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析拉斯普京主要作品中女性形象之流變

      2019-09-08 11:38:34張越
      北方文學 2019年24期
      關鍵詞:流變女性形象

      張越

      摘要:瓦連京·拉斯普京是一位享譽世界文壇的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塑造的經典女性形象寄托著作家的道德理想,承載著偉大的精神力量,閃耀著燦爛而圣潔的人性光輝,在俄羅斯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文旨在通過對比分析拉斯普京在不同創(chuàng)作時期主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窺探其流變軌跡,進而感受作家在不同階段創(chuàng)作思想的變化。

      關鍵詞:拉斯普京;女性形象;流變

      瓦連京·拉斯普京植根于自己深深眷戀的故土,以廣袤的西伯利亞鄉(xiāng)村為背景,以俄羅斯社會傳統(tǒng)為依托,創(chuàng)作了眾多優(yōu)秀的作品,并塑造了一系列經典的文學形象。作家以其細膩的筆觸和樸實的民間敘事風格,生動地刻畫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而傳達出對于道德人性的探索,對自然文明的珍視,對民族精神的傳承,以及社會動蕩時期憂國憂民的思考。拉斯普京繼承了俄國經典文學中頌揚女性的傳統(tǒng),他筆下的女性形象都具備俄羅斯傳統(tǒng)女性的優(yōu)良品質:她們心地純良,熱情勇敢,為了家庭甘于犧牲和奉獻。又都被絕望和無奈裹挾,在現(xiàn)實的苦難中演繹著人生的悲劇結局。這種悲劇現(xiàn)象的藝術升華無不凝結著創(chuàng)作者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深刻的歷史思考。

      拉斯普京始終踐行著十九世紀以來經典作家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觀,堅持讓“藝術真實”居于自己創(chuàng)作思維的主導,不遺余力地以文學的巨大力量去感召人民,呼喚崇高的道德和純凈的心靈。伴隨著俄國社會的動蕩和國家的重大歷史轉折,拉斯普京的創(chuàng)作當然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在關照社會人生的同時,也將這些變化賦予他傾注了愛和心血的女性主人公身上。對比作家前期和后期的主要作品,我們發(fā)現(xiàn)其中女性形象的流變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活重心由鄉(xiāng)村向城市轉移

      拉斯普京在七十年代創(chuàng)作了小說《最后的期限》,其中塑造了一個既偉大又平凡的農村婦女形象。主人公安娜老太一輩子在自己土生土長的家鄉(xiāng)辛苦勞作。她感恩大自然賦予她支撐家庭的力量,與土地的情感交流讓她獲得了精神上的安寧與慰藉。于安娜而言,大自然孕育著生命的全部美好和希冀,蘊藏著超脫一切的偉大力量,令她即使面對死亡也毫無畏懼?!八鷣碛洺O氲教枴⒋蟮?、青草,想到小鳥、樹木、雨和雪——想到和人類一道生存著的那一切,它們賦予人類以喜悅,向人類提供了援助和慰藉,并為他們準備了最后的歸宿。她死后仍將存留下來的所有這一切,使她感到釋然?!?/p>

      《活下去,并且要記住》中的納斯焦娜也是一個淳樸的農村姑娘。母親去世后,她獨自帶著八歲的妹妹去安加拉河下游流浪,后來在柳季納村遇到了自己未來的丈夫安德烈,從此納斯焦娜的一生都沒有離開過安加拉河。從丈夫應征入伍,到淪為逃兵跑回家鄉(xiāng),納斯焦娜始終奔波于安加拉河兩岸,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一生圍繞鄉(xiāng)村的還有《告別馬焦拉》的達麗婭老太。于她而言,養(yǎng)育自己的那方土地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民族血脈的傳承,因此她要盡一切努力守護自己的家園。

