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作為科研工作者,應努力提升業(yè)務素質,增強自己的研究力。要提升研究力,首先是要讀書學習,學會圍繞本職工作、興趣愛好等進行重點閱讀,科學掌握讀書的重點方法。其次是要勤于思考,思考要圍繞本職工作和潛在工作進行,以問題為中心,學會排除干擾、堅持自我,在尋找論據、科學判斷的基礎上形成完整的研究體系。最后要善于寫作,寫作要樹立中心意識,既要展現歷史縱深,也要富有國際視野,以嚴密的邏輯和鮮活的文字感染讀者、傳播思想。同時,研究力的形成還有賴于學者的進取精神和虛心態(tài)度,真正將科研作為一種必要的生活方式。
[關鍵詞] 科研;研究力;學習;思考;寫作;生活方式
[中圖分類號] C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9)08-0066-07
近年來,我國教育智庫發(fā)展很快,在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取得很大成績,為推動教育改革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作為一名教育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應努力提升業(yè)務素質,增強自己的研究力。關于研究力,筆者曾從靜態(tài)角度提出衡量的標準:科學的知識、嫻熟的技能、高超的能力和不竭的動力[1]。要達到這一標準,就要開展科研活動實踐。本文從動態(tài)和專業(yè)的角度,談談如何形成研究力問題,這就是要多讀書,勤思考,善寫作。
搞科學研究必須讀書學習,不讀書學習就沒有研究可言。因為凡是困擾人類的問題,都是前人思考過的。讀書的價值就在于“借腦”,通過讀書可以汲取知識營養(yǎng),尋求成長的捷徑,避免走彎路,盡快地讓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專業(yè)人,使之更好地服務于社會,造福于人類。讀書還可以積累素材,增加思想的厚度。有道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把讀的書比作是腳下的磚塊,那么隨著閱讀數量的增加,我們會站得越來越高。腳下的高度越高,寬度越寬,我們所擁有的自由度自然也就越大。
讀書要有個范圍、有個中心、有個線索,泛泛讀書沒有價值。只有圍繞著中心和線索來讀書,這樣讀起來才能做到條分縷析、收放有度,不加組織的讀書很難體現出讀書的價值。
首先,要圍繞本職工作讀書。作為一名研究人員,首先要把自己的崗位工作做好,做出質量、做出水平、做出“專業(yè)性”,崗位就是中心,讀書必須圍繞崗位工作來進行。如筆者所從事的財政項目績效評價工作,就要讀《預算法》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guī),上級績效評價的通知文件,績效評價的政策解讀,績效評價的操作實務,績效評價的理論著作和文章,包括績效指標的篩選、績效權重的分配、績效標準的制定、績效目標的解釋、績效評價的程序等。此外,還要讀相關專業(yè)的評估評價書籍,如高校教學審核評估、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督導評價和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等,這些知識對做好績效評價工作有正遷移作用。反復讀這些書,就會對績效評價問題有整體的把握。
其次,要圍繞潛在工作讀書。有些知識雖然目前不屬于職責范圍,但屬于教育科學領域。筆者所從事的是教育科學研究,廣而言之,所有的教育教學工作都是潛在工作。作為一名教育科研人員,應該對教育教學領域的所有問題都有所研究,目的在于引導輿論、指導實踐、提升自我。
筆者為自己確定的研究領域是基礎教育,具體方向為“教學認識論”。由此確定的讀書范圍包括:哲學方面的知識論、認識論;邏輯學方面的概念的界定,內涵的把握和外延的劃分;心理學方面的學習的心理機制、學習動力問題、發(fā)生認識論;教育學方面的課程、教材、教法;以及語言學方面的知識等。
由于時間、精力有限,我們往往不能系統(tǒng)地讀書,這就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所側重,有所取舍,從而確定自己的讀書趣向。讀書就是交流與溝通,要想有成效,就得找與自己趣向相同的書來讀。就個人而言,筆者喜歡讀哲學、心理學等人文社科著作,而不喜歡讀空泛地談論教育的文章;喜歡讀概念清晰、邏輯嚴謹的文章,而不愿讀那些牽強附會、孤傲生僻的文章;喜歡讀名人傳記著作,而不愿意讀專門的論著;喜歡讀現當代作家的作品,而不愿意讀遠古作家的作品。
