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龍松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但是由閱讀向寫作的轉化是教學中的難點。閱讀與寫作一直都是教育創(chuàng)新方向的重點,在近幾年的教學改革中,由閱讀向寫作的轉化為提升效率的最佳方式。本文主要針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對由閱讀向寫作轉化的方式進行簡要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閱讀與寫作;轉化方式
目前,很多語文教師都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脫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分別掌握了閱讀知識和寫作知識,但是沒有將兩者的知識內容進行融合,導致學生們對閱讀和寫作學習的積極性都比較低。基于此,將高中語文閱讀與寫作進行融合,由閱讀向寫作轉化,在提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提升高中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下面主要探討高中語文教學中由閱讀向寫作轉化的方式實施策略。
一、以文言教學為契機,巧妙引用課內人物,作為寫作素材
筆者曾執(zhí)教《燭之武退秦師》一課,嘗試著對燭之武的人物形象進行解讀,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寫作運用。解讀燭之武人物形象時,設置這一問題進行探究:燭之武是一個怎樣的人?(待學生討論、思考后,教師說出自己的理解“他年過七旬,須發(fā)盡白;他不顧安危,奔赴敵營;他字字珠璣,智退秦師;他深明大義,勇救祖國”。)然后進行多位解讀,引導學生根據燭之武這個人物的特點,思考可以寫哪些話題的作文?學生分組討論,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愛國”“永不言棄”“口才與成功”“有志不在年高”“小我與大我”“機遇與準備”等話題。最后要求學生根據“愛國”話題,運用本人物素材,寫一段片段作文,以“當堂寫作一成果展示一當堂點評”的模式進行教學。
二、引入閱讀文本中的寫作技巧。促進高中生學習并運用作家的寫作手法
2016年4月14日下午,筆者在本校語文教研組內進行了一堂名為《我的心》的“從閱讀到寫作”的教學研討公開課。
我從學生們已有的知識導入新課,并向同學們介紹了他們所不知道的巴金。緊接著,引導學生聽名家泛讀,聽教師有感情誦讀、集體誦讀等不同的形式對《我的心》進行賞析和感悟,在聽朗讀和自我誦讀中感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強烈的悲天憫人的情懷,并且組織學生分組合作,探究文本所運用的“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然后,我播放了深受戰(zhàn)爭傷害的也門嬰兒的視頻短片,這部短片殘酷而震撼,使大家無比震驚。試著讓學生運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針對此寫一篇片段作文。最后,師生一起展示寫作成果。
閱讀寫作教學中所謂的“讀”,主要是指對教師所選文本材料的閱讀。這個閱讀材料相當關鍵,必須合乎本堂課的教學需要。我本堂課選擇了巴金的《我的心》作為教學閱讀材料,適合過渡到寫作手法“直抒胸臆”來進行寫作訓練。但也要告訴學生,寫作手法不止一種,還需綜合運用各種手法。本文的閱讀的確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也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
與閱讀相比,寫作則是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和升華。通過有目的地閱讀,學生可以加強自己的語文感悟,對語文寫作也起著潛移默化的提高作用。本堂課對寫的選材(也門嬰兒)也具有時效性和真實性,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學生寫作有話可說、有技巧可用,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三、加強隨筆練習,在寫作中將素材內化在心
強化學生片段式訓練是提升其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為有效提升高中生們的寫作能力,高中語文教師需要適當鼓勵學生們在閱讀中加強隨筆練習,同時還需要讓高中生們養(yǎng)成良好的記日記習慣,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加強高中生們的寫作能力,還能夠提升學生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片段式的寫作訓練雖然不像是命題作文一樣完整,但是這樣的訓練模式可以為命題寫作打下扎實的基礎,能夠讓高中生們平常積累的素材及時應用在語文寫作中,這樣長此以往,高中生們就可以將素材內化于心。如教師可以應用“杰克·倫敦實現作家夢”這篇文章為例子,將內容中的“家境貧寒”“孜孜不倦學習”“堅持不懈”等句子來作為啟發(fā)高中生們寫作的基本線索,讓學生們總結出這三個句子的核心思想,然后將其拓展成為一句完整的話,表述“磨煉是一筆財富”的核心思想。另外,語文教師還可以運用縮寫或是續(xù)寫的模式,來鍛煉高中生們的概述能力和掌握文章整體結構的能力,讓高中生們在加工文本的基礎上不斷加強教材素材的積累。
結語
結合全文,高中階段由閱讀向寫作的轉化非常重要。由閱讀轉向寫作,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操,同時能促進高中生思維發(fā)展。寫作和閱讀這樣的大板塊,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強的高中生會越學越輕松,也會越來越喜歡語文,相反,接受困難的高中生就會越來越反感。所以,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不同的閱讀、寫作教學轉化模式,結合實際情況,巧妙運用,促進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