      九十年代開始,作家將創(chuàng)作重心逐漸轉移到城市女性的塑造上。這些女性雖然同樣出身農村,但由于各種不同原因,她們紛紛開始奔向城市。如《下葬》中的巴舒達,十八歲就離開西伯利亞鄉(xiāng)村來到城市,在共產主義建設的工地食堂為工人做飯,以此度過了青年時代?!兑寥f的女兒,伊萬的母親》中的塔瑪拉不滿十七歲便早早地從農村跑出來,為了孩子和家庭幾經更換工作?!八斃ひ寥f諾夫娜不慌不忙,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像構筑城堡一樣構筑著自己的命運”。由此可見,拉斯普京后期的創(chuàng)作已不再局限于他最熟知的鄉(xiāng)村土地,而是更關注國家動蕩和社會變遷對這些平凡女性命運軌跡的改寫。

      二、“男性氣質”愈發(fā)突顯

      心理學上認為,人的情感和心態(tài)總是同時兼有兩性傾向,因此,在人的心理傾向性上,男人和女人都部分地表現(xiàn)出陰陽兩性的特性。從人類學的角度也可以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解釋,無論是在生理還是心理層面上,每個人都是雙性體。所以,每個人都天生具有異性的某些特質。而拉斯普京塑造的眾多女性形象亦是如此,她們所固有的傳統(tǒng)女性的印記和圣潔的母性光輝,并沒有掩蓋潛藏在她們體內并發(fā)揮著巨大能量的“男性氣質”。

      作家前期創(chuàng)作中,女主人公雖然都肩負家庭重任,但作者并沒有賦予她們較為明顯的男性氣質。而是側重展現(xiàn)女性固有的柔情和善良。安娜老太的丈夫在衛(wèi)國戰(zhàn)爭中積勞成疾,很早就已經離開人世,三個兒子也在反法西斯戰(zhàn)場犧牲,所以小說將畫面定格在有限時空內,通過安娜老太臨終前對子女的囑托和對自己過往一生的回顧,我們可以感受到,作家著力塑造的是一個偉大的農村母親形象,她竭盡一生養(yǎng)育子女,在平凡瑣碎的生活中探尋到了自然的流轉,生命的奧秘。

      納斯焦娜的身上傾注了作家無盡的悲憫和無限的深情。她身上匯集了俄羅斯婦女所具備的一切傳統(tǒng)美德,是作家道德理想的化身。她勤勞質樸,熱情善良,無愧于生命中的每一個角色。照顧妹妹,侍奉公婆,對丈夫安德烈更是無限順從,甚至對于朋友納季卡的孩子都疼愛有加。如果她的人生是另一種走向,如果她的孩子可以順利降生,那么納斯焦娜也毫無疑問會是一個偉大的母親。

      與安娜和納斯焦娜不同,達麗婭老太性格中的理性和剛強,領導力和執(zhí)行力讓她性格中的男性氣質開始顯現(xiàn)。馬焦拉這片土地于達麗婭而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是祖宗世代留下的基業(yè),是后世生存的根基。島上的年輕人陸續(xù)遷走,只留下一些堅守村莊的老人們,使村莊不至過于荒涼。而達麗婭正是這群人的領導者。在她得知祖墳被掘時,“達麗婭走在頭里,她身子有力地向前傾著,并且伸出雙手,像是要搶東西似的”,而墓地上面目全非的景象令她更加惱火,“達麗婭氣憤若狂,又拿著棍子朝那站在近旁的熊漢子沖過去……”。

      此外,男性形象的缺失或弱化在一定程度上更突出了女性主人公在男性話語中的優(yōu)勢地位。例如,在小說《下葬》中,作家對巴舒達的兩任丈夫都著墨甚少:第一任丈夫“是個差勁的混凝土工,原來當過海員,他常把一些姑娘當老婆用”。第二任丈夫是個爆破隊長,他“生性刻薄,好嘲弄人”,一次出差之后就再也沒有回來。而巴舒達作為單身母親,一生奔波勞碌,像男人一樣撐起一個家。因此,盡管巴舒達違背傳統(tǒng),沒有按照東正教的風俗埋葬母親,堅守民族傳統(tǒng)的拉斯普京并沒有對其報以過多指責,而是流露出了更多的同情和悲憫。

