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篆隸萬象名義》反切上字取字規(guī)律初探*

      2019-08-14 01:49:42鄭林嘯
      語言科學 2019年2期
      關鍵詞:王三玉篇韻尾

      鄭林嘯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北京 100872

      提要 《篆隸萬象名義》是日本高僧空海據顧野王《玉篇》編纂的一部漢字字書,較好地保存了《玉篇》的語音原貌,是研究魏晉南北朝語音的珍貴資料。文章對《篆隸萬象名義》中的反切和直音資料進行了窮盡性的考察和研究,并與《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的反切資料進行對比,從反切上、下字在等次、開合上的搭配及陽聲韻尾和入聲韻尾對反切上字選擇的影響三個方面加以討論,總結了《篆隸萬象名義》在反切上字的選擇上的規(guī)律。

      1 引言

      《篆隸萬象名義》(以下簡稱《名義》)是日本高僧空海據顧野王《玉篇》編纂的一部漢字字書,也是日本歷史上最早的字典,同時還是日本僧人編寫的第一本解經的辭書。該書較好地保存了《玉篇》的語音原貌,是研究魏晉南北朝語音的珍貴資料。注關于《名義》一書的性質及其與《玉篇》關系的討論,自從1897年楊守敬在《日本訪書志》中進行介紹后才開始,山田孝雄(1927)、岡井慎吾(1928)、川瀨一馬(1930)、周祖謨(1966)、上田正(1970)等人都認為《名義》保存的是顧野王《玉篇》的反切。上田正(1970)和丁鋒(2012:1-23,48-91)都認為現存的《玉篇》殘卷分別是不同的抄本,《名義》與《玉篇》現存殘卷不同的反切,集中于卷22、18、19三卷中,而這三卷應該是后來據《切韻》反切修改過的本子,這種修改發(fā)生于《玉篇》傳入日本之前,且這些注音的不同只是反切用字的不同,并不存在音韻地位的差異。因此可以說《名義》反切完整繼承了顧野王原本《玉篇》。

      反切作為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一種注音方式,其構造的規(guī)律一直是音韻研究值得關注的問題。等韻圖產生前后,反切的構造規(guī)律應該是有區(qū)別的,這一點陸志韋(1963)早有說明。我們一般所認為的反切上字管聲母,下字管韻母及聲調的觀點,應該主要是就早期韻圖而言的,并不完全符合早期的反切結構,因此陸志韋(1963)詳細整理了徐邈、呂忱、郭璞、孫炎、王肅、韋昭、薛綜等人的反切直到《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以下簡稱《王三》)的反切,并總結了早期反切的構造規(guī)律,這對我們了解早期反切的構造和語音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名義》中保存的大量反切,其構造規(guī)律如何?對現有的反切規(guī)律是能夠證實,還是補充,或者是能夠證偽?目前學界還沒有從反切結構分析的角度對《名義》進行研究。

      通過比較研究,我們發(fā)現,《名義》反切用字與原本《玉篇》有較高的一致性,切語用字完全相同的占到92%以上,這與楊守敬(1897:534)、上田正(1970)、周祖謨(1966)、丁鋒(2012:22)等各位專家的研究結論一致,可以說《名義》保存的就是原本《玉篇》的反切?!睹x》反切比《切韻》還要早60年左右,也是早期反切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對《名義》反切的構造規(guī)律進行研究,以便于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音韻學史和中古漢語的語音實際。

      本文對《名義》中的反切和直音資料進行了窮盡性地考察和研究,詳細分析其反切上、下字在開合、等次、清濁上的搭配特點,并與《王三》進行比較,以總結《名義》反切上字取字的原則。

      2 反切上、下字在等次上的搭配

      李榮(1956:4)將反切的等次分為七類:一、二、子、丑、寅A(簡稱A)、寅B(簡稱B)、四。其中一、二、四即平常所說的一等、二等和四等,子、丑、寅三類均為平常所說的三等。子類是與一、二、四等可同列于一表中的三等韻,包括微、殷、文、元、庚、嚴、凡7韻系及廢韻;寅類是重紐韻;丑類是除子、寅之外的其他三等韻;寅A指重紐韻唇牙喉音字等韻圖列于四等的韻;寅B指重紐韻唇牙喉音等韻圖列于三等的韻。為了便于與陸志韋(1963)統(tǒng)計的《王三》等次進行比較,我們先分為一、二、三、四等四類,即將李榮(1956:4)的子、丑、寅三類合為三等。

