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匆
摘要:專業(yè)教學是“漢唐古典舞”學科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內容。專業(yè)教學中的“道”是指基本法則,是“漢唐古典舞”教學中所遵循的要求和標準?!凹肌笔侵妇唧w方法和實施路徑,著重于教學中的舞蹈呈現(xiàn)與技藝。本文將橫向梳理“漢唐古典舞”的基本法則和教學理念,縱向闡釋專業(yè)課堂中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只有在充分了解專業(yè)教學中道理和技法后,才能有效的實施“漢唐古典舞”課堂中的教與學。
關鍵詞:漢唐古典舞? ?專業(yè)教學? ?技法? ?一貫制
中圖分類號:J7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9-0098-03
所謂“漢唐古典舞”是指以孫穎為學科奠基人,在20世紀80年代對中國古典舞訴求的另一種思考與建設。其語言、內容、審美、風格與中國古典舞①其它流派截然不同。隨著“漢唐古典舞”作品《銅雀伎》《謝公屐》《玉兔渾脫》以及“龍族風韻”等系列舞蹈晚會的問世后,進入21世紀,“漢唐古典舞”先后在重慶、北京、天津先后實現(xiàn)了本科、中專舞蹈教育教學。專業(yè)教學的開展,不僅傳承了優(yōu)秀深厚的民族文化,同時開辟了古典舞全新的身體訓練觀。為清晰和廣泛的了解這一學科的教學,本文將從兩個角度對其專業(yè)教學進行剖析,發(fā)現(xiàn)“漢唐古典舞”飽含民族文化的原由和及其訓練方法。
一、中國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揮
(一)孫穎的“古典舞”觀
對中國古典舞的反思和認識,是孫穎先生創(chuàng)建“漢唐古典舞”的思想基礎,成為這一學科所遵循與延續(xù)的內容。關于古典舞的理解,孫穎始終有著自己獨道的見解。第一,中國古典舞應是對中國歷史舞蹈和民族文化的繼承。在《中國古典舞評說集》中,孫穎強調古典舞應該具備兩個基礎。一個為“古”,即古代的、歷史的。另一個是“典”,具有典范性與代表性的舞蹈文化。而典范性和代表性又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是看它在反映古代社會意識形態(tài)方面有沒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另一方面是看它的藝術成就、藝術水平在歷史上有沒有典型性、代表性,是否影響著或者領導了當時舞蹈文化的動向和潮流。②孫穎對中國古典舞的兩個基礎的認識,確立了“漢唐古典舞”以漢、唐、明清為歷史坐標,開始了對其藝術風格和藝術語言的創(chuàng)造。第二,孫穎認為,中國古典舞應該有自己獨立的藝術體系和訓練方法。在《試論中國古典舞》中孫穎寫到“究竟怎樣才能既不洋化,又不脫離傳統(tǒng),形成一套足以體現(xiàn)中國舞蹈的歷史成就和其審美傳統(tǒng)的藝術體系呢?”③他認為,中國古典舞可以有自己的藝術體系,并用中國文化解決中國身體。在“漢唐古典舞”的課堂中,常常不以把桿作為訓練的內容,而是在“把下”解決學生的身體能力,在空間、方位的占有中完成身體的訓練與表演。在“漢唐古典舞”的專業(yè)教學中,學生可以在塑形、肩、腰、膝蓋、腳下的單一訓練中解決身體的平衡力、控制力、軟開度等;又在綜合組合、情景組合中訓練身體的協(xié)調力、個人表現(xiàn)力等。孫穎對“古典舞”的理解和認識,是構成“漢唐古典舞”語言以及審美風格的價值定位,也是引領其通往古代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基?!霸谥诺幕A上變古,接續(xù)流程,形成在新的社會條件下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的審美特色、中國的形式規(guī)范,以舞蹈文化的民族個性、本土藝術的“鄉(xiāng)土”特色,與世界接軌?!雹転閷崿F(xiàn)這一理想和追求,“漢唐古典舞”也就處處攜帶著歷史感、民族感、文化感。
(二)歷史舞蹈形態(tài)的原型與創(chuàng)造