      “男性氣質”最顯著的要數(shù)《伊萬的女兒,伊萬的母親》中的塔瑪拉。這一形象的張力是散落在小說的各個角落的。從外貌來看,她“個頭不高,敦敦實實,端肩膀,小腿強健?!币孕愿駚碚f,她的性格養(yǎng)成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家庭的影響。她很早就開始親近父親,“以純真的童心感覺到父親的善良溫順,看到他對母親的那種特殊的絕對服從。母親倔強火爆,身上火星四濺”。塔瑪拉的性格無疑是母性的,但其內層卻堅如磐石。更與眾不同的是,塔瑪拉的職業(yè)是重型卡車司機,后來為了方便照顧孩子,雷厲風行的塔瑪拉同孩子們一起進了幼兒園,做起了保育員的工作。在調查女兒受害案件的過程中,塔瑪拉的英明果斷和冷靜睿智更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而丈夫阿納托利優(yōu)柔寡斷,凡事依靠妻子做主的形象也更加襯托了塔瑪拉性格中男性化的一面。

      三、善于隱忍到勇于反抗

      拉斯普京早期創(chuàng)作中側重于塑造善良,隱忍的女性典型,這類女性如安娜老太和納斯焦娜一般,在艱難處境中默默接受著命運的安排。飽經風霜的安娜老太傾其所有,為子女慷慨無私地奉獻自己的一生,彌留之際卻還在為自己成為兒子的負擔而憂心不已。命途多舛的納斯焦娜具有同樣崇高的犧牲精神,她將全部的自我奉獻給婚姻和家庭。命運拋給她的一切苦難,她統(tǒng)統(tǒng)隱忍,默默承受。幼年時失去雙親,為了妹妹她四處乞討,對于自己的未來,她沒有過多的計劃和考量,甚至連婚姻的選擇都是盲目而倉促的。“納斯焦娜急著嫁人,就像跳水一樣迅速,不加過多的考慮。反正總是要嫁的,很少有人能繞過這一關,那么又何必拖延呢?”。但她在新家庭里依然無法擺脫勞工的地位,又因沒懷上孩子忍受著婆婆的刁難和丈夫的打罵。然而她對這一切都逆來順受,忍氣吞聲。她恪守著妻子的本分和責任,即使丈夫成為讓人不齒的逃兵,她也依然忍受著良心的煎熬偷偷越過冰封的安加拉河補給丈夫的生活。但命運的又一次捉弄讓納斯焦娜有了身孕,這也許正暗示著她的悲劇走向。納斯焦娜在一次與丈夫見面的途中發(fā)現(xiàn)自己被人跟蹤,個人情感與公民道德之間長期以來難以調和的矛盾令她陷入無盡的疲憊和痛苦,最終她選擇犧牲自己來保全丈夫,投入安加拉河以獲得心靈凈化。也許正是她極致的善良和極端的隱忍構成了“納斯焦娜式”的悲劇人格,因此她的結局是必然的,無法逆轉的。

      相比之下,達麗婭已經不再如納斯焦娜一般步步退讓,無限順從,相反,作家筆下女性的自我意識從達麗婭開始正逐漸被喚醒,與之相伴的還有絕境中的反抗精神。馬焦拉村的村民在這片土地上世代耕種,如今卻要因為修建水電站而被迫離開故土,于老人們而言,馬焦拉不僅是一塊物質意義上的土地,更是他們精神的駐所,靈魂的棲息地,馬焦拉上的一草一木都由先輩們親手培植,都凝結著人們對祖先、對往昔的深切懷念。因此,以達麗婭為首的老人們并沒有向現(xiàn)實低頭,而是一直在為堅守家園,保護傳統(tǒng)貢獻力量,以頑強的斗爭精神捍衛(wèi)最后的領地。