      我們在收集《名義》的注音材料時,已經做過了辨俗正訛的工作,并制訂了嚴格的反切比較的原則(鄭林嘯2007:17-40),從而保證了材料的準確。這樣,除去三條直音注音,共收入了14790個字,15062條反切。

      表1 《名義》反切上、下字等次搭配表A[注]表1和表2中帶*的數字代表切下字和被切字不同等次的反切次數,不帶*號的代表反切下字、反切上字和被切字三者等次相同的次數。

      下字一等下字二等下字三等下字四等上字合計上字一等2665?92834?28427 ?65940 ?374866 ?222上字二等32 ?7126?3 49 ?525 ?1232 ?16上字三等1061 ?82583 ?386896 ?116497 ?899037 ?325上字四等161 ?35?081 ?4106 ?4353 ?11下字合計3919 ?1841548?697453 ?1901568 ?13114488?574

      從表1中可以看出,《名義》切下字與被切字等次相同的共14488條,占全部反切的96%,可見,被切字的等確實是由反切下字決定的。同時,反切上字和下字均與被切字等次相同的共9793條,占全部反切15062條的65%,說明為了使反切更合諧,古人在構造反切時對切上字也是有關注的?!睹x》反切上、下字搭配格局與《王三》、《廣韻》很相似,在3919個一等字中,有2665個用一等切上字;7453個三等字中,有6896個用三等切上字;二等和四等反切用二等切上字和四等切上字的并不是最多的,反而更傾向于用一等字作切上字。這樣,三等字與一、二、四等字就形成了對立:即三等字多用三等字作切上字,而一、二、四等字多用一等字作切上字。這種格局在《王三》和《廣韻》雖然已經存在,但《名義》所本的《玉篇》成書比《切韻》早了58年,故可以說這種格局早在《玉篇》成書之時就已經存在了。

      為了更好地觀察《名義》的反切結構特點,我們又將三等分成了子、丑、A、B四類,再次列表觀察其反切上、下字與被切字的搭配。見下頁表2。

      根據對表2的分析,雖然我們將三等細分后造成了數據的分散,可是切下字與被切字的等相同的仍有13840條,占全部反切的92%,表明由反切下字決定被切字的等。在細分之后,我們發(fā)現除了一、二、四等與三等的對立之外,丑類字做上字的情況也非常突出。同為三等字,《名義》反切更多地選擇丑類字做切上字,即便是子、A、B類被切字本身,用丑類切上字的情況也明顯多于用同類切上字:子類990多條反切中,有808條用丑類切上字,占子類字的82%;A類2623條反切中,有1997條用丑類切上字,占A類字的75%;766條B類反切中,有455條用丑類切上字,占B類字的59%??梢?,《名義》在構造反切時,反切上字非常注重用丑類字,同時非常規(guī)避用子類字。

      表2 《名義》反切上、下字等次搭配表B

      下字一等下字二等下字四等下字子類下字丑類下字A類下字B類上字合計上字一等2665 ?92834?28940?3775?19142?26103?5158?184817 ?271上字二等32 ?7126?325?14?122?316?32?3227 ?21上字四等161 ?35?0106?40?026?348?22?4348 ?16上字子類4 ?18?03?118?338?15?314?290?11上字丑類1006 ?76515?36473?77745?542684?921791?206272?1837486 ?724上字A類44 ?214?119?96?11170?15297?115?14555 ?63上字B類7?346?12?243?238?45?82176?13317?107下字合計3919 ?1841548?691568?131891?903120?1442265?358529?23713840?1213

      2.1 三等切上字和一等切上字

      通過表1可以看出,三等字本來就很多,占了總數的一半左右,且三等字又絕大多數用三等切上字。在一、二、四等字中,用三等切上字分別為1061次、583次和497次,分別占各自總數的27%,37.7%和31.7%。

