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偉
摘要:學校美術教育正式進入了“核心素養(yǎng)時期”,由對美術知識與技能的教學的關注,逐漸轉向對學生必備品格和價值觀念的培養(yǎng),開展國畫社團建設,是廣大中小學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客觀需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促進學生對國畫的愛好和發(fā)展,并且學有所長,為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增添色彩,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全面促進學生素質的發(fā)展。
關鍵詞:國畫社團 創(chuàng)作體驗 素養(yǎng) 傳承
中國畫是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是區(qū)別于西方繪畫方式而獨立存在的繪畫體系,雖然國畫博大精深,晦澀難懂,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對國粹的欣賞,對文化的傳承,如同歐洲孩子的美術課是在各大博物館里習得的一樣,即使博物館里的展品文字解說長篇累牘,但孩子們只需浸潤在厚重雋永的文化氛圍中感受歷史的古樸和藝術的璀璨。對于小學生而言,要理解并表達出深邃而精妙的中國畫絕非易事,故而在開展國畫社團教學活動時化繁為簡,由淺入深地帶領學生領略中國畫的獨特魅力尤為重要。
一、明確方向、有的放矢
大寫意筆法洗練、跡簡意深、解衣磅礴、一氣呵成,線條都在筆墨里,對筆墨、意境要求很高,筆力不到的人容易敗了神韻,故而小學生以學小寫意為佳,認識墨色的干濕濃淡、認識國畫顏色獨特的石青石綠、鼓勵學生大膽進行混色,如胭脂加酞青藍會變成迷人的紫色、藤黃加三青會變成蔥郁的綠色……很多色彩感較好的學生調和出許多微妙的顏色變化,這些顏色是平時的繪畫工具諸如蠟筆或彩筆所呈現不出來的,讓學生在試驗中發(fā)現意趣,培養(yǎng)學生對國畫學習的興趣,從而引導學生對國畫進行連續(xù)性、繼續(xù)性的學習。先從花卉及蔬果開始,例如梅花、杜鵑花、菊花等,接著學習柿子、白菜、西瓜等,然后學習小雞、螃蟹、麻雀等,掌握運筆和控筆,熟悉線條、筆墨的運用,再學習花卉動物組合,例如菊花螃蟹、芙蓉錦雞、絲瓜小雞等,最后學習山、石、樹、水的畫法,臨習小寫意山水,創(chuàng)作內容上突破創(chuàng)新,展覽形式采用鏡片、扇面和條屏,讓學生耳目一新。
二、別具一格、感受體驗
兒童學國畫主要是興趣使然,開課伊始我并沒有刻意地強調技法,而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讓學生重在體驗,感受彩墨游戲的偶然現象和出其不意的效果。以十二生肖為例,十二生肖是中國悠久的民俗文化符號,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也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創(chuàng)作題材,國畫大師齊白石、徐悲鴻筆下的十二生肖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誠然,看似寥寥數筆的形象需要畫家深厚的功力才能躍然紙上,怎樣才能讓剛剛提筆描畫的學生感受到十二生肖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悅呢?如果采用傳統(tǒng)表現方式,一是學生沒有提煉概括的能力,二是學生沒有頓挫老辣的勁道,于是我采用了一種新的彩墨游戲的表現形式,首先讓學生用點、線、面這三種最基本的繪畫語言在宣紙上盡情地涂抹,兼顧筆墨的干濕濃淡等表現意趣,然后在A3黑卡紙上畫出十二生肖的輪廓并鏤空剪裁得到動物的形象,最后把黑卡紙疊加到宣紙上面進行裝裱,四個動物一條屏,這樣一組活靈活現的十二生肖就呼之欲出了,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再比如葫蘆,諧音“福祿”,自古以來就是招財納福的吉祥之物,葫蘆也因此成了畫家所鐘愛的題材之一。課堂上,先講授傳統(tǒng)的葫蘆畫法,臨習齊白石的葫蘆,然后讓學生欣賞畫家張桂銘的彩色葫蘆,張桂銘的葫蘆不注重單體形象的完整,以及其簡練的數個單體構成一個嚴謹的畫面,整體造型十分美觀,小葉但不是葉子的形象,有時是皴擦的小墨點,葫蘆不是黃色的,大多用抖筆勾勒、分割,涂以藤黃、三綠、朱磦等,色彩鮮艷活潑、生動絢爛,審美意趣與現代抽象繪畫有異曲同工之妙,比較適合學生學習。學生在臨習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想法,時而色破墨、墨破色,時而借助牙刷、噴壺等工具噴灑點染,畫出的葫蘆造型靈活、五彩繽紛,遠看,置陳布勢,近看,色墨跳躍,最終學生合作創(chuàng)作了六條屏,在用墨線分割葫蘆的過程中產生自然的色墨互滲的效果,積色法讓色與色之間相互融合,有一種厚重響亮的感覺。
