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又壬,苗藝瀟,梅麗媛
(1.首都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北京 100089;2.中國人民大學 社會與人口學院,北京 100872)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我國的汽車保有量正在飛速增長,這勢必導致需要駕照人數(shù)的增加,也必然會導致參加駕照考試人數(shù)的增加。很多家長選擇讓孩子一過法定年齡就開始學車,參加駕考。同時,大學生參加駕考的意愿很強烈,參加駕考在大學生中已經是普遍現(xiàn)象。
陳勝在《在校大學生考駕照行為與動機研究——基于社會分化視角的探索》中指出,近年來,報考駕照的大學生越來越多。據(jù)零點市場調查公司2012年大學生消費調查顯示:14.9%的在校大學生表示目前已拿到駕照,10.2%的大學生稱目前正在考駕照,31.6%的大學生計劃在畢業(yè)前拿到駕照。這意味著將可能有過半大學生畢業(yè)時不僅擁有學位證、畢業(yè)證,還有機動車駕駛證。
本研究討論的中心問題是大學生駕考情況及駕考動機。圍繞這一中心,著重研究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中國人民大學學生考取駕照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和描述,呈現(xiàn)客觀狀況;二是測量學生愿意為學車付出的時間、精力、經濟額度,對比考取駕照后得到的技能效用,了解學生對駕考的評價和建議;三是分別從學車時間、學車地點、學車意愿、學車目的等方面探究學生考取駕照時受到的內、外部因素影響和動機導向;四是在上述調查研究和整理所得數(shù)據(jù)資料的基礎上,對學生駕考情況進行總結和拓展,并對學生駕考的動機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討論,形成較為完整的分類概括和總結。
假設 1 :本地生會有更大概率和意愿在大學期間完成駕照學習。
假設 2: 經濟條件影響駕校提供的服務水平、硬件設施水平以及大學生拿到駕照的快慢。
假設 3 :大學生學車的功利動機大于享樂動機且大學生的年級、性別等因素對學車動機的功利性存在影響。
現(xiàn)代社會中,汽車已經成為交通出行的重要工具。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使用汽車的概率很高,同時,伴隨著“搖號難”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很多學生學車也是為了能夠早加入競爭市場、獲得機會,這都增加了他們學習駕照的可能性。大學生有父母的經濟支持,也有充足的課余時間,并且學習能力強,在學校附近很方便地就能找到駕校,如此優(yōu)異的條件,使很多大學生選擇在大學期間通過駕考獲得駕照。也有的大學生早就對學習開車感興趣,正好利用上學時間學車。可以看出,大學生在上學期間習得駕照有很多不同的情況和多種多樣的動機,如對未來職業(yè)預期的動機、個人興趣動機、成就動機、享樂動機等等。
各種內外部因素和在校大學生的學車動機及情況是本研究基本因果關系的兩端。由于影響大學生學車的因素很多,僅憑一項研究無法窮盡,所以本研究根據(jù)實際能力和可操作性的情況,著重將外部因素中的“家庭經濟水平”和內部因素中的“年級”“生源地”作為主要的自變量進行研究。根據(jù)研究目的,研究的因變量為現(xiàn)有大學生“學車情況”和“學車動機”,再進一步細分為“學車意愿”“拿照時間”“學車經費”“學車效果”“學車目的”幾個方面。 因此,引入經濟學理論中的恩格爾系數(shù)概念。恩格爾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例隨收入變化而變化的一定趨勢。它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間的相關關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例來說明經濟發(fā)展、收入增加對生活消費的影響程度。恩格爾系數(shù)越大一個國家或家庭生活越貧困;反之,恩格爾系數(shù)越小,生活越富裕。以學生每月在飯卡里充錢的金額看作近似食品支出,月生活費為近似總支出,利用這個比值來探究大學生學車動機的功利性和享樂性。
針對選題、理論框架以及研究假設,選擇PPS抽樣的方法進行樣本的抽取,同時也使用了訪談法,針對特殊性極強的個體進行了深度的調查與訪談,試圖解決研究中的關鍵問題、疑難問題。
在PPS抽樣過程中,以中國人民大學本科在校生為對象,希望每位同學被抽到的概率盡可能相同。這樣操作基于一些主觀的、來源于生活觀察與常識的假設:針對不同的學院與不同年級而言,本科生的學車情況同質性較強,所以不在抽樣時對這兩個整體進行區(qū)分。如若在數(shù)據(jù)的收集與處理過程當中發(fā)現(xiàn)與假設情況有所出入或有一些有趣的異質性現(xiàn)象出現(xiàn),再進行補充抽樣與分析。首先,加和了2014—2017級本科生的官方入學人數(shù),再通過學校、學院官方網站或微人大平臺等官方途徑對每個學院的上述四屆學生人數(shù)進行加和,得到不同學院之間的總人數(shù)比例關系。其次,采取隨機數(shù)表法,抽選出四個不同的學院(商學院、經濟學院、信息學院、新聞學院),然后進一步抽樣。在各學院內部,原則上希望采用簡單隨機抽樣,但是由于時間以及人力有限等原因,并沒有完全做到。在各學院內四個年級的年級大群于20:00這樣一個相對的上網高峰區(qū)段同時發(fā)放網絡問卷,并取每個學院回收的前30份有效問卷作為最終的樣本。這樣,共抽選出了四個學院120人的樣本,在其基礎上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與分析。
