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苑
【摘要】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是新一輪課改的顯著特征,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我們課改研究的主攻方向。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文章基于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有關教學內(nèi)容,提出了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從小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精神和探究的能力。同時,結合實例設計了一種基于自主式探究學習的教學過程,對自主式探究學習在小學信息課中的應用做了有效嘗試。
【關鍵詞】小學信息;自主探究;應用研究
自主探究式學習對學生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自主探究式教學以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為前提,以現(xiàn)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nèi)容,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zhì)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從而拓展他們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素質(zhì)。必須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根本,讓學生養(yǎng)成探究的習慣與能力,培養(yǎng)學生成為有自主學習能力的人才。為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建構以及評價,培養(yǎng)學生自主獲取信息及自覺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要求學生首先要能學,接下來想學,然后會學,最終是堅持學。探究性學習即從學科和現(xiàn)實中確定主題,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讓學生自主地去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通過實驗、操作、調(diào)查、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活動獲得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發(fā)展。
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對象是6—12的兒童,他們的思維形式是以鮮明的形象性和具體特征思維為主,他們最感興趣的是玩游戲、看動畫片、唱歌、表演等,并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而信息技術課本身內(nèi)容的豐富多彩性,為教師在課堂上實施自主探究法教學提供了舞臺。因此,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值得每位相關教育工作者去嘗試。
一、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
教師要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的素質(zhì)教育觀念。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觀念, 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且使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形成。要轉(zhuǎn)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 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實現(xiàn)從傳統(tǒng)教育中以教師的“教”為中心到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教學觀念的轉(zhuǎn)變。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導學生“學”;不在于指導學生“學會”,而在于引導學生“會學”。教是為了不教。如此,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的主體。
教師也要教育和幫助學生轉(zhuǎn)變學習觀念。教學和課程是開放性、互動性、交互性、對話性的,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傳遞知識的過程,而且還具有探索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的意義。學習是知識建構的過程,學生不能滿足于知道是什么,還要知道可能是什么,這樣才能去創(chuàng)造一個可能的世界。在學習中,學生要主動選擇和探究,要增強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教師和學生要共同建立科學、民主的課堂氛圍。教師的語言、動作和神態(tài)要讓學生感到可親、可信,要能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能激勵學生不斷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讓學生產(chǎn)生興奮和愉快感,為學生暢所欲言搭建良好的平臺。
二、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小學信息技術的教材中,大部分的內(nèi)容比較抽象,對于才接觸計算機的小學生來說過于枯燥,如果不創(chuàng)設合理、有趣的情境,小學生一旦走神就會忘記之前的內(nèi)容。相反的,合理地創(chuàng)設情境,有利于學生的記憶,屬于情境記憶的范疇,不容易遺忘。例如在《認識計算機》的教學中,我就創(chuàng)設了如下的情境。1.師:經(jīng)過了上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計算機是一種信息處理工具。其實只要大家注意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處處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今天老師先來考一考同學們:你們都在哪里見過它?能說說看它的外形么?
師:今天我們就來認識計算機
(出示課題:認識計算機)
師:按照同學們的描述,我們可以把計算機分成臺式計算機、筆記本計算機和掌上計算機三類。
目前,我們見到的大多數(shù)都是臺式機,我們也只能看到它的外觀 ,它的機箱里面到底蘊藏著哪些奧秘?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那么就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拆開機箱,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學生自主打開機箱,教師可在一旁指導)
再如《我的電腦窗口》的教學:
師:請問同學們觀察過自己家里的衣服是怎么放置的嗎?是隨便放的嗎?
生1:每人都有一個衣柜,冬天的衣服放在一起,夏天的衣服放在一起。
師:很好,那么我們的電腦其實就像我們家的衣柜,里面的東西也要按一定的規(guī)律放好。那么我們大家看到桌面上,有個“衣柜”的文件夾,同學們打開它,自己動腦筋想一想里面有幾種不同的“衣服”,然后把“衣服”分門別類地裝在文件夾1、2、3、4里面。
學生操作。
2.師:同學們都喜歡看什么動畫片???
學:《喜羊羊與灰太狼》《網(wǎng)球王子》《葫蘆娃》……
師:那么老師在上課之前放一首《喜羊羊與灰太狼》的主題曲給大家聽,還給大家看歌詞,會的同學可以一起唱,好不好?
學生歡呼。
播放音樂,PPT展示錯誤的歌詞順序。當學生唱了幾句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歌詞是不對的。
學生質(zhì)疑:老師歌詞不對,你把順序弄錯了。
師:哦,對不起同學們,老師不小心弄錯了。那么同學們愿不愿意幫著老師一起改正啊?
