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兵根 胡浩宇
摘 要:在現(xiàn)代教育體系中,學生自治是廣為采用的形式,而中國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學生自治又有較大不同。文章在厘清學生自治內涵的基礎上,回顧了民國“五四”前后的北京大學學生自治概況,并與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學生自治制度進行了簡單比較,以求得一些可供學習的經(jīng)驗。
關鍵詞:學生自治;北京大學;“五四”時期
教育是傳遞社會知識的途徑,是人類社會持續(xù)前進的動力。作為目前高等教育的主要場所與手段,高校教育至關重要。學生自治,作為治理學校的一種方式,不僅在管理上有利于整個學校節(jié)約資源以及提高校園治理的有效性,且對于整個學生群體的能力與道德的養(yǎng)成發(fā)揮著巨大作用。
歷史上,學生自治在不同的國家有著多種表現(xiàn)形態(tài)。時至今日,各國都將學生自治納入高校管理體系之中,但在學生自治的程度與效果上有著巨大的差異。高校學生自身學習能力的養(yǎng)成語道德自律不再主要依靠父母與學校的規(guī)范,如何在學生自治的范進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能力與道德素質是關鍵。
文章旨在厘清學生自治的定義與淵源,并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目前的學生自治情況進行分析如何進行高校學生自治以及高校學生自治的邊界。
一、學生自治的定義與源起
根據(jù)陶行知先生的說法,學生自治從內涵上講應包含三層意思:“學生”是指全體學生;“自治”是指自己管理自己;“學生自治”是一種學習自治的過程。因而學生自治從本質上講并不僅僅是學校內部管理改革的舉措,也不僅僅是提升學生地位之需,而是為民主共和社會培養(yǎng)具有自治能力的公民奠定基礎,是為未來社會自治作預備。
自治,是社群內成員依據(jù)一定的規(guī)章制度自我管理的方式。現(xiàn)代的學生自治制度更多地脫胎于西方學生自治制度。在傳入中國之后,加入了中國特點。
學生自治的傳統(tǒng)最早始于歐洲中世紀的大學,在歐洲中世紀誕生了諸多行會組織,其中就包括了學術行會、教師行會和學生行會。歐洲中世紀有兩種治校方式,一種是教師治校,另一種則是學生治校,而學生自治即源于學生治校。其中以11世紀的博洛尼亞模式為典型。博洛尼亞模式的特點即是學生全面治校,當時人將知識交易視為普通的商品交易,學生們即為買主,而教師們則為賣主。因此,從學生行會演化而成的學校則擁有治校的全部權利,包括推舉“學生校長”、聘請教師、校園內的獨立司法權和學校行政權等等。博洛尼亞模式盛行的時代是學生自治的高潮,16世紀之后,“學生自治”模式在歐洲式微。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工業(yè)革命之后,歐洲的學生自治傳統(tǒng)又開始復興。德國的“洪堡改革”將學術自由放到大學的最高位置,樹立了“為科學而生活”的理念。美國深受歐洲影響后,也在不斷探索學生自治的道路。20世紀以來,自由民主的氣氛彌漫于整個西方世界,學生通過反抗與爭權普遍擁有了參與學校事務管理的權利。并由此影響中國的學生自治。
中國歷史上也有學生自治的雛形,學生自治在中國的體現(xiàn)是私學和書院。
私學出現(xiàn)于春秋時期,經(jīng)由孔子等人的發(fā)展,成為當時中下層民眾接受知識的主要途徑。在隋唐時期,演變成為書院形式。書院的專職管理人員基本上只有一人(或者數(shù)人),即為書院的洞主或山長。剩余的管理基本上是由書院學生在洞主或者山長的指導下完成,參與管理書院所有事物,管理的人員為受書院學生推舉的老成持重的學生,也有高足弟子代管制一說。書院并不屬于政府所有,有極大的自主權。因此,書院在管理上很自由,學生自治主要體現(xiàn)在道德修養(yǎng)與書院學習之上,也包括書院管理。書院自主權大,學生自治權利也大。
在清末,變革教育體制的呼聲越來越大??涤袨榫驮ㄗh光緒皇帝廢黜書院體制,向西方學習。1901年,清政府將書院體制改為大、中、小學堂體制,在此潮流中,有1600余所書院改制。西方學生自治傳統(tǒng)開始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
二、民國學生自治運動圖景
(一)民國時期大學自治有其時代原因