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學生既發(fā)現了墨色在宣紙上的獨特效果,又體驗了毛筆柔韌靈巧的塑形方法,更感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廣博高深,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繼續(xù)學習中國畫的熱情。
三、深層啟迪、提高素養(yǎng)
現階段學校美術教育已經進入“核心素養(yǎng)時期”,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的“創(chuàng)意實踐”指在美術活動中形成創(chuàng)新意識,運用創(chuàng)意思維和創(chuàng)造方法,完成創(chuàng)意行為。在國畫學習過程中,完成作品固然重要,但是形象思維更為重要,中國畫不重形似,而是注重神韻,鍛煉學生對看到的事物進行理解和歸納,從而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國畫社團活動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在學習中不斷地用自己的視角觀察世界,例如在畫蔬果時,用真實的水果模型代替臨摹,學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從動手到動腦,無一不是獨立地完成作品,從而訓練了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使學生在自我實踐中體會到中國畫的韻味。
國畫學習,相較于西畫對外在客觀事件的再現,更注重內心情感的表達,元末明初的畫家倪瓚自謂:“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爾。余之竹,聊以寫胸中意氣耳。”國畫講究意境和內涵,講究真、善、美的情操,許多山水畫都具有古詩的意境,學習中國畫,給學生帶來的不只是現實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心靈的滋養(yǎng),讓學生在藝術氛圍里得到熏陶,從小讀書作畫,自然多了幾分靈氣,少了幾分俗氣,能有不同于常人的氣度與格局,學生在國畫學習中不斷發(fā)散思維,陶冶情操,提高個人素養(yǎng)。
四、搭建平臺、傳承發(fā)展
校園活動,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和參與熱情,所以學校一直致力于搭建展示學生才能的平臺,舉辦了四屆體育藝術節(jié)活動,學生作品多次參加校園體育藝術節(jié)展覽,學生多次在展廳做現場展示,讓學生在校園里就感受到國畫藝術的博大精深,體驗藝術文化的獨特魅力,讓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在多彩的活動中不斷提升。在展覽過程中,嘉賓和學生家長無不駐足欣賞,尤其當家長看到自己孩子的作品時,由衷的產生欣慰感和自豪感。學校承接大型科研活動時,參會人員會參觀藝體樓的展廳,國畫社團的學生會做現場展示,專注認真的神態(tài)及生動的國畫作品得到與會人員的贊許和認可。在重大節(jié)日時,教師也組織學生開展有意義的特色活動,例如:在元旦聯歡之前,布置學生以“年年有余”為主題手繪年畫裝飾班級環(huán)境,不僅讓學生了解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及具體圖案的吉祥寓意,也讓學生體驗到國畫與傳統(tǒng)文化的密切聯系及“學有所用”的意義。
博大精深的中國畫猶如鏗鏘激越的彩墨交響,讓人心緒激蕩,精神振奮,我們在追求畫自己感受的同時,應在學識的修養(yǎng),生活的陶冶,技法的磨練,向更深、更廣、更精的方向努力,將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