最后,讀書還得講究一定的方法,不講究方法的讀書會事倍功半。作為特定崗位的研究人員,泛泛讀書沒有針對性,而且效率低下,難有收獲。讀書是為了解決問題,因此應帶著問題讀。所謂帶著問題讀,就是內心有一種急欲解決問題的愿望,更能與作者建立一種共情關系,從而能加深對作者的理解。好記憶不如爛筆頭,讀書過程中要做好讀書筆記,隨時把精彩的內容記錄下來,并分門別類建立檔案,不要怕把書弄臟,有時可在書上作批注。讀的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讀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從中受到啟發(fā),產生閃光思想,但這些閃光思想稍縱即逝,因此要隨時記錄以豐富自己。讀書要無我,不能有先入之見。因為讀書重在理解作者的思想,要理解作者就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設身處地思考問題。這既是對作者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讀書與思考緊密相關,如果把讀書看作是知識的累積,那么思考便是對知識的加工??鬃釉唬骸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鄙羁痰仃U明了學與思的關系。什么是科學研究?筆者認為,科學研究就好比夜深人靜時無法入睡,輾轉反側起床讀書并思考問題,思考清楚了再把思考的結果記錄下來,并不停地思考下去、寫下去,這就是科學研究。
(一)思考的意義
一是形成判斷。研究者要有自己的主見,做到學有所獲,不能人云亦云。王陽明說:“夫學貴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王陽明:《傳習錄》)其中“得之心”就是主見,有了主見就有了自己的一家之言。
二是尋找證據。沒有證據的判斷是空洞的口號。大家知道,司法最講究證據,還要有證據鏈,缺少證據鏈判斷便站不住腳,是不能給人定罪的;同樣,搞研究也得講究證據,沒有證據,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三是形成體系。要保持思想的連續(xù)性與一致性,相對穩(wěn)定的看法是一個人思想成熟的表現?!八槠彼枷氩荒軓母旧辖鉀Q問題,見什么人說什么話不行,在不同場合說不同話也不行。保持思想的一致性,才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二)思考的范圍
思考問題應該有一定的范圍,不能漫無目的,胡思亂想。那么在實踐中我們應該如何劃定自己的思考范圍呢?筆者認為以下幾點是很重要的。
一是圍繞現實工作思考?,F實工作是基本工作,是我們的“飯碗”,是思考的主旋律。比如對于績效評價工作,就要思考:績效評價的目的是什么?績效評價的依據是什么?績效評價的主體是誰?績效評價的對象是誰?如何選擇績效評價的指標?如何分配績效評價的權重?如何制定績效評價的標準?績效報告與績效評價報告的區(qū)別和聯系是什么?如何運用績效評價的結果?等等。把這些問題想清楚、想明白了,就意味著在這一領域有了一定的研究,有了研究才有發(fā)言權,工作起來也就更順暢。
二是圍繞潛在工作思考。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潛在工作還在于教育教學領域。如什么是知識?什么是技能?什么是能力?什么是動力?如何獲取知識?如何培訓技能?如何發(fā)展能力?如何激發(fā)動力?人類認識的特點是什么?成人的認識與孩子的認識有何不同?如何把孩子的認識引導向成人的認識?檢驗認識成果的標準是什么?如何組織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如何回答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其中包括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問題、學生厭學情緒問題、教師過度教學問題等等,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解答,體現的是教育科研人員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三)思考的方法
思考問題也得講究一定的方法,方法正確,思考便有所得,思考的效率就會高。否則很難達到思考的目的。
一是以問題為中心。搞研究是為了解決問題,搞科學研究的人,首先得有問題,沒有問題思考便無從談起。對于研究者而言,沒有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