首先,自晚清以來,戰(zhàn)場上的屢戰(zhàn)屢敗的清王朝開始逐漸吸收來自西方的制度文明。教育界則認為,學校是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場所,對民族未來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敖袢盏膶W生就是將來的公民”,陶行知認為“想有能夠共同自治的公民,必先有能共同自治的學生?!逼浯?,青年學生群體逐漸壯大成熟了,清末新式教育的發(fā)展對當時整個社會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上百萬的接受新式教育的國內學生加上群體數(shù)量不大的留學生們,整個青年學生群體開始運動起來。民國創(chuàng)建之后,西方思想加快引入中國。以關注當時國家救亡的《新青年》而論之,《新青年》發(fā)刊時的數(shù)量為一千冊,但很快便增加到一萬五千冊左右。五四之后,學生群體的自覺意識覺醒,而大教育家杜威的訪華給當時暗流涌動的學生自治思想添了最后一把火。五四運動爆發(fā)時,杜威當時正在旅華講學。由教育界與媒體大力倡導,美國“學生自治會”制度引入中國校園,套用于中國的學生自治。杜威認為:“民主主義的問題是個人尊嚴和價值的道德問題”。他的演講文章發(fā)表在當時國內眾多媒體上,如《晨報》《申報》《大公報》《新青年》《每周評論》等等。
在“五四”前后,學生自治開始在中國高校群體里流布開來。文章主要探討北京高校的學生自治行為,選定北京大學的自治組織與自治活動來探討。
當時,學生自治的組織主要分為三個類型,同鄉(xiāng)會、社團組織和學生自治會。學生自治會是學生自治運動的主要組織。當時的自治活動主要分為三塊,分別是生活食宿管理、校內課外活動和校外社會服務。
學生自治會是其中的關鍵。學生自治會當時叫法不一,有學生會、同學會、自治會等名稱。學生自治會是當時自治運動的主體。
1917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學校長以來,著手大學現(xiàn)代化改革,注入民主和自由觀念,建立與之相應的大學制度,改革教學、管理體制,組織各種學術團體。
1919年5月,北京大學學生成立“北大學生干事會”,這是北大學生自治會的前身。11月17日,北京大學學生會成立。12月11日,北大學生自治會編輯并發(fā)行《北京大學學生周刊》(以下稱《周刊》),這份周刊是當時北京大學學生探討學生自治的重要刊物。
“五四”后北京大學“學生自治”有極大的發(fā)展,影響和波及范圍相當廣泛,對內對外都有涉及,但以校內為主。當時北大學生的主要著眼點是廢舍和監(jiān)廢考試等事情。
(二)主張廢除舍監(jiān)制度
一個叫敬軒的學生在《周刊》上撰文《廢舍監(jiān)制》,陳述廢除舍監(jiān)制的理由?!袄碛捎卸阂皇乾F(xiàn)在的舍監(jiān),溺職的居多,北大三個宿舍里,沒有一個稍為管理得法的,沒有一個不污穢嘈雜,令人神昏氣怠。二是管理宿舍,本不是易事。 當舍監(jiān)的人,對于公眾衛(wèi)生學和學校管理法,至少要有些微的知識,但北京大學的舍監(jiān),對于新式學問,一無所知?!本窜幷J為由學生自己組織學生宿舍管理委員會替代舍監(jiān)更為合理,因此希望能在住宿的北大學生之中選出幾人來管理宿舍所有事務。他認為北大學生的辦事能力管理宿舍可以勝任。從其羅列出的內容看,都是“學生自治”精神影響下的啟發(fā)。 敬軒認為校內事務中學生自治的能力可由起居之間而培養(yǎng),宿舍管理自治有養(yǎng)成高尚的德行和公眾的責任心的益處。
(三)主張廢除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是當時北京大學學生最想要廢除的。一位叫傅聲的同學發(fā)表在《周刊》的《大學廢考問題》中說:“自去歲年假以后,學生界對于自身有了根本上的覺悟,知道器械作用的考試是無用的,是無益于學生之求學的,因而有廢考之運動。 ”當時北京大學的學生并不是一味的只要廢除,同時他們還提出了廢除考試制度后的替代方案。 遲明在《廢止學校的考試制度》中提出了替代方案:“成年的學生,一切可聽憑學生自由研究自由聽講,自由轉學,就是升級留級,升學留學,也都由學生自決,用不著去考查成績?!毙M饣顒觿t有北京大學學生會創(chuàng)辦的平民教育講演團、平民夜校、北京大學役夜班等校外活動組織。
校內和校外兩方面的學生自治活動,共同構成了民國時期“五四”前后學生自治活動的圖景。
三、西方學生自治概況(以美國為例)與中國目前情況
