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靜萍
中圖分類號:G633.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9)12-079-2
在二十幾年的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我時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學生面對作文題目,不知如何下手,只好拿來課外作文書"照貓畫虎"。其后果是,一旦離開作文書就寫不了作文,越借助作文書,越不會寫作。
如何走出作文教學的困境?我在學生中進行了調查,得到了一些數(shù)據,更深入的了解了學生對寫作不感興趣的原因。
總的來說,導致作文教學"高耗低效、少慢差費"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復雜的。除了學生讀寫分離,在平時不注重觀察生活,對生活中的材料不注意積累,對生活中發(fā)生的人事感悟不到細節(jié),還有就是平時閱讀少,閱讀面窄,加上學習時間緊張,訓練機會不多。吳金珠(2010)在其著作里有這樣一句話"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就要引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在長時間的教學摸索中我也深切地感受到要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關鍵是把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yǎng)起來。
一、利用教材,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興趣和積極性
按教材安排七年級學生一學期需要完成六篇大作文,再加上八次小練筆。但實際的教學中,一學期習作完成六篇大作文的任務基本能完成,但小練筆一般就不布置學生去寫,老師們認為這樣能減輕學生的作業(yè)量。語文課的大部分時間就花在閱讀教學上了,造成了語文教學重"讀"輕"寫"的局面。學生的作文興趣自然得不到激發(fā)和培養(yǎng),作文能力也自然得不到提高。
1.激發(fā)學生對寫作文產生興趣的方法
從對學生的調查中我了解到,大多寫作較好的學生,他們的寫作興趣大都是從閱讀文章開始萌發(fā)的。書中那些深刻的人生感悟,生動具體的描寫,具有文采的修辭語句,巧妙新穎的創(chuàng)作手法,都會吸引學生,使學生有著濃厚的興趣。
(1)充分利用課文作范例,激發(fā)興趣
語文課本所選的文章在思想教育、題材選取、體裁安排、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等方面,無不匠心獨運,是學生模仿習作的典范。教學中,把閱讀教學與學生的作文實際緊密聯(lián)系起來,根據教材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鑒的對象和創(chuàng)造的依據,及時有效地進行模仿和創(chuàng)造性練筆。這樣,對于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例如張中行的《葉圣陶先生二三事》,從樸實而又飽含真情的語言中,我們了解到一位具有優(yōu)秀品德的葉圣陶,了解到葉老先生以迷人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作者,了解到作者對葉老先生的感激和懷念……因此在教學中適時的引導學生觀察、了解自己的親人,引導學生抓住有關人物的瑣碎小事,寫寫"這個人"對自己的教育和影響的故事,把學生內心最深處的情感挖掘出來,實現(xiàn)課本與生活的聯(lián)系。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講讀課,選教材中的課文做例子,把作文教學貫穿于平日的課文學習中,通過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中積累、效法,來掌握寫作的方法和技巧。把解讀課文與作文教學緊密的結合起來,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這樣既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又很好的發(fā)揮課文典范的作用,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2)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課內閱讀,積累材料
楊興國(2006)指出有的同學寫作文感到無內容可寫,道理闡述不透徹,事情敘述不具體,就事論事,空洞干巴。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通過調查分析,與學生對人和事缺乏觀察有密切關系,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我把教材當作寫作的范本,引領學生在閱讀中學習作者觀察、感悟、表達生活的方法,引導學生變讀者為作者,以作者的身份思考:觀察事物的方法、觀察到什么以及當時的感受,讓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的全過程。用這樣的手段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又讓學生積累了一些寫作的材料。
