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斌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理論性較強,大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相關知識概念只停留在表面的背誦上,這樣也就無法讓課程的德育教育功能得到全面地體現(xiàn)。因此,針對于這樣的教學情況,教師把時政教學和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進行有效地結合,就可以把時事政治的育人導向進行更好地把握,也能幫助教師達到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以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時政;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整合
一、把初中時政教學和道德與法治教學進行有效結合的必要性
時事政治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涉及到了政治文化領域、經濟科技等方面,還能夠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與新時代特征的統(tǒng)一。然而在實際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忽略了時政教學的重要性,這樣就會導致道德與法治教學變成了純理論的說教教學,學生無法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需要把時政教學融入到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當中,讓學生了解國內外的發(fā)展形勢并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念。初中學生正處在一個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他們很容易受到一些網(wǎng)上信息的影響形成一些不好的思想觀念,比如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都會對他們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而教師把時政教學融入到道德與法治教學當中,就可以通過分析一些典型的社會案例端正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道德,使得他們往更好地方向發(fā)展下去。
舉個例子,教師在講到《讓友誼之樹長青》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時,就可以融入一個“好友微信詐騙”的新聞案例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探究:“女生張某和劉某是好朋友,有一天張某想借劉某的手機使用,不料她卻從劉某的手機微信上盜走了兩萬塊錢并拉黑了好友”,對于這一個現(xiàn)象你怎么看?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針對張某的這個做法進行探究,不僅要讓他們找出張某自身所存在的道德問題,還要分析張某和劉某交往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使得學生明確是非善惡,提高他們的交友意識和自我保護的意識。
二、合理選擇時政素材
把時政教學融入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所選取的時政素材應當具備時效性的特點,因為只有是最近發(fā)生的事情才能夠更好地引起學生的共鳴,且在他們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理論知識時也能和自己的實際生活相結合,這樣不僅可以形成一個完整而清晰的知識網(wǎng)絡,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時政熱點,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例如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講到《網(wǎng)上交友新時空》時就可以選擇一個某某博士被騙走多少萬的新聞案例,讓學生可以深刻意識到網(wǎng)絡交友所存在的弊端,也可以讓他們思考以及探究網(wǎng)絡詐騙一般會有哪幾種形式,怎樣才能避免網(wǎng)絡詐騙,如果已經被詐騙應該如何追回自己的損失以及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等等,教師需要把時政案例的典型性和教育性特點,和道德與法治的理論內容進行有效地結合,盡可能讓時政教學案例的作用得到最好地發(fā)揮,然后通過有效地教學啟發(fā)和教學引導讓學生在時政案例中獲得豐富的理論知識,獲得思想上的健康成長。
三、把握時政素材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有效結合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因為本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難度,而這也就是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以及學習效果不太理想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師需要找準時政內容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有效結合的切入點,做好理論知識和實際案例的相互貫通,這樣學生才能對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正確理解的同時,也能提高對時政教學內容的關注。舉個例子,教師在講到《敬畏生命》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時,就可以融入校園欺凌的事件讓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生命的意義,做到敬畏生命、守護生命的同時也能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可以融入“天津塘沽爆炸”事件讓學生了解在熊熊烈火之中消防員不顧及自身安危,沖進火場救人的偉大舉動都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增強生命意識。另外,在學生對時政案例進行分析和探討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把握好時政教學法的教學規(guī)律,且每個小組的討論時間也應該控制在5~10分鐘左右,在學生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也要實時掌握他們的學習情況,最終通過科學有效的語言進行引導,確保整個課堂教學活動是有序有效進行的。
四、讓學生自己收集時政材料,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可以自己收集時政素材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探討以外,還可以把他們分成學習小組、通過小組去收集最為合適的時政材料,以便于為下一堂課的開展做好準備。教師也可以通過小組競賽的形式提高學生收集時政素材的積極性,最終通過收集時政素材的這個過程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教師把時政教學融入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當中,就可以把比較枯燥和復雜的理論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和簡單,有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然而教師需要合理把握時政教學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整合時機和整合力度,最后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時政新聞的思考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吳素燕.讓時政教學開啟理性精神之門[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29:26-28.
[2]黃敬輝.在時政教學中培育“政治認同”素養(yǎng)的思考[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05:78-79.
[3]宋巖.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同感[J].江西教育,2019,1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