的“Ethics and Public Policy” 每堂課上都會進行多次提問,Cheit的學生們使用類似電視遙控器的手持無線裝置回答他的問題;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早在上世紀末就開始在理科課堂上應用互動教學模式,之后逐漸推廣到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課堂[2];近年來,國外已經開發(fā)出互動教學電子系統(tǒng),并在超過600所大學中使用?;咏虒W模式改變了課堂的氣氛,透過集體反饋的力量在課堂教學里吸引更多學生的參與和思考。
二、目前大學物理課堂教學面臨的問題
現行的大學物理課堂教學模式大多仍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開展,也即全程由任課教師按照教學大綱講述本學時要求的內容,學生記筆記的方式進行,而且課程考核方式也過于單一?,F階段像大學物理這類公共基礎課的課堂教學,不管是從教師還是從學生方面都存在諸多問題[3]:
(一)課堂氣氛沉悶
由于從一開始教師和學生就出現了明顯的分工,“你講我聽”的意識不經意就被大家默認了。于是,學生自覺地認為乖乖聽課認真記筆記就是對老師的支持;老師也同步地認為學生保持安靜,課堂秩序穩(wěn)定就是做好了課堂教學。然而,我們仔細觀察會發(fā)現很大一部分同學思維已經處于休眠狀態(tài),甚至有小部分同學已經睡著。如果此刻隨即提問,常常出現毫無回音的狀況。長此以往,學生自然會覺得枯燥無味,沉悶的狀態(tài)也會進一步惡化。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得不到任何收獲。
(二)主動求知欲望降低
學生主動求知欲降低,是由學生和教師兩方面造成的。教師的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模式單一。由于受課時所限,近代物理和前沿科技很少在課堂上講授,造成理論教學與實際生活脫軌。學生在課堂上出現了枯燥感,使其對本課程的知識失去了興趣。在學生看來:記住老師講的內容,然后會做題,最后考試過關就行了。至于所學內容是主動思考后得到的,還是被灌輸進來的并不重要。于是,學生的求知欲望完全沒有被激發(fā)出來,這樣被動的學習態(tài)度會進一步扼殺他們的主動學習能力。而且,近年來,學生的考研人數逐年增加,很多低年級的學生開始有考研的準備,對于非考研的科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降低。
(三)對學習過程的評價不夠完善
由于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比重比較低,學生的大部分注意力仍放在考試成績上,對于平時課堂的表現他們更趨于選擇被動聽課。對于教師,不能及時地獲取學生在各個階段的學習情況,因而后續(xù)課堂的教授內容幾乎全部是教師的主觀意愿,沒有學生的反饋。這樣,教學效果必然會受到很大影響。
三、“互動式教學”在大學物理課堂中的可行性分析
大學物理作為理工科專業(yè)本科生的基礎課程,其所涉及的物理現象大多可以從日常的生活和生產中再現。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完全可以憑借一些常見物理現象引導學生思考,然后啟發(fā)式地讓學生解決相應的問題,或者在失敗中尋找真理。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于像大學物理這類要求較強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科是非常必要的。
大學物理課堂面對的學生均為本科低年級學生,他們思維活躍,沒被過多的教條所限制,對新事物具有強烈的探索欲。并且,自然界提供的素材是豐富多樣的,學生的思維是千差萬別的,因而將這樣的多樣性應用到互動教學上必然會迸發(fā)出強大的學習熱情。
鑒于此,筆者提出了把“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引入到大學物理課堂中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思考,進而提高大學物理課堂教學效果。
四、在大學物理課程中實施“互動式教學”的有效途徑
(一)巧設情境,讓學生的嘴動起來,思維活起來
物理學是一個鮮活而完美的世界。教師應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走進你的課堂[4]。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結合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學理念,教師可以從生活實例出發(fā)開展教學并與學生互動交流常見的生活現象;大膽地嘗試把物理學史應用于大學物理課堂教學中,學生課前借助網絡資源查找相關資料,課堂上可通過一個個小故事或第一人稱講述科學家的生平、重要貢獻及定理的發(fā)現過程。在講述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科學家探索真理過程的艱辛,同時也體會到發(fā)現真理的興奮和喜悅。人文融入,將課程變得鮮活而生動,讓學生的嘴動起來,思維活起來,體驗有溫度,有情感的大學物理課。