      當四等反切用三等切上字時,與《王三》相比,《名義》在反切上字的選擇上有兩個突出的特點:第一,《名義》中的三等切上字更簡單,更常用。比如來母四等字共有181條反切,《名義》中有141條用“力”作切上字,而在《王三》中只有5條切上字用“力”,其他字都比“力”復雜;精母四等反切共47條,《名義》中用“子”作切上字的有42條,《王三》中用“子”的只有27條,其余切上字字形更為復雜。“力”在《名義》中做切上字822次,“子”做切上字433次,僅這兩字做切上字的情況就占所有三等切上字的15.3%。第二,《名義》中用三等切上字為四等字作切的情況比《王三》中要多,在1640條四等反切中,《名義》中用三等切上字的有530條,而《王三》中只有140條。很多在《王三》中用一等切上字的四等字,在《名義》中都是用三等切上字的,這是《名義》反切上字選擇上與《王三》的一個很大不同。尤其是四等唇音字的注音中,明母四等字共68條反切,《王三》67條都是用一等字“莫”做切上字,而《名義》中有40條是用三等字“亡”做切上字的;幫母四等字共36條反切,《王三》全部用一、四等切上字,而《名義》中有9條反切上字用丑類的“方”字;並母四等字共45條反切,《王三》全部用一、四等切上字,而《名義》中有9條用的是“扶”字。這些情況同時也表明《名義》中輕唇注重唇的情況比《王三》中要多,而這幾個輕唇音字也都是丑類字。

      一等字用三等切上字時,其情形與四等字用三等切上字很像,也有力求使切上字更簡單、常用的特點。比如:此類來母反切共394條,其中反切上字為“力”的,有309條;此類唇音反切共86條,其中用“方”、“亡”作反切上字的有53條。也有些反切上字的選擇,屬于各書用字特點的不同,如在清母字中,《王三》用“七”作切上字更多,而《名義》中用“且”更多,說明《切韻》成書盡管比《玉篇》晚,但在構造反切時,陸法言應該并沒有參考《玉篇》。

      二等字用三等切上字時,與《王三》中一樣,都是知組和莊組字所占比例較高,即很多知、莊組二等字都是用三等字作切上字的,《名義》中這樣的反切有了347條,占此類反切的60%,陸志韋(1963)的解釋是:“二、‘四’等字主要元音比較‘緊張’,特別是一般后面還有收聲,就不宜乎用作切上字。”《名義》中給二等字注音時,反切上字選擇三等字也更多一些。另外,還有179條在《王三》中用一等字作切上字的反切,在《名義》中是用三等字作切的,說明《名義》比《王三》更愛用三等切上字。

      總之,一、二、四等反切,有明顯地用一等切上字的趨勢,但與《王三》相比,《名義》中這種趨勢更加明顯,說明《切韻》在構造反切時,比《玉篇》更加追求反切用字的合諧,這有可能是在近60年間人們對語音的認識有提高。此三類反切也都有一部分用三等切上字,且在《名義》中用三等切上字的趨勢比《王三》更明顯,很多《名義》中用三等切上字的注音,在《王三》中是用一等切上字的,從而使一、二、四等與三等的兩分情況在《王三》中比在《名義》中更加明顯。

      在三等反切的切上字方面,三等反切用三等切上字的,《名義》中有6896條,占總數的92.5%,《王三》中則可以占到97.5%;三等反切用一等切上字的,《名義》中有427條,占總數的5.7%,《王三》中只有1.6%;三等反切用二等切上字的,《名義》中有49條,占總數的0.7%,《王三》中只有0.5%;三等反切用四等切上字的,《名義》中有81條,占總數的1.1%,《王三》中只有0.4%。可以看出,雖然兩書在三等反切的構造規(guī)律上是基本一致的,但《王三》的反切在合諧度上還是比《名義》要高,因為《王三》用三等切上字注三等字的比例要高于《名義》。另外,將三等反切和四等反切結合起來看,可以發(fā)現,《名義》中三、四等的關系要比《王三》中更密切,無論是以三等上字切四等反切,還是四等上字切三等反切,《名義》中的數據都比《王三》中要多?!睹x》中四等切上字切三等的共85條,其中有53條用“先”做切上字,21條用“千”做切上字,5條用“丁”做切上字,2條用“青”做切上字,其他5條分別用“並”、“齊”、“題”、“穴”做切上字;而這些反切在《王三》中,絕大多數用的是三等字,且用字并不集中。可見《名義》中的這部分反切,具有切上字以簡單易識為主,并沒有特別在意是否與切下字同等。

      另外,從三等切上字出現的比例來看,在《名義》中三等切上字頻率為62.4%,而《王三》中三等切上字出現的頻率為59.3%,這也說明《名義》比《王三》更愛用三等字做反切上字。

