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西崇左山歌種類繁多,形式多樣,韻律獨特,曲調(diào)豐富優(yōu)美,語言形象生動,風格多變。多年以前,這里的村村屯屯都有自己的歌坡,那時的歌坡,老人教歌,青年人唱歌,以歌會友,談情說愛。如今,受時代的變遷與現(xiàn)代文化藝術的沖擊,傳統(tǒng)歌坡逐漸衰弱,歌種也逐漸減少,有些歌種已經(jīng)開始失傳,為拯救瀕臨失傳的山歌種類,只有通過舉辦培訓班讓歌師傳承山歌,學校教學、搜集整理改編等多種方式進行傳承與發(fā)展,崇左山歌才能世代傳承。
關鍵詞:崇左 山歌 傳承 發(fā)展 改編
一、廣西崇左原生態(tài)山歌概況
廣西崇左人民愛唱山歌,平時可以不分時間,不分地點,即興編唱。三月三的歌坡是山歌滿天飛的時候,那段時間廣西崇左的歌坡從農(nóng)歷三月初到農(nóng)歷四月底,幾乎有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每天都有村屯過歌坡。這些歌坡是歷史沿襲固定下來的時間,今天這村,明天那屯,有時候一天就有幾個村屯是歌坡。而現(xiàn)在,歌坡已經(jīng)變樣,很多村屯的歌坡已經(jīng)消失,剩下一部分村屯的歌坡已然成了親戚朋友聚會的喝酒節(jié),唱山歌的人越來越少,唱山歌的人越來越老齡化。
現(xiàn)在,只有在農(nóng)歷四月十六崇左最大歌坡的那一天人們才會感受到真正的歌坡,才會聽到種類繁多的原生態(tài)山歌充滿整個歌坡的每一個角落。那一天,愛唱山歌的人們穿著盛裝從各村屯集中到歌坡,他們在那里一群一群地對山歌,大街小巷也隨時可以聽到爺爺奶奶們在唱。他們帶著錄音機,既唱給別人聽也錄別人唱的,過后再細聽回味,整個歌坡持續(xù)三天左右。
目前,在崇左傳唱比較廣泛的山歌方言叫唱“嘎”,有“嬌連韻”“嬌榮韻”“嬌樓韻”等韻,還有唱“西”,有“西儂”“西倫”“西央”等韻,“嘎”和“西”各有自己的幾十種韻。如何讓山歌“嘎”和“西”生生不息、代代繁盛讓我們深思,為了這一山歌傳承,我們開始尋因,是山歌不好聽還是山歌難唱,或是原生態(tài)山歌已經(jīng)適應不了新時代人們的視聽審美?這些年文化部門也作出了很多努力,在每年三月三期間,舉辦各種內(nèi)容的山歌比賽,如在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消費者權益日、掃黑除惡時給愛唱山歌的人搭建平臺,平時的文藝晚會也編排山歌對唱的節(jié)目。但是收效甚微,唱山歌的依然是中老年人這個群體,年輕人寥寥無幾,為了繁盛崇左歌坡,為了傳承山歌“嘎”和“西”,我們只有通過不同的傳承和保護措施才能拯救歌坡,拯救山歌“嘎”和“西”。
二、舉辦山歌培訓班,廣泛開展山歌教學
為了使山歌傳承后繼有人,我們必須不余遺力地為山歌的傳承和發(fā)展做些工作。首先,除了經(jīng)常舉辦山歌比賽,文化部門每年至少要舉辦兩到三期的山歌培訓,請各路歌種的歌師來教唱,培訓對象是各鄉(xiāng)鎮(zhèn)文廣站工作人員、各業(yè)余文藝隊、城區(qū)以及村屯年輕的山歌愛好者、各中小學音樂老師、幼兒園老師,把這些對象培養(yǎng)成山歌愛好者,讓他們走向社會,走向?qū)W校,去影響更多對山歌感興趣的人,由點及面,多向輻射,不斷傳唱山歌。
其次,請山歌傳承人定時到幼兒園進行山歌教唱,讓山歌傳承從幼兒抓起,然后再通過中小學廣泛開展山歌教學工作,在音樂課堂以及一些音樂活動中進行山歌傳唱,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山歌、愛上山歌,讓山歌傳承成為學校特色教育。
往年的三月三山歌比賽都是成人,近幾年崇左市三月三山歌比賽特別分為成人組、青少年組兩個組別,各中小學老師也紛紛組隊參賽,青少年組選手最小的3歲,最大的17歲,看著臺上學生們動情、純凈的歌聲,我們心里感到莫大的欣慰,學生們已經(jīng)慢慢接受和喜歡山歌,山歌傳承后繼有人。
三、搜集整理改編,讓山歌長盛不衰
受到外來文化入侵的影響,原生態(tài)山歌已經(jīng)難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文化創(chuàng)作者必須把責任扛在肩上,搜集整理本地區(qū)的原生態(tài)山歌,將山歌“嘎”或是“西”原貌與現(xiàn)代音樂元素相結(jié)合改編成曲,用這一類改編的山歌去培訓學生,學生就很容易接受。去年我們?nèi)ヒ粋€民族中學教唱山歌,學生一聽是山歌,都不愿意學,說平時聽見爺爺奶奶唱的山歌不好聽,但是當我們把改編過的山歌唱給他們聽的時候,他們說原來山歌可以唱得這么好聽啊。所以,不一定原生態(tài),只要原味還在就可以,改編過的山歌有現(xiàn)代氣息,學生就會慢慢接受并喜歡本民族的山歌“嘎”和“西”。
這幾年的廣西基層群眾文藝會演聲樂比賽,我們都是唱“嘎”或者“西”,以小組唱形式參加比賽,并取得三等獎的好成績。我們把單聲部的“嘎”或“西”改編成了三聲部,原生態(tài)曲調(diào)做為主旋律再配上兩個和聲聲部,一首既有本民族語言特點,又有現(xiàn)代氣息旋律的“嘎”或“西”就這樣新鮮出爐。這些改編的“嘎”或“西”經(jīng)過多次文藝晚會的演唱以及愛好者的不斷傳唱,慢慢植入人們的心里,唱“嘎”唱“西”的人又漸漸多了起來。
2017年、2018年廣西“壯族三月三 文化絲路行”泰國站、越南站,崇左山歌“嘎”和“西”跟隨民族民俗文化交流項目組一起,分別去了泰國曼谷、越南涼山與外國友人共同歡慶“三月三”。山歌“嘎”和“西”生動的語言和獨特的韻律讓他們贊嘆,中國的山歌如此動聽美妙。我們堅信,通過不同的傳承保護措施,廣西崇左的山歌“嘎”和“西”一定能世代傳承。
(作者簡介:農(nóng)華梅,女,大專,廣西省崇左市江州區(qū)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聲樂、群眾文化)(責任編輯 徐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