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梅 馬曉霞 赫繼梅 左維澤
(1石河子大學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8;2石河子綠洲醫(yī)院)
失能老人是指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目前,我國失能老人人數(shù)超過4 000萬,不僅影響患者生存質量,還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跌倒是老年人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嚴重威脅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獨立生活能力及日?;顒印?〕。超過一半跌倒的老年人會引起嚴重的損傷和繼發(fā)性損傷,如腦損傷或骨折等,縮短生存時間〔2〕。失能老人因各方面的身體功能受限而導致跌倒發(fā)生率顯著上升,引起不必要的損傷〔3,4〕。因此,了解失能跌倒的相關危險因素及長期照護服務需求,對于減少失能老人跌倒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5〕。但如何減少失能老人跌倒的發(fā)生及滿足失能老人長期照護服務需求,是目前石河子地區(qū)面臨的棘手問題。本研究對石河子地區(qū)400名失能老人的跌倒的相關危險因素及長期照護服務需求進行調查分析,旨在為減少失能老人跌倒的發(fā)生、提高照護服務效果及生存質量提供科學依據(jù)。
1.1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在石河子地區(qū)連續(xù)居住時間>15年者;②年齡>60歲者;③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者;④能理解調查問卷內容者。排除標準:①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者;②有嚴重癡呆溝通障礙者;③依從性差,不配合本次研究者;④嚴重器官功能障礙者。
1.2跌倒判斷標準 ①突發(fā)的、不自主的體位改變,導致除雙腳以外的身體的任何部位意外觸及地面;②排除因癲癇發(fā)作、外界暴力作用或癱瘓導致的跌倒。
1.3研究對象 于2016年3~8月隨機抽取石河子地區(qū)失能老人400例為研究對象,男232例,女168例;年齡61~82〔平均(68.63±2.55)〕歲。
1.4方法 采用自擬調查問卷,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對所有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進行收集,給予統(tǒng)一指導語,研究對象根據(jù)自身情況如實填寫,若不能自行填寫的由調查員詢問后逐條填寫。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是否獨居、是否步態(tài)不衡、是否尿失禁、是否頻繁如廁、是否聽力下降、是否視力下降、是否使用輔助器械、是否患有高血壓、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擔心跌倒。同時采用自擬照護服務需求調查問卷對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服務需求進行調查。
1.5觀察指標 根據(jù)是否跌倒分為對照組(未跌倒)和研究組(跌倒),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分析跌倒的相關危險因素。同時統(tǒng)計失能老人對長期照護服務需求情況。
1.6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χ2檢驗;失能老人跌倒的相關危險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設置檢驗水準α=0.05,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OR值<1為保護因素,OR值>1為危險因素。
2.1跌倒情況 400例失能老人中,有172例在6個月內跌倒,跌倒率高達43.00%。
2.2單因素分析 兩組性別、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年齡、獨居、步態(tài)不衡、尿失禁、頻繁如廁、聽力下降、視力下降、使用輔助器械、高血壓、糖尿病、擔心跌倒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失能老人跌倒單因素分析〔n(%)〕
2.2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影響失能老人跌倒的因素進行賦值,其中年齡(60~69歲=1,70~79歲=2,≥80歲=3)、獨居(是=1,否=0),步態(tài)不衡(是=1,否=0)、尿失禁(是=1,否=0)、頻繁如廁(是=1,否=0)、聽力下降(是=1,否=0)、視力下降(是=1,否=0)、使用輔助器械(是=1,否=0)、高血壓(是=1,否=0)、糖尿病(是=1,否=0)、擔心跌倒(是=1,否=0)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獨居、步態(tài)不衡、尿失禁、頻繁如廁、聽力下降、視力下降、使用輔助器械、高血壓、糖尿病、擔心跌倒是失能老人跌倒的危險因素(OR值>1)。見表2。