      同樣具有反抗精神的還有為生活所迫,無力按照東正教習俗安葬母親,只能無奈悖俗的巴舒達。故事背景設置在社會動蕩、制度變遷的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主人公巴舒達作為一個生活在城市底層的單身女性,真切地感受到了社會變革對平民生活造成的巨大沖擊?!霸谶@共同的旋風般的洪流里,她有過一陣飄飄然的感覺,這股洪流剛開始消退,她就感覺到了,并與之一塊兒冷卻下來?!卑褪孢_的生活就這樣陷入了孤獨窘迫的境地。操辦老母親的喪事令她手足無措,在一個“什么都要錢,處處都要錢”的社會,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操辦身后事的巨大開銷。巴舒達萬般無奈之下只能偷偷將亡母掩埋于小樹林。巴舒達無疑是具有反抗精神的,盡管是陷入絕境中的無奈選擇。她的悖俗之舉對于信仰東正教的母親而言是大逆不道,但巴舒達的悲哀正在于,無情的資本世界早已剝奪了底層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權利,甚至是死亡的權利,也許千千萬萬個巴舒達亦是如此,除了反抗,別無選擇。

      塔瑪拉無疑是與作家以往作品中女性形象反差最大的一個。她的自覺反抗意識已經超越了個人行為的范疇,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塔瑪拉精明強干、腳踏實地,“一方面她沒有只顧陶醉于新事物而輕率魯莽,另一方面她也沒有像一般年輕人那樣天真自信”,她用心經營生活,構筑自己的城堡,直到女兒斯韋特卡在市場上被高加索商販強暴,悲憤交加的塔瑪拉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訴訟之路。社會的腐敗和混亂一次次粉碎塔瑪拉心中殘存的對公平和正義的希望,當?shù)弥獜娂榉负芸炀蜁驗榕c法官之間的黑暗交易而被釋放時,塔瑪拉不甘就此屈服,于是在法庭上開槍殺死罪犯,以此向社會不公和道德淪喪發(fā)起抗議。塔瑪拉的形象是如此立體而飽滿,她不僅傳承著俄羅斯女性勤勞善良的優(yōu)良美德,同時又以堅強不屈和勇于抗爭的精神為無盡的黑夜點燃希望的曙光。

      四、宗教救贖到自我拯救

      作為一種普遍意義上的民族文化心理,長期以來宗教情懷對俄羅斯民族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正如拉斯普京本人所說:“除了東正教,我尚未發(fā)現(xiàn)如今有別的力量能夠將俄羅斯人民凝聚在一起,幫助人民經受住苦難?!痹诶蛊站┑奈膶W創(chuàng)作和思想意識中始終滲透著東正教的精神教義和價值觀念。作家的宗教情緒和宗教體驗也在其作品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伸和表達,尤為明顯地體現(xiàn)在對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

      在拉斯普京眾多農村題材的作品中,主人公都是一輩子生活在鄉(xiāng)間大地的傳統(tǒng)女性,她們善良仁慈、篤信上帝,與自然和諧共生,她們高尚的靈魂寄托著基督教的思想,召喚著愛的旨意。依據(jù)基督教的基本教義——原罪說,人生而有罪,只有信奉上帝才能得以救贖。故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作家筆下眾多女性形象普遍具有沉重的負罪感和懺悔意識。如《最后的期限》中,盡管安娜老太為子女傾其所有,毫無虧欠可言,但仍在行將就木,奄奄一息之際,唯恐耽誤孩子們的行程而深感內疚。甚至連她最喜愛的小女兒塔喬拉,直到母親閉眼也沒有出現(xiàn),安娜老太依然認為罪在自己,“一個做母親的不能這么久看不見自己的女兒,這對自己是無法忍受的,對別人是難堪的,對女兒是有愧的。弄到這種地步:既然她能忍受這種長別離,她又算得上是什么母親呢?”