      2.2 二等切上字和四等切上字

      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在反切上字的用字中,《名義》中二、四等字都出現得比較少,二等字只出現232次,四等字只出現353次,分別占總反切數的1.6%和2.4%。到了《王三》中,二等字和四等字做反切上字的比例就更小了,分別是1.4%和1.3%。這表明反切上字規(guī)避二、四等切上字的情況在《玉篇》成書時就已經很明顯了,到了《王三》中這種規(guī)避更加明顯。

      《名義》中二等切上字共出現56個,其中“下”、“山”、“叉”、“白”4字就出現了122次,其余52字出現110次;而四等切上字共出現21個,其中“丁”出現146次,“千”出現39次,“先”出現127次,“青”出現11次,其余17個切上字共出現30次。因此,筆畫的繁簡和是否為常用字確實在反切用字的選擇上具有重要影響。

      《名義》中二等切上字用于二等反切的有126次,占54.3%,而到了《王三》中,用二等切上字構造的二等反切,可以占到所有二等反切的67.3%。這說明在《名義》中二等切上字的使用更自由一些,在《王三》中二等切上字更加集中于二等反切上,表明到了《王三》中對二等切上字的規(guī)避更加明顯了。

      《名義》中四等切上字用于四等反切的只有106次,而用于一等反切卻有161次,說明《名義》在構造四等反切時,更愿意選擇一等切上字,這一點與《王三》中相同。

      可以看出,《玉篇》反切構造時就規(guī)避二等字和四等字,而到《王三》時,這種規(guī)避更加明顯了。

      3 陽聲韻尾和入聲韻尾對反切上字選擇的影響

      切上字的選擇除了受等次的限制外,還會受到韻尾的影響。

      3.1 后鼻音韻尾及舌根塞音韻尾

      表3 《名義》后鼻音韻尾及舌根塞音韻尾切上字的使用情況[注]表3中反切上字并未窮盡性列舉,而是用“舉一例三”的方式,每字后的數字表明其做反切上字的次數,未標示數字的,則只做過1次反切上字。

      切上字 后鼻音韻尾示例字出現次數 舌根塞音韻尾示例字出現次數曾攝曾攝一等0北2,則2、黑、特6曾攝三等徵20,陵3,興2等6個字28力822,勅(敕)94,側54等16個字1137宕攝宕攝一等桑39,倉8,光6等11個字76莫267,薄60,作21等14個字394宕攝三等亡184,方60,壯36等46個字565略2,卻24梗攝梗二等耕3,庚3,衡等9個字13核11,麥5,白5等12個字38梗三等明15,平6,貞4等12個字40尺10,役3,辟,昔15梗四等丁149,青13,並7等5個字173績,冖2江攝二等江1邈22通攝通一等公222,空14,通7等10個266屋2,告2,穀2等7個字10通三等充61,中3,忠2等11個字74竹80,郁10,陸4等13個字106總計12361714

      3.2 前鼻音韻尾及舌尖塞音韻尾

      表4 《名義》-n和-t韻尾切上字的分布

      切上字 前鼻音韻尾示例字出現次數 舌尖塞音韻尾示例字出現次數山攝山一旦,安,干等7字7達150,撻3,葛等7個字(全部為末韻字)157山二山49490山三言5,綿3,返2等8個字16竭2,月,悅等6個字7山四先130,千41,天2等5字175結2,決,穴4臻攝臻一存8,尊90臻三欣30,仁13,人8,尹8等23個字88匹66,乙36,七27等16個字(其中質韻字158個)161總計344329

      3.3 唇鼻音韻尾及唇塞音韻尾

      從表5看,《名義》中反切上字盡量規(guī)避深攝和咸攝字,如果用的話,《名義》會在選-m尾時優(yōu)先選咸攝,而選-p尾時,優(yōu)先選深攝。

      表5 《名義》-m和-p韻尾切上字分布表

      切上字唇鼻音韻尾 示例字出現次數唇塞音韻尾 示例字出現次數深攝三等心1執(zhí),什,習3咸攝三等凡2,咸, 40

      4 反切上、下字在開合上的選擇規(guī)律

      被切字的開合一般都認為是由反切下字來決定的,而上字在開合的選擇上是自由的,那么《名義》中實際情況如何呢?先來看看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哪個與被切字關系更密切,密切到何種程度。