表2 失能老人跌倒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3失能老人長期照護服務需求 影響失能老人理想護理方式選擇因素依次為離家遠近、情感關系、護理費用、醫(yī)療條件、食詮條件、護理人員素質及配套設施,分別占72.00%、59.50%、56.25%、32.00%、30.00%、25.50%及21.25%;失能老人希望得到照護服務內容依次為日常生活照顧、醫(yī)療護理、聊天、文化娛樂、上門看病及健康檢查,分別占75.50%、70.50%、67.50%、57.00、43.25%、40.50%;在“是否需要建立護理服務保障制度”這一問題中,67.00%的失能老人認為需要,20.50%認為無所謂,12.50%認為不需要。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失能老人數(shù)量越來越多,給患者生存質量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跌倒是老年人失能、傷殘的主要原因,也是老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跌倒不僅損害失能老人的心理和生理,增加照護復雜程序及照護時間,也大大提高了照護成本〔6,7〕。此外,跌倒會導致失能老人生生活信心下降或喪失、生活無助、抑郁,降低老年人的生活品質〔8〕。因此,應盡可能減少失能老人跌倒的發(fā)生,減輕其身心痛苦,提高生存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獨居、步態(tài)不衡、尿失禁、頻繁如廁、聽力下降、視力下降、使用輔助器械、高血壓、糖尿病、擔心跌倒是失能老人跌倒的危險因素。分析原因為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失能老人的各項生理機能不斷下降,如聽力下降、視力下降、步態(tài)不衡等,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不穩(wěn)定因素的影響,加上其對跌倒的應激反應下降,從而提高跌倒的發(fā)生〔9〕。臨床發(fā)現(xiàn),失能老人常合并多種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尿失禁等,正是由于這些并發(fā)癥的存在,進一步損害正常生理功能,從而增加跌倒的風險。由于部分失能老人過度害怕跌倒,常附帶身體、社會等多方面的損害,有可能形成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緒,造成心理疾病的發(fā)生,從而提高跌倒的發(fā)生〔10,11〕。由于失能老人的自身活動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比較依賴輔助器械,但由于其條件有限,往往容易出現(xiàn)錯誤使用輔助器械,從而增加跌倒的風險。獨居老人缺乏照護,容易發(fā)生跌倒〔12〕。因此,為減少的跌倒發(fā)生,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①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失能老人對跌倒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②積極開展心理指導干預,幫助失能老人克服過度擔心跌倒的心理;③加強對失能老人各種慢性并發(fā)癥的防治;④加強對失能老人護理服務。隨著失能老人人數(shù)的增多,使對醫(yī)療護理服務及日常生活照顧服務的需求大大增加。本研究結果表明,失能老人希望在家附近接受長期照護,而情感關系、護理費用也是其重點考慮的因素。原因可能與石河子地區(qū)城鎮(zhèn)化率較高,但養(yǎng)老機構卻遠郊區(qū)縣有關。由于失能老人患有各種慢性疾病或身體功能下降,導致生活自理能力的喪失,生活照顧是最基本需求,因此75.50%的失能老人選擇日常生活照顧〔13〕。其次,由于失能老人受到各種慢性疾病的損害,故70.50%的失能老人需要得到專業(yè)的醫(yī)療護理。失能老人由于身體活動能力下降,導致參與社會活動的減少,很少有可以聊天的親朋好友,這一現(xiàn)象在養(yǎng)老機構更為明顯,原因與遠離家人使失能老人產生強烈的孤獨感和養(yǎng)老機構中的失能老人多,護理人員工作強度大,陪老人的聊天時間較少有關〔14,15〕。長期照護服務在發(fā)達國家往往有制度保障,故我們設計了“是否需要建立護理服務保障制度”這一問題,67.00%的失能老人認為需要。在此次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失能老人迫切希望得到長期照護服務,也發(fā)現(xiàn)了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①照護服務保障制度缺失;②照護服務平臺較少;③照護服務費用較高,難以承擔;④照護服務供給不足;⑤照護服務隊伍建設緩慢。因此,只有相關機構和單位解決了上述問題,為失能老人提供更好的長期照護服務需求,從而提高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石河子地區(qū)失能老人跌倒的危險因素眾多,包括年齡、獨居、步態(tài)不衡、尿失禁、頻繁如廁、聽力下降、視力下降、使用輔助器械、高血壓、糖尿病、擔心跌倒;失能老人長期照護服務需求沒有保障,相關單位應完善護理服務保障制度,以減少失能老人跌倒發(fā)生率,提高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