二是靜思不浮躁。思考最忌外部干擾,要保持“思緒”的連續(xù)性,不為外在環(huán)境所干擾,“一曝十寒”是做不好學問的。有道是“十年磨一劍”,要坐得住冷板凳,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蘇格拉底之所以成為大智者就因為他善于深思,常常為弄清一個問題思考幾個小時,他在月夜深思的故事也被后人傳為美談。維特根斯坦說:“我之所以比別人深刻,都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凡別人思考過的哲學問題,我無不思考十幾遍?!盵2],因此他比別人看得深、看得遠。還有大哲學家康德于1770年8月向哥尼斯堡大學提交的入職論文《論感性世界與理智世界的形式與原則》,首次展現了批判哲學的重要面向,這意味著批判哲學的真正開端。這篇論文旨在概述方法的雛形:清楚劃分感性認知和知性認知的界限,卻遠遠沒有把兩種認識的所有問題都想清楚、想明白,在論文的結論里,康德承諾他會延伸研究這一問題。11年后問世的《純粹理性批判》兌現了這個承諾。這一巨著的問世轟動了學術界[3]。
三是思考要有自我。作為學者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沒有自己看法的學者頂多是個平庸的學者。所謂獨立思考,就是以自我為中心構建知識大廈。要深思熟慮,不要動輒稱某某名人、某某權威所說。既然別人都說了,復述何益?
假若選擇了以腦力勞動為主的工作崗位,那么就必須花力氣多充實、使用自己的大腦,把大腦中的知識變成文字材料——文章。文章是思想家的身份證,沒有文章,哪怕用語言描繪得天花亂墜,別人也不會相信。當年,維特根斯坦征求羅素意見,問自己是否適合從事哲學研究,羅素就說得很直白:你是否適合哲學研究我不知道,你得給我一點成文的東西來幫助我判斷哪![2]這成文的東西不就是文章嗎?可見,文章對于腦力勞動者是何等重要!
要搞好寫作,一是圍繞現實崗位職責寫,要把崗位工作做好,就必須保持清晰的思路和明確的程序,并見諸文字——文字是思想的固化。如績效評價工作,就要理清財政項目績效評價的本質、評價主體與評價對象的關系、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關系、績效報告與績效評價報告的關系、績效評價中的匯總問題、績效評價中的指標篩選與權重分配問題、績效評價中的時間節(jié)點問題、績效評價中的職責范圍問題、績效評價中的操作程序問題、績效評價結果的運用問題等,不一而足。把這些問題都寫出來,操作起來便會更加簡明高效。二是圍繞潛在崗位職責寫,如教學認識論方面:科學知識的本質;技能的本質與培養(yǎng);能力的本質與能力的形成;學習的本質及學習動力的激發(fā)與維持;課堂教學的本質;教學形式和教學模式;教學中的各種關系等。把這些問題都弄清楚了,在教學領域自然就有了發(fā)言權。
然而,現在人們對于寫作有一種懼怕心理,這其中既有教師、學生,甚至還有研究人員。為什么怕?不外乎是對自己的文字功夫沒信心,怕邏輯思維不嚴謹,對寫作的結果不確定,怕寫不好。所以要寫作首先當去除恐懼心理,堅持練習。在寫作中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以問題為中心??茖W研究的落腳點在于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要體現科學性,主要表現為:準確、全面、深刻、系統(tǒng);操作起來清晰、專業(yè)、規(guī)范、簡潔;研究成果要令人信服,心領神會,拍案叫絕,滿意度高。
二是要有歷史縱深。問題是如何提出,如何發(fā)展,過去怎么樣?現在怎么樣?將來怎么樣?要進行一定的梳理,要有深厚的學術根基,以免流于浮躁淺薄。
三是要有國際視野。一個問題,看國內外、省內外是怎么解決的?有什么成功的經驗,有什么值得汲取的教訓。要進行比較分析,這樣才能形成自己的看法,以免陷入片面狹隘的泥潭。
四是要有嚴密的邏輯??茖W研究講究定義清晰,論證嚴謹,層次分明。既要開“中藥鋪”,又不唯“中藥鋪”。寫出來的文章清楚明白,自然天成;科研文章不能隨意浪漫,太過浪漫的文章是文學,是散文,而不是科學。
五是要有鮮活的文字。語言是一門藝術,寫文章要有可讀性,四言八句,工整對仗,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感染力。同時也要誠實、樸實,甚至要老實,不可故弄玄虛、裝腔作勢、華而不實。在佛教勝地九華山一座廟宇門前有一副楹聯:“非名山不留僧住,是真佛只說家常?!笔钦f天下名山多為僧占,得道高僧往往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說佛理。
筆者認為,這副楹聯用在學術研究中再恰當不過,我們講話或寫文章,無外乎三種情況:一是用專業(yè)話講專業(yè)事,這種情況以理論系統(tǒng)、功底深厚見長,普通聽者雖高山仰止,卻往往不明就里,難以消化;二是用家常話講尋常事,這種情況以鮮活有趣、氛圍熱鬧為高,但學術價值不高,值得品味的東西不多;最后一種是用家常話講專業(yè)事,這就要求理論聯系實際,化高深為通俗,化復雜為簡約,讓聽眾“初聽呆臉、繼而睜眼、最終微笑”,融入其中而又深受教益,這才是做學術的最高境界。