      表6顯示出,反切上字的開合與被注字的開合關系不是很大,每類被注字所用的切上字各類開合都有,獨韻字做切上字的情況是最多的,而合口字明顯少得多,體現了反切上字不喜歡用合口字。而且,即便是在給合口被注字注音時,也是選擇獨韻切上字最多,而不是合口切上字。合口切上字給合口被注字注音最多,而很少給開口字和獨韻字作切上字,體現了構造反切力求和諧的要求。

      表6 《名義》反切上字與被注字開合配合表

      反切上字獨開合總計被獨31392225445408注開33003477366813字合19288051082841總計8367650718815062

      表7非常明顯地顯示了反切下字與被注字在開合上的密切關系。獨韻被注字共5408條,其中用獨韻切下字的有5373條;開口被注字共6813個,用開口切下字的有6563條;合口被注字共2841個,用合口切下字的有2516條。這說明,反切下字定被注字的開合這一規(guī)律在《名義》中也同樣適用。

      表7 《名義》反切下字與被注字開合配合表

      反切下字獨開合總計被獨53733055408注開1965632316813字合432125162841總計53966914275215062

      然而,我們也注意到被注字為合口的反切中還有321條是用開口切下字作切,被注字為開口的反切中還有231條是用合口切下字作切,這樣一來,反切下字與被切字開合口不一致的就有552條,數量也比較可觀。通過仔細分析,我們發(fā)現在321條開口下字反切中,208條是唇音切下字,還有34條是唇音被注字,共占此類反切的75%,這些唇音切下字雖然據所處的韻標為開口,但實際上,在南北朝直到唐代,唇音的開合對被注字影響并不大,且在這208條反切中,合口切上字和遇攝切上字共155條,可見唇音切下字作切時,其開合多由反切上字來定。在231條合口切下字反切中,唇音被切字有188條,占此類反切的92%,這些唇音被注字的開合同樣不會受到反切上、下字開合的影響。因此,反切下字與被切字開合不同的情況,大多數都是由于用了唇音的切下字或被注字就是唇音字造成的。

      表8與表6的數據非常接近,說明反切上字的開合與反切下字的開合也沒有太大的關系,但從數據上來看,獨韻字做切上字最多,而合口字則非常少,說明《名義》注音時會盡可能回避合口切上字,多用獨韻字。切下字開合的總數據能夠說明被注字中獨韻、開口、合口的實際分布狀況,并且與表6的數據非常接近,都是開口字最多,合口字最少?!睹x》中的合口反切共2000多條,可是用合口字做切上字的反切只有188條,不足7%,可見《名義》在選擇切上字時十分不愿意取合口字。我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合口字在-u-介音后還有主要元音,有的還有韻尾,作為切上字,需要拋棄的東西太多,而且表示合口的-u-已經通過下字表示出來了,就沒有必要再用合口上字了。

      表8 《名義》反切上字與反切下字開合搭配表

      反切上字獨開合總計反獨31332220435396切下開33883444826914字合1846843632752總計8367650718815062

      獨韻反切的實際數量比開口反切少了1500多條,然而在選擇切上字時,獨韻切上字卻比開口切上字多了將近2000條,在8367條獨韻切上字中,遇攝字出現7162次,在獨韻切上字中占絕對多數,即便是在全部的切上字中,遇攝切上字也占了將近一半。

      遇攝字包含模韻系、虞韻系和魚韻系,其中模、虞兩韻系在《韻鏡》、《七音略》中同圖,同為合口,[注]《韻鏡》中標為“開合”,《七音略》中標為“輕中輕”,即合口。楊軍(2007:105-106)認為此處《韻鏡》標為“開合”是錯的,當為“合”。可擬音為[u][iu],魚韻系為開口,可擬音為[io],它們都沒有韻尾的干擾,最適合做切上字了。

      遇攝字做反切上字的頻率也是不平衡的,模韻系最多,而虞韻系最少。

      表9 《名義》遇攝各韻系反切上字出現頻率表[注]表9中,“實際字數”指在《名義》一書中,各韻系實際各有多少字,如模韻系在《名義》中只有367個字,而作為切上字出現的模韻系字則有3232次。

      模韻系虞韻系魚韻系總計切上字頻數323299329377162實際字數3674103481125

      從表9可以看出,雖然虞韻系字最多,可是其作為切上字出現的頻次卻是最少的,模韻系做切上字的頻次是最多的。通過統(tǒng)計,我們發(fā)現:

