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琳
在傳統(tǒng)的視唱練耳教學中,教師很容易忽略音色教學。大多數(shù)教師習慣從節(jié)奏、音準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理解音樂知識。但自從新課改后,從音樂美學角度出發(fā)創(chuàng)新音樂教學方法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關注。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音色教學的應用也逐漸走入教師的視野。
音色是一種聽覺屬性。學生可以通過音色辨認不同的樂器、不同的人。但本質(zhì)上音色的不同是由泛音的不同決定的。也可以說音色具有物理、心理兩種屬性。《格羅夫詞典》中,曾解釋過音色是一種可將音高、音強、音長都相同的聲音區(qū)別開來的屬性。同時,音色也被認為是主觀屬性。
開展視唱練耳教學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音樂能力、審美能力。當學生的音樂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學生的聽覺審美也會越來越高。當學生的聽覺審美大幅度提高后,學生會更加了解樂理知識,也能更加全面地掌握音樂技巧。
牛頓曾從波長、振動頻率方面入手,對樂音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音高如同七色一樣,存在色彩感覺。也就是說這七個音級也有明亮暗淡之分,尤其是在音樂調(diào)試中,音級的色彩區(qū)別會更加明顯。同時,音級之間的穩(wěn)定性問題也會凸顯出來。比如C、D、E、F、G、A、B與赤橙黃綠青藍紫相對應時,如若進行音樂調(diào)試,橙、綠、藍、紫的色彩更為明朗,相對應的D、F、A、B音級也更為穩(wěn)定。那么,“在視唱練耳的音級教學中, 教師可以用形象思維描述音級的聲音特點, 引導學生發(fā)揮自身想象力, 用形象思維把握調(diào)式音級的音準和音高及其傾向和解決, 最終達到通過音樂審美來學習調(diào)式音級的目的。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色彩進行音級聲音的形象描述”[1],從而降低音級的理解難度,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音程可衡量音高之間的距離。阿薩菲耶夫曾經(jīng)說過音程是最小的音調(diào)綜合。音樂的內(nèi)涵、表現(xiàn)力是由多個音程表現(xiàn)出來,并不是由某一個音節(jié)表現(xiàn)出來的。但音程是聽覺距離,并非是日常生活中的距離。所以,在音程計算時不能按照常規(guī)計算方法。如Ι到Ι是一度,Ι到Ⅲ則是三度,Ι到Ⅴ是五度。一般認為,一、四、五、八度被認為是最和諧的音程,二、三、四、六是大小音程。在感情色彩方面:和諧的音程,即純音程比較純粹、明朗,而大音程力度較強,小音程更為壓抑。增音程比較緊張,減音程則比較陰郁。如純一度、純八度常被用來表達單純、空靈的音樂美;三度常用來表達諧和的音樂美;而大小音程中的二度、七度較為刺耳。如《天鵝之歌》片段(圖1),經(jīng)常運用小二度,其小二度音程能增加旋律的柔和性;而在《義勇軍進行曲》中(圖2)起唱運用的是向上跳的純四度,這樣在一開始就能讓人為之一振,與歌曲內(nèi)涵非常契合。言而總之,考慮到音程的音色特點,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結合音程特點,感受音樂色彩,從而更好地去聽、去唱、去學。
圖1 天鵝湖示例
圖2 義勇軍進行曲示示例
相對于音程來說,和弦的色彩更加飽滿、表現(xiàn)力更強。如果一定要對不同的和弦定義色彩,那么,通常認為大三和弦的色彩比較豐滿、明亮,小三和弦的色彩則比較黯淡、輕柔,減三和弦、增三和弦的色彩都比較堅實、緊繃,大小七和弦的色彩則非常有張力、堅實、明亮。減小和弦的色彩比較緊張、靈活,減減七和弦的色彩則比較刺耳。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雖然可以對三和弦、七和弦的色彩進行準確的描述。但是這些和弦的音色是相對的。只有在實際調(diào)試時,才能真正感覺到不同和弦之間的區(qū)別。
教師若要培養(yǎng)學生調(diào)節(jié)和感知和弦音色能力,就應結合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到不同的和弦色彩訓練活動中。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逐步提升學生的和弦音色辨別能力??傊?,只有在強化學生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實訓活動,才能強化學生對和弦音色的感知能力。
音區(qū)是音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高中低三個區(qū)域。不同的樂器在不同的音區(qū)會產(chǎn)生不同的音色。高音區(qū)比較透徹、清亮、寬廣;而中音區(qū)比較穩(wěn)定、平緩、柔和;低音區(qū)則比較沉穩(wěn)、厚重。以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響曲》(圖3)開頭為例,應用了緩慢、沉郁的和弦,并且借助單簧管表現(xiàn)出了非常悲傷、低沉的音色。另外,雖然人聲難以達到準確的音高,但是在實際訓練中,學生應將音區(qū)音色牢牢記在腦海中。為此,在練習時教師可以緩慢的增加音區(qū)寬度,使學生更加細致地了解音區(qū)劃分。
