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平 謝芳 邱慶歡
【摘要】新媒體時代下,教育信息化、信息多元化、資源共享化。具有強大傳播功能的新媒體日益深刻地影響著高校教育工作的發(fā)展。新媒體發(fā)展也給高校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新的情況、新的問題與新的思考。作為新時代輔導員要善于把握機會,順勢而為。本文從常用新媒體平臺:微信、QQ、抖音、直播間等實踐經(jīng)驗中總結了幾種有效的學生管理工作方法。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新媒體平臺;工作新思路
一、新媒體對高校教育的影響
在新媒體時代下,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智能終端設備、移動媒介等在生活中扮演著全新的角色。為高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帶來了積極的作用:首先,網(wǎng)絡教育新陣地為高校輔導員帶來新機會,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方式,同時提供了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其次,結合新時代大學生的個性特征與靈活的線上線下教學手段,實現(xiàn)線上線下聯(lián)動機制,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性,讓教育觀念從根本上得到轉變。最后,創(chuàng)新使用新媒體技術可以大大提高高校教育工作的效率。新媒體時代也為高校輔導員工作提供了新思路,為不同階段的大學生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發(fā)展平臺。
二、高校輔導員工作新思路的案例分析
學生在哪里,我們就要在哪里,學生跑到網(wǎng)絡上,那么我們也要走向網(wǎng)絡!要做好網(wǎng)絡教育工作,就必須研究新媒體。筆者從事高校教育工作三年來,對新媒體技術的探索也從未間斷,特別是在常用的新媒體,如:微博、微信公眾平臺、QQ群、抖音、直播等上,在學生工作的實踐過程總結出了幾個實用的基于新媒體的學生管理工作方法:
(一)案例一:微信、微博就是“一堂課”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高校輔導員使用微信、QQ和微博的覆蓋面為100%;全國有85%以上的輔導員,早在2015年就開通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以00后為主體的當代大學生不再輕易地接受單向的灌輸式教育,而更多的青睞于生動鮮活、喜聞樂見的多媒體形式等特征,越來越多的高校思政工作者對網(wǎng)絡思政教育的認可,對網(wǎng)文寫作能力的提升高度重視。處在“一機在手,天下我有”時代,全國人發(fā)都在用的微信、QQ其實也是“一堂課”。
筆者于2014年開通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攝影微課程,前期主要結合一門公開課《大學攝影基礎教程》來推送課外攝影技術的補充與碎片化學習:
從2016年擔任高校輔導員以來,筆者為所帶班級開通了微信公眾號,組建了學生管理運營團隊,由于技術的不斷更新,平臺的亮點設計也日趨增長。更加注重人性化的、有溫度的、可視化的、符合當代師生“口味”的形式,如:添加機器人、綁定小程序。一切實時技術與常時動動手指就能獲得(日常資訊、生活服務、旅游出行等方方面面),你只要與它聊天,不僅能給你講笑話逗你開心,你也能通過提問了解它。
(二)案例二:QQ、空間、朋友圈就是“傳播器”
面對細碎而繁瑣的學生工作,輔導員們也會“心有余而力足”的時候。特別是針對大二以上的“老生”積極性不高是常態(tài),當活動無人參加時,班長、團支書甚至哭著求“被彈劾”。每個學生多年后都能在其身上找到自己輔導員的影子,而影響他們的渠道通常是QQ空間、朋友圈等動態(tài)。一個能真正的激發(fā)老生的積極性的方法就在我們常用的空間、朋友圈里,甚至在我們用了十幾年的QQ群中——群接龍。
筆者利用QQ“群接龍”功能對大二大三兩個年級(共五個班186名學生)進行為時一學期的實驗研究。告知游戲規(guī)則——發(fā)起群接龍信息(如圖3)——公示考勤結果(如圖4)——總結評價。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與學生協(xié)商游戲規(guī)則,保證每位同學都愿意參與進來并獲得一定的獎勵,到期末對于完成任務的所有同學進行操行分滿分記錄,超額完成任務的同學額外每月加10分的獎勵,對于沒有完成任務的同學在考勤表上做登記,可在之后的活動中彌補。一學期下來,整個班級的操行分大大提升,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也加強了,對學校的一些活動從被動到現(xiàn)在的還有些期待。
三、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的思考
新媒體技術的使用為高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造了新的平臺,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信息是海量的,也是雜亂的,若能用好它,那垃圾也能變成寶。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應該結合“00后”學生的的多元化發(fā)展需求與時代的發(fā)展特色,有效融入新媒體時代下特有的信息技術教學優(yōu)勢。輔導員職業(yè)化、專業(yè)化和專家化發(fā)展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轉變觀念,有效利用新媒體傳播渠道;二是,結合實際,制定適用自身組織發(fā)展的新媒體利用模式;三是,有機結合,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相輔相成;四是,建設團隊,專人管理,保證內容的有效性和新穎性。
參考文獻:
[1]劉婷婷.新媒體時代下高職德育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方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04):30.
[2]鄭燕平. 基于TED學習模式的微課程應用探究[D].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2016.
[3]劉君紅,劉河軍.新媒體技術運用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1(18):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