      模韻系做切上字頻次由多到少依次為:胡670[注]文字右下角的數字是該字做反切上字的頻次。,徒427,古414,呼290,補213,都209,蒲125,普110,苦102,五99,奴80,烏73,蘇47等63個字;

      魚韻系做切上字頻次由多到少依次為:於574,居333,渠298,餘239,如175,所164,魚139,除105,女105,余85,虛82,舒78,楚66,徐61,許48等60個字;

      虞韻系做切上字頻次由多到少依次為:扶199,甫98,禹91,與72,孚70,去66,武40,無38,于28,瑜24,俱22,詡20等64個字。

      可以看出,遇攝切上字出現頻率高的,大多筆畫比較簡單,或者是常用字,再加上其在語音上的和諧,從而使其做切上字的頻率非常高。

      5 結語

      以上本文從反切上下字在等次、開合上的搭配及陽聲韻尾和入聲韻尾對反切上字選擇的影響三個方面加以討論,發(fā)現《名義》在反切上字的選擇上有如下特點:

      1)一等切上字多用于一、二、四等反切,三等切上字多用于三等反切上,一、二、四等與三等的對立格局應該是早在《玉篇》成書之前就已經形成了,到了《王三》中此趨勢更加明顯,說明經過60年左右的發(fā)展,反切在構造上更要求和諧了。

      2)《名義》反切中,用三等切上字的情況比《王三》中的比例要高,很多《王三》中用一等切上字的反切,《名義》中都是用的三等切上字,尤其是在為四等反切注音時,而且這里的三等字,絕大部分是丑類字,說明《名義》在構造反切時,比《王三》更注重三等丑類上字。

      3)《名義》中規(guī)避二等切上字和四等切上字,到《王三》中,這種規(guī)避現象更加明顯。

      4)韻尾對切上字選擇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發(fā)音部位從后向前,其做切上字的機會依次遞減,即[]—[n]—[m]依次遞減,[k]—[t]—[p]也是依次遞減的。這種情況到《王三》中仍然如此,可見這是較早形成的一條反切構造原則,其原理應該主要基于兩點:一是切上字力求簡單易識;二是切上字與切下字在實際讀音上應該盡可能合諧。

      5)被注字的開合是由反切下字來決定的,與反切上字關系不大??煞辞猩献值拈_合對上字的選擇也有重要的影響,在構造反切時,人們會更喜歡用獨韻字,而盡量規(guī)避合口字。而在獨韻字中,遇攝字又占有最多數,遇攝切上字占了全部切上字的一半左右,這主要是因為遇攝的主要元音為[u]和[o],且沒有韻尾,與下字聯(lián)讀時更加順口,也更容易拼切出被注字音。而其他合口字在[u]介音后還有主要元音,有的還有韻尾,冗余的成份太多,不太適合做切上字。

      6)反切構造規(guī)律中,反切用字的簡單、易識、常用是選擇反切用字的重要原則。

      猜你喜歡
      王三玉篇韻尾
      王貨郎回家過年
      報仇(小小說)
      江河文學(2022年2期)2022-04-22 14:24:49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睂W價值舉例
      論漢藏語言高元音的類型與共性
      《玉篇》與其他字書對比研究綜述
      仡佬語-n、-?、-i韻尾的發(fā)展演變
      王三的命運
      小說月刊(2014年11期)2014-04-18 14:12:32
      膽小的王三
      椰城(2012年7期)2012-04-29 00:44:03
      閩南語入聲韻尾的分布現狀及原因推測
      粵東閩語n尾韻文白異讀及其與?尾韻和鼻化韻的關系
      浙江省| 遵化市| 峨眉山市| 郴州市| 同江市| 山阳县| 晋中市| 滁州市| 五台县| 浠水县| 德令哈市| 涞水县| 龙泉市| 罗平县| 洛南县| 枣庄市| 图片| 栾川县| 紫阳县| 长治市| 诏安县| 喜德县| 房山区| 青浦区| 丁青县| 西吉县| 平舆县| 丰台区| 六枝特区| 嵊泗县| 洪江市| 霍州市| 临城县| 修武县| 中山市| 隆林| 玛多县| 金坛市| 渝中区| 武义县| 浮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