學生回答:愿意。
師:現(xiàn)在大家的桌面上都有這個錯誤的歌詞,看誰能夠先排出正確的順序。
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是課堂教學永恒的追求。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興趣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教師在設計情境時應充分體現(xiàn)信息的趣味性,創(chuàng)造出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教學情境,讓信息課程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飽滿。
三、設置疑問,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得新知
小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烈,在教學中設置一定的疑問,可以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以及探索的欲望,從而更加配合老師的教學,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相反,如果剛開始就沒有把握住學生的心,教學將會是零散的,缺乏中心。此過程中,學生就有可能脫離課堂,課堂成為教師的獨角戲。例如在《美化文章》的教學中我就設置了如下的疑問:
展示兩篇內(nèi)容相同的Word文檔,其中一篇文章中有閃閃的十字星,讓學生觀察。
師:同學們比較一下這兩篇文章,你更喜歡哪一篇?(學生回答:有星星的。)
師:同學們,我們剛才學過在文章中插入圖片了,那么這個十字星的圖形在哪呢?它又是怎么出現(xiàn)在我們的文章中的呢?這個需要大家自己想辦法去完成它,老師想要看看我們誰表現(xiàn)得最好,動作最快。(學生操作)
再如在課程《申請電子郵箱》中我的疑問是這樣設置的:
師:(1)從古至今,人們傳遞信件的方式有哪些?這些傳遞方式有哪些特點?(突出現(xiàn)代工具為人們傳遞信息帶來的方便與快捷等優(yōu)點)
(2)電子郵件與其他傳遞方式相比有什么優(yōu)點?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學生在思考、討論、交流問題的同時,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相關的圖片幫助學生回憶。經(jīng)過這樣的過程,學生對這部分的知識印象會比較深刻。第一個問題引入了課題,第二個問題的提出,為下面之所以要申請電子郵箱做好了鋪墊,使一切的進行成了理所當然。學生會感覺自己在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而不是在課堂上學習枯燥的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會設置一些疑問,然后給學生適當?shù)乃伎紩r間和提出問題的機會,使學生在困惑后產(chǎn)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促使學生主體積極參與教學,這時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可以通過自主探究來完成教學過程。
四、觀察操作,形成自主探究的深刻體驗
現(xiàn)在的小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動手能力,但是要求學生獨立操作,將不會取得想要的結果,他們往往需要有個依托,這樣也有利于他們自信心的培養(yǎng)。筆者這里所謂的依托就是讓學生先觀察后操作,同時鍛煉學生的觀察力和操作能力。在《申請電子郵箱》的教學中,筆者就是運用了這一原理。具體如下:
師:(1)從古至今,人們傳遞信件的方式有哪些?這些傳遞方式有哪些特點?(突出現(xiàn)代工具為人們傳遞信息帶來的方便與快捷等優(yōu)點)
(2)電子郵件與其他傳遞方式相比有什么優(yōu)點?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師:下面老師將給自己申請一個電子郵箱,希望大家認真觀察,然后大家每人給自己申請一個郵箱。里面都會有一封系統(tǒng)發(fā)給你的電子郵件,大家要想辦法看看里面的內(nèi)容,然后告訴老師。有困難的同學可以和周圍同學探討一下。(使用屏幕錄制軟件,錄制教師申請郵箱的全過程,命名為“示范”然后發(fā)送到每一臺學生機的桌面上)
教師演示,學生觀察。
師:老師的任務已經(jīng)完成了,現(xiàn)在就要輪到同學們大顯身手了。如果有同學還是不熟悉的話,可以打開桌面上的“示范”,那里有老師申請的全過程。
學生操作申請郵箱
學生自主探究閱讀電子郵件。
“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先觀察可以鍛煉學生的眼力,鍛煉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然而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究過程,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加活動,讓學生擁有主動權,使學生得到自主探究、主動發(fā)展的機會。學生積極主動地通過操作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從而使學生對自主探究形成深刻的體驗。
五、學教結合,形成學生自主探究的合力
教學顧名思義是“教”與“學”,二者缺一不可。小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動手能力,如果讓他們靜靜地看著老師做,往往達不到想要的效果。這種情況下,教師角色將發(fā)生變化,一方面要放手,另一方面還要加以指導。
教師出示一份課程表
師:同學們想把課程表做得這么漂亮嗎?今天我們就學習用Word來做一張課程表。
出示課題《第5課 制作課程表》
將書本上第27頁的課程表呈現(xiàn)在大屏幕上。
師:下面同學們的任務就是完成這個課程表。讓我們大家按照書本上的12345的順序來,同學們自己看書本的28頁完成第一個和第二個任務——插入表格以及合并單元格。
學生操作。
師:第三個任務添加斜線有一定的難度,同桌的同學可以一起看書討論,然后自己去嘗試。記住自己的方法,完成以后老師會請做得好的同學給大家講一講要注意的方面。
教師既要放手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又要讓學生學會讀書、思考、討論、合作、實踐、歸納,還要允許學生質(zhì)疑,同時,教師還要對不同基礎的學生分類指導,及時進行點撥,耐心細致引導,從而真正實現(xiàn)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和諧統(tǒng)一,形成學生自主探究的合力。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自主學習,由于受小學生知識基礎限制,所選課題與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探究課題有所不同。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的目的是形成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本著發(fā)展學生個性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的原則,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的教學觀念,真正形成有別于其他學科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陸杰.小學信息技術課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探索[J].才智,2007(07).
[2]王虹麗.淺議信息技術教學中的“自主探究”[J].科學大眾,2008(05).
[3]謝寒.如何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05).
[4]侯念才.也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理論),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