看完“五四”前后中國的學生自治運動概況,我們參考一下西方的學生自治。
美國一些大學選拔校長的遴選委員會里有學生代表。德國大學無論是校務委員會還是系務委員會,學生代表都有規(guī)定的比例。
以美國為例,美國高校的學生自治工作體系由三塊組成,即學生自治項目、學生權益維護、榮譽與懲罰制度。學生自治項目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自理、自立和自律能力為目標。申訴機構則使得學生利益訴求有表達,權益維護有保障。榮譽制度和獎罰制度使得美國高校學生自治有序規(guī)范的進行。美國教育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學生擁有較大的自主發(fā)展空間,織獨立性強,自治水平較高。
當前中國高校的學生自治面臨著很大問題。作為高校一般性的學生準自治組織的學生會令人失望一方面。首先,學生會的工作效能不高,很多實際問題不能得到解決。其次,學生會容易成為“爭權的器具,如2018年沸沸揚揚的中山大學學生會的“學生官”事件。
從西方國家的經(jīng)驗來看,完善的高校學生自治是社會成熟的表現(xiàn),是培養(yǎng)現(xiàn)代化社會所需要的公民最直接的途徑。與美國等國家相比,學生自治在中國還屬不夠成熟的事務,從理論到實踐都還有較大差距,我們必須借鑒西方經(jīng)驗,探索適合中國實際的學生自治體制。
參考文獻
[1] 胡金平.陶行知的學生自治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J].江西教育科研,2007(10):30-32.
[2] 向華.民國前期學生自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18.
[3] 單中惠.外國大學教育問題史[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248.
[4] 馬超.西方大學學生自治的嬗變及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6(08).
[5] 向華.民國前期學生自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20.
[6] 鄧洪波.晚清書院改制的新觀察[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5(06):5-11.
[7]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55.
[8] 桑兵.1905—1912年的國內學生群體與中國近代化[J].近代史研究,1989(05):55-76.
[9] 陳華.中國近現(xiàn)代學校中的學生自治[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30(10):11-14.
[10] 杜威.傅統(tǒng)先,邱椿,譯.人的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34,25.
[11] 唐娒嘉.“五四”后北京大學“學生自治”問題考察——以《北京大學學生周刊》為例[J].云夢學刊,2017,38(01):27-32.
[12] 敬軒.廢舍監(jiān)制[J].北京大學學生周刊,1920.
[13] 傅聲.大學廢考問題[J].北京大學學生周刊,1920(15).
[14] 遲明.廢止學校的考試制度[J].北京大學學生周刊,1920(04).
[15] 張健.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對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的啟示[J].江蘇高教,2012(06):116-118.
基金項目:文章為南昌航空大學第十三屆大學生“三小”重點項目的研究成果,該項目旨在研究討論大學生自治的起源與民國時期(五四時期)在中國的流變情況,以及探討當今中國大學生自治的現(xiàn)狀,項目編號:2018ZD68。
作者簡介:袁兵根(1996- ),男,江西宜春人,南昌航空大學新聞學本科;胡浩宇(1977- ),男,江西上饒人,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博士,南昌航空大學文法學院新聞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