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銳
(吉林省蛟河市人民醫(yī)院電診科 吉林 吉林 132500)
肝癌的臨床發(fā)病率與死亡率相對較高。近年來肝細胞癌的發(fā)生率以呈現(xiàn)出上升趨勢[1]。膽管細胞癌是以腫塊型膽管細胞癌為代表的結節(jié)狀腫瘤,它與肝細胞癌在生物學行為領域具有相似性。一些研究者在對膽管細胞癌與肝細胞癌的影像學特征進行分析以后,認為二者均具有典型的影像學特征[2]?,F(xiàn)階段彩超診斷已經應用于膽管細胞癌與肝細胞癌的臨床診斷。本次研究旨在對彩超診斷應用于膽管細胞癌診斷與肝細胞癌診斷的臨床價值進行分析。
研究期間選取的研究樣本為2016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120名膽管細胞癌患者及同期收治的120名膽管癌患者。膽管細胞癌患者中男性患者64人,女性患者56人,患者年齡在35~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8.4±4.8)歲,編入膽管細胞癌組。肝癌患者中的男性患者為65人,女性患者55人,患者年齡在35~7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8.5±4.9)歲,編入肝細胞癌組。本次研究經由倫理委員會批準,實驗組、對照組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兩組患者研究期間均接受彩超診斷。研究期間使用的超聲診斷設備為飛利浦HD15型彩超儀。診斷期間探頭頻率為3.5MHz。臨床檢查實施前,患者需要在12h內保持空腹。臨床工作者會在患者檢查部位涂抹耦合劑以后實施檢查。彩超檢查的檢查內容以肝固有動脈檢查、腸系膜上動脈檢查機門靜脈主干血流情況檢查為主。為排除人為因素干擾,兩組患者由同一組意識開展超聲檢查,超聲檢查的檢查方式為雙盲閱片法。
膽管細胞癌組與肝細胞癌組患者的腫瘤疾病超聲影像表現(xiàn)、血流頻譜監(jiān)測結果、肝炎發(fā)生率與肝硬化發(fā)生率。
利用SPSS21.0軟件開展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的表述方式為均數(shù)±標準差(±s),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表述方式為數(shù)(n)或率(%),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判定依據(jù)為P<0.05。
膽管細胞癌組與肝細胞癌組在腫瘤回聲類型、腫瘤位置及腫瘤數(shù)目等方面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膽管細胞癌組與肝細胞癌組的腫瘤疾病超聲影像表現(xiàn)
膽管細癌組患者HA中的PSV指標評分高于肝細胞癌組(P<0.05)、RI指標評分高于肝細胞癌組(P<0.05),SMA中的Vm指標評分高于肝細胞癌組(P<005),見表2。
表2 膽管細胞癌組與肝細胞癌組的血流頻譜檢測結果(±s)
表2 膽管細胞癌組與肝細胞癌組的血流頻譜檢測結果(±s)
項目 膽管細胞癌組 肝細胞癌組 t P H A P S V(c m/s) 1 2 5.4±1 0.5 9 6.4±1 0.4 2 1.4 9 6 0.0 0 0 E D V(c m/s) 3 7.7±1 0.5 3 7.5±1 0.3 0.1 4 9 0.8 8 2 Q h(m l/m i n) 2 2 4 5.7±2 1 8.4 2 2 4 6.6±2 1 8.5 0.0 3 2 0.9 7 5 R I 0.7±0.1 0.5±0.1 1 5.4 9 2 0.0 0 0 S M A V m(c m/s) 5 3.1±7.5 3 7.4±6.6 1 7.2 1 5 0.0 0 0 Q s(m l/m i n) 3 1 8 4.3±2 1 3.4 3 1 8 3.5±2 1 3.5 0.0 2 9 0.9 7 7 P V V m(c m/s) 2 4.1±6.5 2 3.8±5.8 0.3 7 7 0.7 0 6 Q p(m l/m i n) 1 4 6 3.2±2 1 1.6 1 4 6 3.5±2 1 1.7 0.0 1 1 0.9 9 1
肝細胞癌組的肝炎發(fā)生率高于膽管細胞癌組(P<0.05),該組的肝硬化發(fā)生率高于膽管細胞癌組(P<0.05),見表3。
表3 肝細胞癌組與膽管細胞癌組的肝炎發(fā)生率與肝硬化發(fā)生率
在臨床治療領域,膽管細胞癌與肝細胞癌被染為是原發(fā)性肝癌的兩種病理類型[3]。對膽管細胞癌與肝細胞癌進行有效界定,對指導臨床治療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
就本次研究而言,在彩超治療應用于膽管細胞癌與肝細胞癌臨床檢測以后,回聲類型、腫瘤位置和腫瘤數(shù)目等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區(qū)分膽管細胞癌與肝細胞癌的主要依據(jù)。兩組患者的血流頻譜差異可能與肝癌所導致的腫瘤內部心血管形成與動靜脈短路有關。
綜上所述,膽管細胞癌與肝細胞癌的彩超結果可以被看作是鑒別兩種疾病的主要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