對古代舞蹈形態(tài)的模仿→同質類比→史境史料求證→編導二度創(chuàng)作,是“漢唐古典舞”實現(xiàn)古代與當代的法則,也是“漢唐古典舞”語言生成的方法論。在建鼓舞畫像磚中,我們可以看到“綽約閑摩,機迅體輕”和“資絕倫之妙態(tài),懷愨素之潔清,修儀操以顯志兮,獨馳思乎杳冥”的意趣。在長袖盤鼓舞的畫像磚中,舞者上身輕盈飛揚,以柔美見長;下身迅捷跗踏、奔走跳躍,彰顯出古樸濃厚、粗獷宏放的風格。例如漢畫像中有關“翹袖折腰”的圖像,女舞伎折腰、拋袖,腰部和手臂向不同的方向發(fā)力。從舞伎袖子的平直程度可見其身體強烈而又明顯的慣性。正如傅毅所描繪的那樣,“紆形赴遠,漼似摧折”。通過對古代“翹袖折腰”圖像的整理和收集,并對這一類舞姿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它的身體特征。例如“翹袖折腰”中的身體呈現(xiàn)出大幅的彎曲、出胯、上下肢的明顯重疊等特征,這些特征是構成語言形成的重要內容。通過對特征的提取之后,編導需要發(fā)揮自己的主觀想象力,在保持語言風格和審美與歷史的一致后,得以創(chuàng)造出與歷史“翹袖折腰”身體相似的舞蹈形態(tài),這一系列的過程就構成了“漢唐古典舞”語言的形成與邏輯方法。在舞蹈作品《楚腰》《搶鼓》中就有明顯的“折腰”形態(tài),舞者右手挽、左手亮翅,身體呈明顯的90度彎曲,古樸、夸大、張揚。這不僅體現(xiàn)出與古代舞蹈形態(tài)間的相似,更是對中國文化和風格審美的繼承與發(fā)揮。就像孫穎在《炎皇祭》的排練中說到:“古代舞蹈早已隨著歷史而湮泯無存。文物、墓葬中即尚有一點形象可征,但難以撲捉的是具有內涵的神和韻。這無捷徑可走,只有從總體文化上去接近、認識我們民族的審美取向和傳統(tǒng),從而創(chuàng)造出令人欣賞的藝術風范、藝術個性?!?/p>
在專業(yè)教學中,身體形態(tài)的塑形是第一步。先塑形,形成身體形態(tài)的記憶和符號性的表達,然后再由單詞、短句、綜合組合、情景表演組合的方式依次展開,最后實現(xiàn)與歷史舞蹈和中國文化相接軌的教學內容。在此期間,學生在解決軟開度和能力的同時,領悟到中國古代舞蹈的妙曼多姿,仿佛那種傾斜和垂直的姿態(tài)是漢人表現(xiàn)情感和揮灑時代精神的藝術符號。從單一的造型到復合型的舞姿;從對歷史圖像的模仿到同質類比間的變化;從靜態(tài)的舞姿到動態(tài)的轉變。在這樣一系列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和教師充分掌握和認識到我國古代舞蹈的樣式,并用當代人的行為和方式表達出來,即走進歷史→還原歷史→傳承歷史。這樣的轉化,困難之處在于怎樣用靜態(tài)的史料引導藝術創(chuàng)作,并且需要在再創(chuàng)造中映射出古人的舞蹈精神世界,這既是一種學術上的重建,又是一種頗具想象性的創(chuàng)作。⑤
(三)表演中的文化氛圍與民族味
“漢唐古典舞”的身體語言攜帶著濃厚的民族味和文化感,在它身體的形態(tài)和運動中,可以感受到一種意境之美,仿佛置身在歷史場域和場景中。在專業(yè)教學中,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意境和文化氛圍。例如,在表演性組合《陽關三疊》中,編導意在表現(xiàn)出唐代詩人王維與友人元二分開的不舍之情。在表演中,學生通過重復式的動作和肢體上的延伸變化,還原了歷史上那送別的場景以及“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濃濃情意。除此,宋代畫家馬遠的《踏歌圖》表現(xiàn)了“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yè),壟上踏歌行?!倍皾h唐古典舞”舞臺作品《踏歌》,同樣表現(xiàn)出歷史踏歌行中的意象。學生在舞姿形態(tài)和流動變化中,營造出了人們“達歡”的心理狀態(tài)。時而“綽約閑摩”,時而“紛飆若絕”;時而“翼爾悠往”,時而“回翔竦峙 ”?!皾h唐古典舞”用身體語言勾勒出的畫面,直指民族歷史畫卷和濃濃中華情意。通過孫穎先生的史論學習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聯(lián)通更給許多編導打開了新的視野,讓中國古典舞的工作者更堅定從自己的文化資源中獲得激活的信心,科學的激活就是實現(xiàn)史料的最大價值和當代意義。⑥“漢唐古典舞”身體在表演中所產生的文化意境,是連接觀眾進入作品,以及產生審美上共鳴的重要內容。垂目低頭、仰俯凝望間,表現(xiàn)出“漢唐古典舞”的精神本質,即深沉靜默的心境與虛懷若谷之心態(tài)。
二、課堂教學與舞臺表演間的一貫制
在《銅雀伎》的排練中,孫穎意識到要想滿足舞臺表演的需求,譬如:身體的傾斜、多變的形態(tài)、奔走的動勢以及灑脫自由的心態(tài),就必須貫穿在這一學科的課堂訓練中。在課堂訓練中,既要解決學生的身體能力,又塑造學生的文化意識,充分體現(xiàn)出作品的完整性及古典舞的審美品格。