深度訪談對象的選擇方面,沒有對學院、年級等客觀指標進行歸類與分層,相對應的,選擇的維度是與“學車情況”“學車意愿”緊密相關的一些標準。例如某訪談對象,來自社會與人口學院,其學車的主觀意愿極強,剛剛高考結束便報名參加駕校的學習與培訓,并且一路順利地在暑假結束前便獲得了駕照。再如另一位訪談對象,其學車情況同樣十分極端:不僅短期內沒有學車的打算,內心對于駕駛與駕考都十分排斥,盡管其各種客觀條件均滿足了學車的要求,但是強烈的排斥意愿造成其至今沒有學車。正是通過訪談這樣一些極具“特色”的個體,對他們的行為和心理進行了解與分析,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對研究中的個性化與差異化難點問題進行定向幫助。
在相關性檢驗之前挑選兩道最適合于假設3作因變量分析的核心題目,做出描述性的數(shù)據(jù)分析:
Q1:您認為您學車的動機中,更傾向于功利(有用)還是享樂(有趣)?1為純粹享樂,5為純粹功利(矩陣量表題)。統(tǒng)計結果見圖1。
圖1 學車動機程度
Q2:下列幾點,您覺得最符合您學車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多選題,限選兩個選項)
方便出行
掌握技能
滿足個人興趣愛好
他人引導
其他
統(tǒng)計結果見圖2。
圖2 學車目的
由此我們得出初步結論,總體來說大學生學車的功利動機大于享樂動機。
假設3的相關性檢驗:運用SPSS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使用皮爾遜相關系數(shù)法來檢驗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相關性。采用兩道題(一道多選限選題和一道量表題)來衡量大學生學車動機的功利性。根據(jù)結果可以看出,不僅在直觀的功利性強度,即使在學車目的中所蘊含的功利性趨向都在性別中顯現(xiàn)了明顯的差異。相比男生,女生學習駕駛動機的功利性更強。
嘗試解釋和猜想:可能是由于女生和男生在對車和駕駛的興趣上存在差異導致。
無法驗證年級與學車功利性動機的關系,由于樣本的年級分布不均。
1.經濟狀況對學車意愿影響不明顯
可能原因:
一是學車所需的花費對經濟狀況沒有嚴苛的要求。
二是駕駛技能越來越普遍化,成為一種年輕人心中的“必備技能”,在強大功利性動機驅使下,經濟因素發(fā)揮作用的空間比較小。
三是以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為樣本,樣本本身的局限性。
2.是否是本地生對大學生學車意愿影響不明顯
可能原因:
一是樣本較少。
二是越來越多、優(yōu)秀的駕校為大學生提供各種適合的學習考試規(guī)劃,家是否在外地對考駕照的影響越來越小。
抽樣過程主要出現(xiàn)了兩個較為嚴重的問題。其一,在PPS抽樣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里,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樣本的選擇。不管是從學術理論角度還是客觀數(shù)據(jù)的回收角度,都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的方式是稱不上成功的。盡管采取了 “前30份有效問卷”等方法試圖減小誤差,但是仍然有“方便抽樣”之嫌,將網絡問卷發(fā)放至微信群聊這樣一種看似普遍而又“自然”的方法很明顯對后續(xù)的研究造成了負面影響。但同時,這也讓研究者對網絡問卷的客觀不足有了一個主觀而又較為深入的感知。
更為致命的一個不足來源于選題。不論是在網絡及訪談問卷的設計過程中還是回收分析數(shù)據(jù)的過程中,都感受到選題以及研究對象稍顯單薄與空洞,可挖掘信息有限?!按髮W生在學車方面同質性較強”雖然可以當作研究的一個結論,但是反向來講也是選題時沒有充分認識到的巨大漏洞之一。在后續(xù)的過程中認識到,也許客觀來講這個研究題目并沒有不妥,但是在切入點的思考以及選擇方面確實存在著不小的問題,這也讓研究者受益匪淺。
本研究兼?zhèn)涿枋鲂耘c解釋性,因此雖然層次與程度較淺,依然希望能夠給出或多或少的建議,使得本研究更加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研究結果主要可以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選擇一個口碑好、規(guī)模大的駕校非常值得。這些駕校的教練素質普遍比較高,基礎設施較好。對比較差的駕校,學員的學習效率與認可度都有很明顯的優(yōu)勢。二是研究數(shù)據(jù)普遍反映大學生最頭疼的科目是科目二和科目三。這提示大學生在關注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備考的同時強化實操練習是提升考試通過率的關鍵。三是對于大學生而言,選擇學習周期較短的培訓計劃效果更好。在假期集中時間學車或在一學期內安排所有學車計劃的同學,其學習效果具有很強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