(二)把手機作為教具,讓學生抬起頭來參與課堂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國家教育信息化程度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新時代課堂教學多樣化的需求,時代呼吁教師推陳出新,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5]。課堂教學工作亟需高效的輔助工具,進行科學的統(tǒng)計與及時的效果反饋?,F代化網絡教學媒介可以超越時空限制,聲圖并茂的傳遞信息,包括微助教,微彈幕,微信群,微推送,微信公眾號等。以移動互聯網為平臺,在大學物理教學中引入微助教、微彈幕等小程序,讓學生從課堂埋頭玩手機變成利用手機學習,將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師可以注冊并認證一個微助教教師賬號,創(chuàng)建一個自己的課堂,上傳課件等教學資源,學生可以提前熟悉教師的主講內容。課堂上學生拿起手機,進入微助教平臺,現場的同學可以通過微助教簽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投影儀上保留彈幕彈道實時顯示學生發(fā)送的吐槽和表揚,遇到吐槽,老師必須根據吐槽內容及時調整授課內容,方向和節(jié)奏,課后還要整理課堂上出現的匿名吐槽,做好反思,以待下次改進。學生樂此不疲地享受著這種輕松活躍的課堂,同時也消除了師生間的隔閡,告別了填鴨式的教學,讓學生眼腦手耳心,都留下深刻印象,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適時提出問題,問題盡量具有啟發(fā)性與應用性。學生通過微助教參與答題,教師可在后臺了解到學生的答題情況,并及時地給予評價和反饋,同時對于有代表性答案,可以給與予具體點評。有時候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每堂課結束前,任課教師要預留時間給學生自由討論和提問。通過微助教平臺抽點學生與學生自主舉手提問相結合的方式,針對課程內容繼續(xù)補充提問,教師對于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做全面解答。學生在此課堂上享受追求真理的快樂,同時樹立了學習的信心。
(三)因材施教,與時俱進
因材施教,與時俱進,同時意味著自力更生和自主創(chuàng)新,教師要學會接受學生的質疑和建議,甚至被點名批評。每堂課都給學生準備一張隨堂便簽,課后馬上交,學生可以在便箋上自由評價,教師收回后進行批閱。教師也可以在微助教上組織學生參與互評,隨后根據學生建議和評價及時調整授課內容和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師做到及時總結,不斷改進,讓大學物理課常講常新。
五、建立新的課程評價體系
考試成績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常見一些學生不太善于做題,往往考試成績不盡如人意。但是,他們的確思維活躍,善于思考,對知識具有好奇心。這些都是我們提倡的學習態(tài)度,應該得到認可。在“互動課堂教學模式”中應該體現對這個學習環(huán)節(jié)的肯定。因此,筆者提出建立新的課程評價體系。新的課程成績組成結構:平時成績占50%,其中課堂回答問題20%、作業(yè)10%、隨堂小測試10%、課后參與課堂互評5%、出勤率5%,期末考試50%。
新的課程評價體系突破了傳統(tǒng)的靠考試成績決定好壞的評價模式,使得學生更能在學習過程中展現自我能力,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參與互動的積極性是評價的核心,答案的對錯并不重要,這樣學生可以在沒有任何思想束縛下進行互動,自然有效的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六、總結
互動式教學結束了教師單打獨斗,學生無動于衷的課堂的局面,開啟了一種全新的授課方式。該模式在大學物理等理工科課堂上實施成功后,逐漸推廣到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課堂。給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做法和經驗,從而啟發(fā)學生多角度理解和思考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大學課堂教學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皮曉彩 互動式教學模式新探[J].廣州大學學報,2005,4(7)91-93
[2]張萍. Eric Mazur. Peer-Instruction—哈佛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新方法[J]. 中國大學教學,2010(8).
[3]董少光 大學物理教學與理工科學生學習現狀的思考[J].中國西部科技,2008,07(4)73-75
[4]黃國英.論課堂教學中情感互動的價值[J] .當代教育論壇, 2006(4):43-44.
[5]邢德海,齊二石,董旭,源構建教務教學平臺實現教務教學管理信息化[J].北京:教育信息化,2005:00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