能否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學術思考,是檢驗學者真假的標準。曾幾何時,學術話語的晦澀成為一種時尚。在一些人看來,晦澀的表達才叫有學問、有思想、有理論,才配稱之為學術。在有些“專家教授”的論著中,滿是晦澀生僻的術語,成心與人過不去,讓人望而生畏;明明一個淺顯的道理,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卻偏要繞來繞去,將簡單問題復雜化,使人如墜云里霧中。這種人看似高深莫測,其實不過是學術界的“假佛”。
作為一名教育科研人員,既然選擇了科研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yè),就要讀書、思考和寫作,活到老,學到老,無怨無悔,堅持不懈,不斷地實現自我和超越自我。如果停止了進取,我們的生命價值就會大打折扣。作為一名學者,在自己的研究領域要有自己的看法,在與人交流時,既要堅持自己的觀點,也能容納別人的觀點;既要相信自己,也要尊重別人。要文人相親,避免“文人相輕”,切記“驕傲使人落后,謙虛使人進步”的訓條,這樣才能夠相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特別是當自己的觀點被證明不正確時,要有放棄自己觀點的勇氣。
總之,無論是讀書、思考,還是寫作,都要營造一個“自己的園地”,養(yǎng)成讀書、思考和寫作的習慣,把它當作一種必要的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李文鵬.我的研究力標準觀[J].決策與信息,2017,(11).
[2]瑞·蒙克.維特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M].王宇光,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3]曼弗雷德·庫恩.康德傳[M].黃添盛,譯.上海: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胡 ?梁]
Abstract: As a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er, we need to make effor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usiness and enhance the research capabilities. To improve research capability, the first is to study to achieve reading of key contents relating to work and interest, and master scientific reading method. The second is to think more about the work and potential work, learn to ignore interference and form complete research system based on evidence finding and scientific judgment; and the last one is to be good at writing: find out the key purpose and write with both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but also international view, thus to communicate ideas with readers by rigorous logic and attractive characters. At the same time, the formation of research capacity also depends on the spirit of making progress and open-minded attitude of scholars, thus to truly regard scientific research as a necessary way of life.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Research Capacity; Learning; Thinking; Writing; Way of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