在開學初我根據教學內容和進度,安排周記計劃。閱讀范圍是課本中的自讀課文,在積累材料方面提出具體要求,讓學生記錄:作者觀察了什么事物→怎樣觀察的→學以致用,寫自己觀察一樣事物的過程和結果。這樣就兼顧了閱讀和材料的積累了,既能完成相關課文的學習,又能引導學生仿效一些寫作的技巧,同時又為寫作累積了生活中的材料,可謂一舉三得。
例如,《回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我布置學生進行周記閱讀。讓學生記錄:文章寫了魯迅先生什么事,作者怎樣觀察的,然后寫自己觀察父母做一件事的過程。
(3)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命題貼近生活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們歡迎的是那些有話可說,有材可寫的作文題。國薇(2005)認為寫文章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的事,必須是有感而發(fā),由心而生。怎樣確定讓學生"有感而發(fā)"、"貼近生活"、"寫得輕松"的命題呢?我是這樣做的:在命題前我先在班上征集寫作的題目;然后整理、篩選出一部分覺得會讓他們受到觸動的題目;從小作入手,字數(shù)從200到300到400,慢慢增加。
我收集好題目,根據教學安排,每周寫一個或兩個題目。"抄人作業(yè)""等接放學""語文早讀""市場購物""家庭旅行"類似這樣的題目,學生們有話可說,都想一吐為快。這就變被動為主動,解決了學生不愿去寫的難題,于是就慢慢產生了寫作的興趣。
2.調動學生的作文積極性,讓學生樂于習作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使學生由"要我寫"變?yōu)?我要寫"是至關重要的。
要提高七年級學生作文寫作能力,就要做到立足于"讀",著眼于"寫"。為了將"寫"的訓練目標落實好,教師必須以獨特的視角挖掘課文中有利于"寫"的因素,并以學生易于接受和樂于接受的方式組織閱讀,在學生讀通、讀透,有所感悟和體會的基礎上,進行"寫"的訓練的遷移。
(1)從"讀"開始
每周同學選自己喜歡的自讀課文來讀,讀完后把最想說的話寫下來。只要是有獨特見解的,就通過小組分享、課堂朗讀、張貼展示等方式肯定表揚。這樣時間長了,大家就養(yǎng)成了愛寫的好習慣,并且把寫當成了一種成就和樂趣。
(2)給定命題,堅持小步訓練
作文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讓學生從寫一小段開始,學生就樂意寫了。但是一定要堅持,哪怕起初學生的進步并未達到教師的預期效果,也要堅持下去,這樣才能達到你的教學目標。
(3)抓住契機,及時引導學生體驗
2016年1月24日,廣州的天空居然飄下了雪花。我馬上通過QQ、微信、校訊通等,給學生布置寫作,讓學生置身雪花中,觀察雪花,觸摸雪花,感受雪花。一篇篇有獨特感受的習作讓我意想不到!其實,這樣的契機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關鍵是老師能否做個有心人,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次沒有預設的習作訓練。
(4)讓學生參與批改作文
我采取了集體互批互評作文的做法。第一步,老師初評;第二步,集體評改;第三步,小組互評互改;第四步,教師抽樣復查,我會抽出全班作文的四分之一檢查,看同學們評定的是否合乎實際。通過上述四步,一個作文集體互評的循環(huán)基本完成。這種做法既減輕教師的工作量,又大大縮短了作文評改的周期。與此同時,學生全員參加評改,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評改能力,激發(fā)了學生寫出好文章的熱情。
(5)創(chuàng)辦本班的作文報刊
把學生優(yōu)秀作品收集起來,每學期整理成一本作品集,期末作為成績報告發(fā)到每個學生手上。學生對期末的特殊"成績報告單"有了期待,就不愁寫不出好作文了。
(6)以身示范,潛移默化
作為語文教師,如果能在學生作文過程中,教師也親自動手寫作,并將作品拿到班內與學生分享,他們會自然而然的喜歡甚至是崇拜你。
例如:我布置了一篇周末作文,要求學生挑選自己的一張老照片,寫照片背后的故事。指導寫作《老照片的故事》,到作文評講時,我也把自己寫的同題作文展示出來,和學生一起共勉。
二、立足教材,確立作文教學及訓練的目標
葉圣陶明確指出:"語文教材只是一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教師務必啟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應利用好課本這個例子,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尤其是閱讀分析能力和寫作能力,使學生能從課內遷移到課外,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知識的遷移能力。
1.明確七年級的作文教學及訓練的目標
語文課文中的素材,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我借助七年級教材這些例子,制定分步訓練計劃,設置學生的作文訓練。我擬定七年級的作文主要訓練文體為記敘文;主要訓練形式為——小作文,結合課文進行寫作技巧訓練;大作文,圍繞"如何寫好記敘文"抓好寫作構思和表達訓練。