這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語言在課堂與舞臺間的轉換和運用?!皾h唐古典舞”語言的形成和表達,不是對歷史上某一時代的指向,它是綜合性的語言形態(tài)的表現(xiàn)。從身體形態(tài)的樣式上看,有屈曲之形、仰腆之形、含俯之形、擰傾之形。從審美上看,有古樸豪放、狂放超然、秀麗脫俗、雍容華貴之感。但,“漢唐古典舞”的舞臺作品通常又是指向具體的歷史時期,例如:楚國《楚腰》、魏晉南北朝《謝公屐》、漢代《相和歌》、宋代《玉兔渾脫》、清代《挽扇仕女》等。因此,課堂表演為舞臺表演提供泛古的語言,舞臺表演中又需要編導對語言的合理轉換與編排,以達到表演所需的歷史形態(tài)和文化心態(tài)。第二,表演性組合與舞臺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漢唐古典舞”的高班教學中設有表演性組合、情緒化組合、個性化組合。組合的設置和訓練,是為了解決學生的表現(xiàn)力、表演力以及對文化心態(tài)、民族情感的塑造,最終目的是建立與舞臺之間的相關聯(lián)。例如:《梁祝》《二泉映月》《姑蘇行》《樵歌》等表演組合,學生通過學習與感知,對歷史典故、歷史故事、歷史形象、歷史文化有著深刻的認識,為作品人物形象、文化心態(tài)的塑造和把握建立了基礎。
三、風格訓練與能力訓練
風格訓練與能力訓練是“漢唐古典舞”專業(yè)教學中的重要問題。既要解決學生的身體素質,又要保持語言和作品獨立的藝術風格。在中國古典舞的創(chuàng)建初期,西方芭蕾科學的訓練,解決了中國古典舞開發(fā)身體的一大問題。但隨后,中西舞蹈在審美上的差異,卻導致在“結合”中的古典舞語言缺少自身的風格性和民族屬性。中國古典舞“力圖用‘芭蕾教材的結構方法使一種‘風格化舞蹈同時具有‘功能性訓練的效應,在觀念上是不可能徹底的。”⑦因此,為保持語言的民族化,“漢唐古典舞”的教學中,始終貫穿著風格訓練與能力訓練的相結合,即“一體”原則。力求實現(xiàn)“漢唐古典舞”在形式、內容、審美、風格間的相互統(tǒng)一。
在“漢唐古典舞”的低班訓練中,通常以解決身體的控制力為主,對構成身體的各類元素,如肩、胸、腰、膝蓋、腳下的單一訓練,包括肩部的繞、甩、盤、抖等。這些單一的元素訓練從單詞、短句到組合,循序漸進、有的放矢的展開。到了高班,組合多為綜合組合和表演性組合,如《滿江紅》《膽月映龜》《羽衣翩躚》等。學生在快慢交替、若來若往的節(jié)奏和流動變化中,在起承轉合中使身體能力適應各種舞姿、幅度、動作變化的需求。因此,可以發(fā)現(xiàn),“漢唐古典舞”的課堂訓練中,雖不會反復的下腰、踢腿、壓垮等,但仍然可以解決并實現(xiàn)舞臺表演中身體素質和能力的需要。這體現(xiàn)出,對身體的訓練不只是追求功能性,更注重實現(xiàn)風格與能力的統(tǒng)一,實現(xiàn)學生既有基本的功底,又會在運動中運用并感知自己的身體。
四、結語
一直以來,“以文化型教學為導”是“漢唐古典舞”學科的教學標準和方向?!皾h唐古典舞”作為中國古典舞中的一部分,它不僅開辟了全新的身體訓練觀,還形成了一種新的范式和審美風格。本文對“漢唐古典舞”的基本法則和技法的研究,為的是發(fā)現(xiàn)孫穎繼承民族文化和史料復現(xiàn)的理念與方法。作為“漢唐古典舞”中的一份子,如何繼承與創(chuàng)造是面臨在眼下的種種問題。先人已故。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注釋:
①發(fā)展至今,中國古典舞呈現(xiàn)出一體多元的局面。包括身韻古典舞、敦煌古典舞、漢唐古典舞、昆舞,以及唐樂舞、梨園舞蹈等。
②孫穎:《中國古典舞評說集》,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6年,第20頁。
③孫穎:《中國古典舞評說集》,第2頁。
④孫穎:《中國古典舞評說集》,第117頁。
⑤伍建紅:《舞劇<銅雀伎>中的文化傳承與藝術再創(chuàng)造》,《四川戲劇》,2017年第12期。
⑥王海濤:《山高水長——談孫穎的“漢唐古典舞”和他的當代藝術貢獻》,《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⑦于平:《舞蹈形態(tài)學》,北京:北京舞蹈學院,1998年,第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