      在小說《活下去,并且要記住》中,盡管作家并沒有對主人公的宗教情結有過多的交代,只提到納斯焦娜“不會按規(guī)矩畫十字”,“整篇的祈禱文也早已忘記”,但她的原罪意識卻貫穿始終。在她的觀念里,“凡是人,都有罪過,不然的話,他就不是人”。不僅如此,納斯焦娜還認為,丈夫淪為逃兵,她自己也有無法開脫的罪責,“他之所以牽腸掛肚地想回家來,不主要是為了她嗎?”而她的負罪感在一次次幫助丈夫,偷偷到河對岸與丈夫相會之后愈加沉重,她開始問自己,“為什么不論面對安德烈還是眾人,或者面對自己,總是感到慚愧的無地自容呢?”當腹中的胎兒一天天變大,納斯焦娜“迷惘的不知所措,對任何事情都不再指望,內心深處僅有空虛而可憎的沉重之感”。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出,也許她并不是一個虔誠的教徒,但根深蒂固的宗教觀念確實牢牢支配著她的思想,進而形成一種自發(fā)的,朦朧的宗教意識。

      與納斯焦娜相比,達麗婭老太的宗教行為在《告別馬焦拉》中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達麗婭和馬村里的其他老太太每天都會對著小教堂頂上的十字架頂禮祈禱;在與自己即將被燒掉的房子告別時,她通宵禱告;還會對著圣像不住地畫十字……甚至連村子即將被淹沒的境況,達麗婭也認為是自己的罪過,為自己即將在祖先和上帝面前接受審判而感到焦慮和惶恐?!耙獯笏?,好像也是我的罪。我以后死了入土跟他們不在一塊兒也是罪。不讓我活到如今才好呢——上帝呀,那該多好啊!”由此我們發(fā)現(xiàn),作家在七十年代塑造的農村女性都深受俄國文化的東正教情緒影響,她們篤信上帝,崇尚寬恕,帶有自發(fā)的負罪情感和懺悔意識,一輩子嚴格遵照上帝的旨意生活,也因此成就了她們身上善良、博愛的品格。

      九十年代伊始,隨著蘇聯(lián)解體,社會制度弊端日益暴露,無論是個人際遇還是國家前途,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惘與混沌,同樣在現(xiàn)實中苦苦求索的拉斯普京在這一時期選擇訴諸宗教來宣泄自己的絕望。于是,作家筆下女主人公的宗教意識愈發(fā)自覺,也更加傾向于皈依宗教來實現(xiàn)靈魂救贖。例如小說《下葬》中,盡管巴舒達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東正教徒,可她自己本身并不信奉上帝,然而現(xiàn)實的殘酷令巴舒達的精神世界徹底坍塌。因貧窮而違背傳統(tǒng),埋葬亡母之舉令她陷入深深的內疚和自責。在回家的途中,巴舒達順路走進了一座教堂。她第一次獨自站在圣像下,吃力地舉起一只手畫十字……由此可見,皈依宗教最終成為巴舒達精神的支柱和心靈的慰藉,主人公這里的宗教行為已不再是無意識的自發(fā)行為,而是帶有明顯的自覺性和目的性,試圖利用宗教救贖的力量找到精神世界的出口。

      塔瑪拉是作家在二十一世紀塑造的具有突破意義的女性形象。她剛毅果敢、不善屈服、勇于反抗的性格與作家筆下傳統(tǒng)的農村女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包括其對宗教的態(tài)度。信教的母親經常開導塔瑪拉:“在上帝的面前應該表現(xiàn)得像一個見習修女。這樣他才能發(fā)現(xiàn)你,保護你?!敝饾u長大的塔瑪拉陷入沉思,問道:“上帝怎么能都認識我們呢?要知道我們有那么多人,簡直是千千萬萬?!边@時父親對上帝關注人間俗事給出了自己的解釋:“我們都到河里去喝水……沒有河流,沒有我們的安加拉,誰都活不了。而所有的河流都是從上帝眼前流過的。他注視著它們,從里面看到我們每一個人,就像從鏡子里看一樣……”父親的這些話在日后深深刺痛了塔瑪拉,“哪里有什么鏡子?哪里有什么保護、救治?!富人們厭惡這水龍頭里的水不是沒有道理……”由此可見,塔瑪拉并沒有寄希望于宗教來拯救苦難中的生活,比起虛妄縹緲的信仰,她更相信人自身的行為力量可以擺脫困境。這也就不難理解,當女兒被強暴,罪犯卻即將逍遙法外時,塔瑪拉在法庭上鋌而走險,以自己的方式懲罰罪犯的悲壯之舉。塔瑪拉的形象也讓我們感受到作家在轉型時期的矛盾與迷茫,痛苦與思索。社會秩序混亂,傳統(tǒng)價值觀遭遇瓦解,拉斯普京也試圖通過皈依宗教來回歸道德信仰,重塑民族之魂。于是小說中設置了這樣一個情節(jié),即塔瑪拉的兒子小伊萬回到母親的家鄉(xiāng)修葺教堂,從這一細節(jié)我們依然可以窺見拉斯普京復歸宗教的希望,而小伊萬正代表著俄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五、結語

