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俐
摘要 “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評價標準,可以從基礎知識掌握、探究能力提升、綜合素養(yǎng)呈現(xiàn)、多種媒材運用、情感意志表達等五個維度來進行設計和考量。在具體實施上,又可以根據學生美術學習的過程與結果兩個方面,來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判斷和甄別。
關鍵詞 初中美術 綜合·探索 評價標準 實施
初中美術教材根據《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將學生美術學習的活動方式,劃分為“造型·表現(xiàn)”“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等四個學習領域。我們在制定和實施“綜合·探索”領域學生學習的評價標準時,必須以初中美術課程標準、初中美術現(xiàn)行教材、初中學生身心特點為依據,堅持整體性、協(xié)調性、客觀性、生長性、適切性等原則。否則,各自為戰(zhàn),就難以形成一個系統(tǒng)而完整的評價體系,也難以更好地指導初中美術的教與學。
“綜合·探索”學習領域是一項綜合性學習領域,是當代教育發(fā)展的一個新特點,更是現(xiàn)代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術課程的“綜合·探索”學習領域,可分為三個層次的綜合:一是融美術各個學習領域為一體;二是美術與其他學科的綜合;三是美術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與綜合。綜合探索課形式比較自由,可以用“提出問題——預想分析——查找資料——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組織。而設計性單元并不具有吸引力,除了如材料配備等客觀因素外,教師的專業(yè)性和課堂的評價對調動學生學習設計類單元的積極性十分重要?!熬C合·探索”領域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領域中,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價值,它特別強調與現(xiàn)實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強調加強跨學科教學的研究與整合,以及美術各門類、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xiàn)實社會的聯(lián)系,進而設計出豐富多彩的“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活動,使美術真正服務于社會,體現(xiàn)它的真正價值。這一領域說明了美術課程具有高度的綜合性特點,體現(xiàn)著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我們課題研究小組對初中學生“綜合·探索”學習領域中的評價標準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勾勒出了一個粗線條的架構。具體將其細化為五個部分:基礎知識掌握,探究能力提升,綜合素養(yǎng)呈現(xiàn),多種媒材運用,情感意志表達。在具體實施評價時,可從學生美術學習的過程與結果兩方面來進行評價。
一、在基礎知識的掌握上,牢牢把握領域特點
融“綜合·探索”與其他三個學習領域為一體;融美術與歷史、語文、地理、數學、音樂、生物等其他學科為一體;融美術與社會生活中涉及的與美術相關的藝術為一體。例如:在《園林·探幽》一課中,我們需要歷史知識的支撐,用“慧眼”尋找園林的美景,用巧手創(chuàng)作“花窗”時,我們需要設計出與眾不同的花式“花窗”并用白色展板制作出來,而這些圖案精致的花窗原本就是園林中使人觀之不盡,回味無窮的景致,與生活息息相關。
二、在探究能力的提升上,深刻領會課文設置的意義
準確領悟課文的本真含義,能促使我們探究,以提高自己的造型及設計作品的能力,結合音樂、語文、歷史、數學、物理、生物等學科內容進行探究,尋找美術各門類、美術與現(xiàn)實社會之間的連接點,在探究中創(chuàng)作插圖、年表,或制作作品,或編寫劇本,制作道具,布置場景等。例如:在《故鄉(xiāng)·情深》一課中,由語文課文中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xiāng)》轉換到戲劇,在此過程中,學生自主參與活動,先改編劇本,后以身邊易得的紙為主要材料,對小說中的角色、物品進行包裹,布置場景,編排出各具特色的課本短劇。學生超越時空的追尋,領悟到了原作的意蘊,表達了我們的心得。
三、在綜合素養(yǎng)的呈現(xiàn)上,更要給予重點關注
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就在于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顯然跨學科是必然的,用歷史的知識對美術素材進行解讀和分析,用多種美術媒材、方法和形式進行記錄、規(guī)劃、創(chuàng)作與展示,設計并制作出豐富多彩且具有美術學科特點的作品。例如:在《盛世·汴梁》一課中,將《清明上河圖》作為界畫、風俗畫的經典寫在美術史里,以研究中國古代城市構成及社會狀況。我們在對《清明上河圖》進行了深入解讀和探討后,用畫筆在依次排好的椅凳上體驗古代風俗畫的細節(jié),非常有意思,學生在構圖規(guī)劃、顏料的使用等諸多方面的素養(yǎng)得到了提升。
四、在多種媒材的運用上,緊跟時代的步伐
計算機、照相機、PAD等新興媒材早已走進課堂,而素描紙、鉛筆、彩色卡紙等傳統(tǒng)媒材更是學生們制作優(yōu)秀作品的首選。在“綜合·探索”學習領域自主創(chuàng)新媒材更是能讓人有耳目一新、賞心悅目的驚喜。例如:在《仕女·簪花》一課中,以《簪花仕女圖》為切入口,探究古代美妙的服、妝、飾文化,一步步與美術學科相銜接。這一課通過深入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研究的重點在中國傳統(tǒng)的飾物上,所以學生在進行飾品制作嘗試的時候,都用了身邊易得的創(chuàng)新媒材,用彩色膠泥、一次性筷子、絲線、銅絲、彩紙制作發(fā)簪,用錫紙、彩紙、塑料珠制作手鐲,用膠泥、金色眼影粉制作戒指等。
五、在情感意志的表達上,讓學生充分預習
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脈絡上的把握,在探究活動中發(fā)展自己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小組精誠合作,解決在探究活動中遇到的困難,達到共贏。例如:在《敦煌·千年》一課中,敦煌是一部百科全書,是研究歷史、宗教、民族、交通、文化藝術的重要教材,是藝術創(chuàng)作取之不盡的源泉。敦煌壁畫的內容十分豐富,有佛像畫、故事畫、經變畫、供養(yǎng)人畫像、裝飾圖案畫等五類。我們可以分小組從五個方面談談敦煌藝術,學生通過課前查資料開闊視野,交流時加強對我國文物的了解,從情感上建立愛國的意識和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在探索中體驗成功感。
基于以上五個維度,我們在具體實施上,又可以根據學生美術學習的過程與結果兩個方面來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判斷和甄別。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的標準設計與評價實施。只要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的評價標準以及方法與措施,我們都可以大膽地嘗試與運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四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