2.有序地進行分步訓練
王洪偉(2009)認為作文教學就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綜合性實踐活動。知識可以傳授,能力必須訓練。寫作能力從根本上講是一門技能,必須通過大量的訓練才能形成。我依據教材,制定好了寫作的整體計劃,七年級學生要系統(tǒng)地掌握基本的寫作方法與技巧,化解寫作的難度,就要有序地進行分步訓練。
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訓練要求是:寫人要抓住特點。我是這樣設計訓練的:
第一步,設計"人物介紹"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明確"寫人"的內容要求。①摘抄、積累。把課文中有關人物描寫的內容摘抄下來,如: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描寫;小組分享、討論;總結技巧。②人物介紹。內容要求:人物肖像圖、人物肖像描述,生活照或者圖片;人物生平、事跡概述;發(fā)生在人物身上的重大事件或是人物的一部代表作品的介紹;有關人物的趣聞軼事。
第二步,寫人專項訓練——寫你熟悉的一個人,請細致觀察,然后進行片段練習。
①外貌描寫訓練。訓練技巧:畫人點睛法。抓"眼睛"來訓練學生的外貌描寫。以課文《蘆花蕩》中的"老漁翁"的描寫為典范講解,訓練寫作"我熟悉的眼睛"。②動作、語言描寫訓練。動作描寫技巧:細化動作、延長過程。以《背影》為例,展示原稿"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艱難地穿過鐵道。"先讓學生評價,然后展示修改稿,鮮明比較后再結合小作訓練"操場訓練"強化技巧。語言描寫技巧:說話體現(xiàn)人物性格。明確語言描寫的要求:語言力求簡潔,能反映人物的特征。人物語言的描寫要符合人物的年齡、經歷、身份、文化教養(yǎng)等特點。③心理描寫訓練。我設計的訓練是先從修改作文入手——請同學們閱讀一段"試卷發(fā)下來"的心理描寫片段,然后進行修改,要突出人物"緊張"、"傷心"的心理特點;再用"競賽成功"對比寫出不同的心理感受;然后用"醫(yī)院看病"來加強訓練。雖然心理描寫是學生比較難寫精彩的,但經過訓練后,學生基本能在作文中用上這種描寫手段。
第三步,寫事專項訓練。①寫一件本周內發(fā)生的讓你感覺特別有趣或難過的事。要求記錄: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事情發(fā)展中讓你印象最深的一個鏡頭描寫。②記錄他(或她)幾件有趣或難忘的小事。先從寫好一件事開始,再寫幾件事,這樣循序漸進,學生就不會被"寫作文"嚇倒了。
第四步,單元大作文訓練。
經過了寫人、寫事的專項訓練,利用課堂反饋學習的心得,總結出寫作的方法和技巧,再布置大作文"我認識的"??梢哉f,這個大作文命題其實就是學生小作練筆成果的一個檢驗,也是老師教學效果的一個檢查,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在作文中的表現(xiàn)來確定下一個教學目標或者調整自己的教學安排。
學生的作文是衡量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標準,因此,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很重要。中學生語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又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改善的過程,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要合理地開發(fā)、利用教材,努力探索有效的教法和手段,讓教材成為學習與運用的例子,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運用各種訓練方式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還必須結合作文教學抓好作文的作前準備、作中指導、作后批改幾個環(huán)節(jié),這樣才能切實可行地提高七年級學生的作文能力。
[參考文獻]
[1]吳金珠.淺談作文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方面[J].成功(教育),2010,6:137.
[2]楊興國.淺談在作文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4:88-89.
[3]國薇.突破作文教學的瓶頸[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5:132-133.
[4]王洪偉.談作文教學中的訓練[N].新鄉(xiāng)日報,2009.1.6(006).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學會2018年度教育科研規(guī)劃立項小課題《利用讀書筆記提高七年級學生寫作能力的實驗研究》(課題編號:GDXKT1536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