圖3 第五交響曲示例
旋律是音樂的主題內(nèi)容。音樂的情感、色彩都可以通過旋律的跌宕起伏、抑揚頓挫表達出來。而且大部分人都是通過旋律欣賞音樂,感受音樂色彩?!按蟛糠忠暢髌吠ǔS梢舫?、和弦及音階等形式相結合, 形成旋律的進行。因此,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是至關重要的。”[2]引導學生通過辨別旋律色彩,可以迅速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從形態(tài)來說,旋律可以分為上升型旋律、水平型旋律、下降型旋律、混合型旋律。從表現(xiàn)形式來說,旋律分為主題旋律、性格音調(diào)。需要注意的是若要使學生完全理解樂曲旋律,就要先深入了解作品的內(nèi)涵??紤]到學生的閱歷有限,教師可以多推薦一些經(jīng)典作品,增加學生的見識面。
不同的樂器形狀、大小、構成材料都有所不同。其產(chǎn)生的聲音色彩也不相同。首先,就我國傳統(tǒng)樂器來說,大部分樂器都是采用的木質(zhì)材料,其樂器音色有相似的,也有差別較大的。比如琵琶音色比較清澈、明亮;古箏的高低音音色并不相同,高音較為清亮,低音比較渾厚;古琴的音色比較空靈、縹緲、厚實;二胡音色比較平和、低沉;笛子音色比較清脆、高亮;嗩吶音色比較洪亮、高亢。其次,就國外樂器來說,小提琴比較明朗、清脆;大提琴的音色比較豐滿、堅實;雙簧管音色比較尖銳。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引導學生多聆聽不同樂器的音色,從而使其真正感受到音色在音樂表達中的作用。
培養(yǎng)學生音色感知能力的第一步是提升學生的音色辨別能力。當學生在不斷接受音色知識、辨別音色時,會形成一種固定的音色意識形態(tài),并將外在音色感知能力轉化為內(nèi)在音色感知能力。而人獲得知識的關鍵途徑就是聆聽。為此,在視唱練耳教學初期,教師就應當重視建立的培養(yǎng)計劃,有計劃、有步驟地應用聆聽方式,提升學生的音色辨別能力。
首先,加強學生對音高的辨別能力。就音高特點來說,高音、中音、低音的差別還是比較大。單獨的音高辨別還是比較容易的。但培養(yǎng)學生的絕對音高辨別能力還是具有一定難度的。為此,教師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第一,可先進行三度、二度的練習,邊練習邊唱,并仔細聽、慢慢聽。第二,在完成基本的練習之后,可以拓展音域進行八度的練習。如若不能唱,則要仔細聽,確保了然于胸。第三,在了解音級之后,再反向練習。進行單個音級的唱、聽,反復練習,直至完全了解。
其次,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分析。在和弦音色辨別能力的培養(yǎng)中,教師應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分析。另外,在和弦的聽辨中,教師需引導學生對和弦所產(chǎn)生的音色進行感受,確認其是否協(xié)和、穩(wěn)定、明暗。考慮到諸多作曲家還會應用不同和弦、同一和弦的不同形態(tài),進行作品內(nèi)容的豐富。教師除卻要學生多感受、多體驗外,還可以采用對比方法,引導學生進行仔細聽辨。
最后,加強學生調(diào)式調(diào)性感的判斷能力培養(yǎng)。所謂調(diào)式調(diào)性是指以某個音為中心,由下屬音、屬音等支撐形成的音體系。比如《卡門》序曲(圖4),初始是由弦樂組、鋼管組、打擊樂組演奏出一個氣勢磅礴、堅定高亢的強音體系。隨后用小調(diào)式重復一遍,改變了節(jié)奏。對此,教師可多分析、多講解,加強學生對調(diào)式調(diào)性的理解。
另外,為了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訓練積極性,教師應借助多媒體,將案例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或者將重難點知識的講解錄制下來,制作成微視頻,共享給學生,方便學生反復學習、揣摩。亦或者是給學生推薦一些經(jīng)典作品,使學生在課下也能多感受、多體驗,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音色辨別能力。
圖4 卡門序曲示例
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音色記憶能力是為了使學生能夠?qū)σ羯牧?、音響組織之間的關系進行音色方面的感覺、體驗。同時,教師還可嘗試不斷喚醒學生的記憶形態(tài),來提升學生的音色感知能力。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實踐幫助學生記憶音色。因為實踐可以實現(xiàn)理解記憶,效果遠好于死記硬背。比如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聽辨大自然的聲音。如下雨時的滴答聲、人的說話聲、走路聲等等。同時,還可大膽鼓勵學生自主尋找聲樂材料,并自制樂器。這樣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音色辨別能力。
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邊實踐邊記憶。這更能保證學生的記憶質(zhì)量。另外,學生還可結合自身記憶狀況,開展針對性的實踐記憶訓練。但也有專家學者指出:學生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比有意識狀態(tài)下記憶更加牢靠。對此,教師可結合實際情況,分別進行無意識地記憶訓練、有意識地記憶訓練,最后依據(jù)學生的記憶效果確定記憶訓練方法。但是無論采用哪種方法,教師一定要從學生學情出發(fā),并加強對學生的指導。