      拉斯普京作為具有崇高社會責任感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始終關照歷史人生,對蘇聯(lián)解體前后的社會弊端和民族危機深感切膚之痛。于是作家將自己的人生體驗镕鑄于筆端,深入挖掘小人物在大環(huán)境下的生存狀態(tài),塑造了眾多純粹美好的女性形象。她們都是出身農村,勤勞質樸的勞動婦女,也許她們并不具備明艷動人的外表,但卻都擁有圣潔高貴的靈魂。同時,她們的身上無一不鐫刻著社會變遷的印記,展現(xiàn)出鮮明的個性特征。通過對比分析作家在不同創(chuàng)作時期主要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流變軌跡,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拉斯普京對人性道德的探索和對社會制度的批判。如納斯焦娜、達麗婭、塔瑪拉等經典女性形象至今仍閃耀著溫暖動人的光輝,具有震撼人心的偉大力量。

      參考文獻:

      [1]孫玉華,王麗丹,劉宏.拉斯普京創(chuàng)作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2][俄]瓦·拉斯普京,石南征譯.伊萬的女兒,伊萬的母親[Z].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3][俄]瓦·拉斯普京,吟馨,慧梅譯.活下去,并且要記住[Z].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4][俄]瓦·拉斯普京,董立武譯.告別馬焦拉[Z].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2008.

      [5]王培英.論拉斯普京創(chuàng)作中的宗教意識[J].北方論叢,2006(02):55-59.

      [6]楊愛華.塔瑪拉·伊萬諾夫娜的“雙性氣質”——從女性主義視角解讀《伊萬的女兒,伊萬的母親》[J].俄羅斯文藝,2008(04):42-45.

      [7]羅明洲.巴舒達形象:拉斯普京創(chuàng)作的新變化[J].臺州師專學報,2000(02):67-70.

      猜你喜歡
      流變女性形象
      《聊齋志異》在日本的流變史
      戲劇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8:48:58
      黃老之學流變微探
      淺談民歌《茉莉花》的流變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3:56:07
      霸王別姬:在流變中書寫性別
      阿爾比作品《動物園的故事》“厭女”可能性分析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1:58:38
      唐宋草書流變與唐宋文化轉型
      “看”與“凝視”中的美
      西方女性攝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與憤怒,焦慮與恐懼
      淺析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業(yè)化運作下的作用
      文化視野下日本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新安县| 沂源县| 罗田县| 卓尼县| 昌吉市| 黑河市| 万年县| 县级市| 梅州市| 思南县| 多伦县| 南宫市| 河北省| 玛纳斯县| 金昌市| 盐山县| 大同县| 嘉义县| 前郭尔| 广南县| 岫岩| 九龙县| 陇南市| 南澳县| 泗水县| 巴彦淖尔市| 巴林左旗| 九龙城区| 布拖县| 大邑县| 信阳市| 成都市| 会昌县| 图木舒克市| 廉江市| 尚志市| 稻城县| 西宁市| 勃利县| 耒阳市| 宜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