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存鑫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浙江 杭州 310058)
除了蜂蜜,蜜蜂還能讓你想起什么呢?是席卷而來引起密恐的不適,是潛伏在美景中隨時驚得花容失色的神出鬼沒,還是蜇人即死的可怕幻想?
但是,在這里,你看到的會是另一幅景象。
圍著逼瘋密恐的蜂群圖片數(shù)蜂王?被蜜蜂蜇后面不改色順便科普蜂療?課上花式品嘗蜂產(chǎn)品,順便吐槽蜂王漿的味道奇怪?這些有趣的場景可不是行為藝術,而是浙江大學《蜜蜂、生態(tài)與人類》的課堂。在這門課上,動物科學學院的胡福良教授精心準備的蜂學“大餐”隨時準備“甜”滿你的胃!
圖1 坐落在蜂學研究區(qū)露臺的蜂箱一角
“今晚想要品嘗蜂產(chǎn)品的同學,要自帶茶杯和調(diào)羹哦?!?/p>
課堂福利毫無預兆地在課程群里引爆,炸出了一連串的“!”和“哈哈哈”。
時間轉(zhuǎn)到晚上。
“各位同學晚上好,今天我們的主題是蜂產(chǎn)品?!倍潭贪胄r,胡福良老師已經(jīng)從蜂蜜、蜂花粉、蜂膠講到蜂王漿、蜂毒。傍晚時分,一樣又一樣可以吃的蜂產(chǎn)品喚醒轆轆饑腸,再配上老師吃遍大江南北蜂產(chǎn)品的描述,細微的口水聲在教室里的此起彼伏。
“帶了杯子的同學可以到講臺前面,自己挑選品嘗一下”,胡福良扁平的公文包像是連著黑洞,毫無壓力地吐出一瓶又一瓶形狀各異的蜂產(chǎn)品,瓶瓶罐罐擠在講臺上,顯得高低錯落,中西合璧。趁著講臺被大小吃貨圍得水泄不通,胡福良悠閑地穿行在過道里,一邊介紹產(chǎn)品特點,一邊又拿出幾瓶新蜜,開始滿教室“傳吃”。溫水化開蜂蜜,清甜的芳香飄滿整間教室,老師和同學對蜂王漿的口感交換心得,這樣甜蜜有趣的課堂僅此一家,尚未發(fā)現(xiàn)分號哦!
圖2 可供品嘗的蜂蜜與“傳吃”蜂蜜
提起蜜蜂,大家好像都很熟悉,但是見過花間的蜂,嘗過杯中的蜜基本也就是普通人對蜜蜂認識的標配,再稍加深入估計就只能收到一張黑人問號臉了。實際上,蜜蜂對人類來說遠比大多數(shù)動物都要重要,這也是胡福良最初開設這門課的想法。
作為一名沉浸蜂學數(shù)十年的學者,胡福良笑稱自己是個“老蜂農(nóng)”,“老蜂農(nóng)”開設蜜蜂課其實就是想讓學生們了解小小的蜜蜂世界也有自己的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在他看來,嚴肅高冷的知識難以扣動同學們的心扉,一門有趣的課程更應該在接地氣的趣味里學會高大上的研究成果,這才有了這門“接地氣”與“高大上”齊飛,“金句”共“科研成果”一色的爆款通識。
在胡福良口中,蜜蜂世界是神秘、神奇、神圣的,這是課程的主線也是同學們記憶深刻的亮點。除了精心設計給同學們的知識興奮點,胡福良還熱衷于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搬上課堂。不論是國際上的最新方向,還是浙江大學蜂學團隊對“無政府主義”蜂群的突破和探索,他都娓娓道來,讓同學們了解最前沿的科學進展。
圖3 課堂上介紹的蜂學科研成果
走進《蜜蜂、生態(tài)與人類》這門課程的學生,一定對胡福良的這句名言印象深刻。作為浸淫蜂學數(shù)十年的“老蜂農(nóng)”,胡福良老師的每次講學都是一次無差別的激情揮灑,每每興起他也從不吝惜展露一下手腳并用式的舞姿,像一塊磁鐵牢牢地吸引著學生的目光。課后的講臺更是一片喧囂的熱土,來自各個專業(yè)的學生把老師團團圍住,嘰嘰喳喳地分享著對課程的感受,這樣的課后互動從未缺席,有時聊得火熱就忘了時間,散場時的教學樓就只剩下這一室燈光。
圖4 學生作品——蜜蜂水彩畫
課堂學習之外,偶然出沒在我們身邊的小蜜蜂成了老師和同學之間溝通交流甚至是“斗智斗勇”的橋梁。據(jù)胡福良的回憶,每年都會有學生把身邊看到的蜜蜂拍照甚至直接抓過來詢問老師的情況,課程群里不時冒出一張奇糊無比的照片,然后就是喜聞樂見地集體@老師詢問問題的環(huán)節(jié)。
圖5 學生習作——蜜蜂模型
胡福良的課堂還有一樣有趣的亮點,每次短學期的課程結(jié)束后,胡福良都會收到各式各樣與蜜蜂相關的習作,深受熏陶的同學們不約而同地創(chuàng)作了與蜜蜂有關的書法、水彩畫、彩鉛畫、拼圖、模型等作品。這些習作或惟妙惟肖地刻畫出蜜蜂的形態(tài)特征,或文采飛揚地勾勒出蜜蜂的文化意蘊,或真實生動地剖析了蜜蜂的生理構(gòu)造。這些別樣的“蜜蜂”就棲息在胡福良的辦公室里,采集知識與師生情誼,釀造出格外甜蜜的課程回憶。
圖6 學生作品——數(shù)字化蜜蜂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