最后,教師還可以嘗試讓學生進行默記。默記也可稱之為聯(lián)想記憶。學生在心中記憶音樂知識時,可在腦海中形成一連串的場景。這樣通過聯(lián)想學生會更加理解音樂知識。比如,上文中提到過音級與色彩對應。那么在和弦音色的記憶中,教師可以嘗試將色彩與和弦音色聯(lián)系在一起,降低和弦的理解難度,并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
就目前來說,大多數(shù)院校習慣以鋼琴音色為主進行視唱練耳教學。長此以往,學生很容易形成單一的聽覺模式,在聽辨其它樂器的音色時出現(xiàn)問題。這也是學生在課下實踐中并不能提高自身音色聽辨能力的主要原因。為此,教師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多音色認知能力。
提高學生多音色認知能力的重要途徑就是多聽。但課堂聽辨練習與實踐聽辨還是存在一定區(qū)別的。為此教師在運用課堂聽辨練習時,還可以采用其它訓練方法。比如在各專業(yè)教學中,將樂器引入課堂。若是民族樂器班級,可嘗試引進西洋樂器;若是聲樂表演班級,可讓不同音部的學生進行演唱;若是理論知識課堂,則可進行課堂樂器伴奏。在學生了解各種音色之后,教師還可布置各種音色練習題,拓寬視唱練耳教學范圍。但教師還需結合實際教學內(nèi)容,合理選擇訓練方法。若是在單一音程、和弦的音色教學中,學生可先感知單個音程、和弦聽覺色彩,而后聆聽不同樂器的演奏,進行聽辨練習。若是在連續(xù)的音程、和弦音色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單獨進行演繹,而后再進行連續(xù)演繹,從而促使學生聽辨能力的逐步提升。若是在多聲部旋律聽辨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先進行基本音色的訓練,而后再過渡為旋律的聽辨。多樣的課堂教學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們更快地融入到課堂之中,拓寬了聽覺廣度?!皩τ跇菲鞅硌輰I(yè)的學生來說,通過聽辨實際樂器,學生在參與樂隊排練時識譜速度更快,聲部合作更默契。 對于音樂理論與作曲專業(yè)的學生來說,通過實際樂器的聽辨練習,在音樂鑒賞實踐以及音樂創(chuàng)作實踐中,內(nèi)心聽覺的感知會更加豐富,也為之后的配器記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于指揮專業(yè)的學生來說,通過這種形式的練習,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讀譜速度及個人的音樂素養(yǎng)?!盵3]
在新課改背景下,多媒體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深入。在音色聽辨、記憶、多音色認知等學生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設計生動、有趣地訓練活動,并借助圖片、視頻、音像等方式改變樂理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音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模唱、構唱方法,開展音程聽辨。此時,教師若要利用多媒體,可在課前先搜集大量的教學案例,而后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針對性地聽辨訓練。同時,在課堂上教師可利用視頻、多媒體課件的優(yōu)勢,生動地展示出樂譜,并做到隨播隨點。同樣,在和弦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將和弦聽辨練習所需的樂譜納入到其中。在課堂上再根據(jù)實際教學情況進行播放、彈奏。此時,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去除聲部,改變訓練題目類型。相比于傳統(tǒng)的板書教學,多媒體教學更加方便、快捷?!盎跀?shù)字化多媒體技術下的視唱練耳教學為師生雙方搭建了全新的教學平臺,進一步完善與優(yōu)化了視唱練耳的教學模式,為教學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考?!盵4]因而,教師可嘗試積極利用多媒體,優(yōu)化音色角度下的視唱練耳教學,從而達到提升學生音色聽辨能力的目標。
綜上所述,在視唱練耳教學中,若要從音色角度出發(fā),教師就應從音色基本理論入手,而后結合視唱練耳教學實際,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霸谛碌慕虒W思維中, 課程教學內(nèi)容的變化調(diào)整使得學生在參與訓練的過程中, 獲得了更多的音程感練習和整體的和聲感體驗, 這樣的學習體驗不僅對傳統(tǒng)的單一訓練模式是一種顛覆, 更能夠結合音樂基本理論的指導, 強化學生對音程與和弦性質(zhì)的聽辨效果?!盵5]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學生音色聽辨能力、記憶能力、多音色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