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平
前幾天我去一家農(nóng)家飯館吃飯,老板熱情地介紹他飯館的特色菜一一馬蘭頭拌香干,老板說這道菜的主材馬蘭頭是從鄉(xiāng)野里采摘的,味道正宗。我一陣驚喜,沒料到久違了的馬蘭頭居然在這里與我重逢。三、四月份是野菜盛產(chǎn)的季節(jié),清明前后馬蘭頭特殊的香味最為吸引人,而馬蘭頭一旦過了清明就會逐漸變老,因此現(xiàn)在是最適合吃馬蘭頭的。
我小時候物質(zhì)匱乏,每到春天母親便帶著我去挖野菜馬蘭頭,母親還會教我唱馬蘭頭的歌謠“馬蘭頭,馬蘭頭,春天到了就探頭”。馬蘭頭又名馬蘭、田邊菊、泥鰍菜、雞兒腸,生長在原野山坡上、田埂邊、溝渠畔、竹籬茅舍旁,在春天煥發(fā)出旺盛的生命力。野外挖出的馬蘭頭莖長兩三寸,帶點紅色,莖部葉子呈橢圓,頂端尖,碧如翠玉,肥碩豐腴。記得那時隨大人一起采摘馬蘭頭的孩子很多,這正如宋代陸游詩云:“離離幽草自成叢,過眼兒童采擷空,不知馬蘭入晨俎,何似燕麥搖春風?!?/p>
兒時馬蘭頭是我們家充饑的食物,母親將其清洗干凈,鍋內(nèi)放上少許雜糧,然后放入適量食鹽、生姜、清水,母親再將馬蘭頭放入鍋內(nèi),文火煮熟,出鍋時灑上些許蔥花,一道香噴噴的馬蘭頭雜糧糊糊就大功告成了。全家人手捧一碗溫熱的馬蘭頭糊糊,饑餓在不覺中消散。后來日子轉(zhuǎn)好了,馬蘭頭不再是人們果腹的野菜,而成為人們調(diào)口味的綠色食品。馬蘭頭的吃法通常是用開水焯后放涼,切碎了拌入香干或者是花生米,加入鹽、雞精、醋、香油、蒜泥食用,口感很清香。母親春天里最擅長做的一道野菜是筍絲炒馬蘭頭,這道菜的做法簡單,馬蘭頭采回后清洗一遍,將鍋里的水燒開,倒入馬蘭頭,等水再次燒開后,撈出馬蘭頭,切成碎末,把炒鍋加熱,倒入少許油,油熱后加入筍絲煸炒至筍絲金黃,將馬蘭頭碎末加入鍋中,并加入適量的鹽、姜末、蔥花,翻炒均勻即可。這道筍絲炒馬蘭頭,稚嫩的馬蘭頭吃起來清香軟糯,搭上脆脆的筍絲,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馬蘭頭含有較豐富的蛋白質(zhì)、脂肪、無機鹽和維生素、鈣、磷、鐵、鉀等,中醫(yī)認為馬蘭頭性味辛涼,有清熱解毒、散瘀涼血、利濕消腫之功效,適合春季養(yǎng)生食用,不但能補充維生素,緩解春困,還對咽喉腫痛、痛癤療瘡、黃疸、痢疾腸炎、飲食積滯等癥有效。常食馬蘭頭對降低血壓、保護心血管有益,也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自從在農(nóng)家飯館吃了馬蘭頭拌香干,我便想自己在家做這道菜。我拿著剪刀、鏟子,睜大眼腈在可能有的地方四處搜尋馬蘭頭的足跡,可惜只在小區(qū)西北角的雜草叢中發(fā)現(xiàn)了星星點點的馬蘭頭,這還不夠我炒一盤菜呢!望著城市里鋼筋水泥的叢林,我感嘆自從到城市安了家,我離家鄉(xiāng)就漸行漸遠,心里不禁傷感起來。家鄉(xiāng)的馬蘭頭出身寒微但從不怨天尤人,它們與雜草為鄰,與春風為伴,樸實無華,默默奉獻著自己的芬芳,母親做的馬蘭頭菜入口總是那么滑嫩,味道總是那么清香,于是我更懷念那段跟在母親身后采摘馬蘭頭的童年時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