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
摘要:在卡夫卡短暫的一生當中,雖然創(chuàng)作的作品數量不多,但是卻成為了經典佳作,而《失蹤者》是卡夫卡尤為得意的一部作品。在作品當中,作者運用了細致的文筆將一個異鄉(xiāng)者、漂泊者表現的生動又形象,作品講述了主人公卡爾.羅斯曼在美國的種種經歷,且對主人公在美國孤獨、憂愁的內心感受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其中的人物形象被塑造的細膩且精巧,這一點,在人物遇到各種事情,而內心產生的波動變化方面尤為突出。整部作品當中,情節(jié)坎坷,且曲折離奇,極富表現張力。
關鍵詞:精神分析學;視角;卡夫卡;失蹤者
最初,《失蹤者》這部作品又被稱為《美國》,主要是因為作品當中描述了一位十六歲的德國少年在受到家中中年女仆引誘的情況下,導致女仆懷孕生子,最后被父親趕出家門,在美國流浪的故事。主人公卡爾.羅斯曼在到了美國之后,歷盡艱辛,不斷沉淪,在美國經歷了流浪以及巨大的改變,最終成為了普普通通社會最底層的人,失蹤在人海當中。其實失蹤除了對肉體上的表現之外,這里還主要表現在精神上,主人公的心靈經歷過挫折和磨難之后,心靈逐漸沉淪,最終發(fā)生巨大的改變。終其原因,導致主人公產生改變的主要因素與其經歷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卡夫卡筆下細致化的描述,我們不由得深思,到底是時代改變了卡爾,還是卡爾作為改變社會的一部分,改變了這個時代。
一、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在卡夫卡《失蹤者》作品當中,每一個故事或者章節(jié)大致上都是一個固定化的場景,且人數是固定的,對于故事的情節(jié)主要都是一天之內所發(fā)生的,且主要線索也是有據可循的,作者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鮮明的故事,細致化的表現主人公在美國的經歷以及艱辛。在這部小說當中,伙伴對卡爾的言行產生的影響最大。不管是親戚、損友還是卡爾一路走來,給予過他幫助的人,都全面細致化的展示了卡爾的關系網絡,讓主人公形象更加飽滿。最初,卡爾懷著對未來的期待,但是卻缺乏閱歷,也因此注定了今后的曲折。未經世事的主人公單純又善良,卻又懵懂不知所措,也逐漸發(fā)現了自己的力量在這個社會當中是如此的單薄,內心當中的恐懼也被逐漸放大。當主人公來到美國后,他的舅舅在危急時刻,幫他渡過難關,且生活條件也很不錯,可是他的舅舅是一個思想守舊的人,不喜歡卡爾對他指指點點。因為各種緣由,卡爾最終還是決定離開親戚,獨自闖蕩。在卡爾遇到其他兩位落魄的朋友時,卡爾處世不深,沒有任何的工作經驗,這兩位伙伴,一個是典型的假面好人,害的卡爾丟掉了電梯工的崗位,而另一位朋友則是專門走歪門邪道的,仗著自己有幾分姿色,傍上了歌星布倫內爾達,并甘愿成為她的仆人。這兩位損友與主人公相伴,與他們相處的過程中,在無時無刻給主人公添堵的過程中,也讓主人公逐漸變得成熟。然而,對卡爾而言,他也有很好的朋友,他在當電梯工的時候,遇到了善良的女孩特雷斯,且常常為他出謀劃策,逐漸成為卡爾奮斗道路上的益友。在卡爾整個人際關系網絡當中,所有的人物形象都是非常鮮明的,不管是親戚還是朋友,這些人在卡爾成長的道路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二、主人公在權力社會中的命運
當卡爾踏上美國這片土地的時候,他面臨著無處不在的權力象征,如,一開始,卡爾自作主張發(fā)生了婚前性行為,挑戰(zhàn)著父親的權威。《失蹤者》主要覆蓋了兩個方面:家庭和社會兩個方面的不同權力機制。從一開始的父子之間的矛盾,到后來,離開家庭這個小的圈子,進一步描寫社會之間的矛盾,如,外甥和舅舅之間的矛盾,家庭權力機制進一步得到延伸,過渡到社會權力體系當中。作品揭示了人們社會地位不斷上升,導致社會之間的落差越來越大,也逐漸改變了父子之間的關系。在輪船上的司爐即將被開除時,未經世事的卡爾感到司爐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要替司爐申辯??栐跒樗宿q護時缺乏謀略和計劃,在辯護過程中,卡爾帶有強烈的主觀思維,首先,他始終認為社會的基本原則便是公正、公平,其次,他覺得通過溝通和交流能夠捍衛(wèi)正當的權益,社會必然是講道理的。卡爾在發(fā)表演講的時候,恰好遇到了他的舅舅,宣稱此事也許是一件涉及到公正的事情,但是也是屬于紀律范疇之內的,應當交由船長先生來判斷。舅舅輕易的終結了卡爾的努力,強制他聽命于權力,對卡爾的專制也合法化了??柵c舅舅的關系經歷了父權的開始以及終結。這樣的極端處理方式,讓卡爾深刻體會到社會化的完整過程。兩人決裂也逐漸導致卡爾去社會化的結果。社會化以及去社會化各種極端矛盾貫穿在整部作品情節(jié)發(fā)展當中,逐漸成為卡爾在美國的流浪生活中的烙印。美國也象征了資本主義生活的領域,卡爾在矛盾與沖突當中變得一無所有,卡爾丟失的隨身攜帶的箱子,不僅代表生存的必須物質基礎條件,還代表著精神上的財富,這些都生動形象的揭示了社會化對人們的剝削。
三、精神分析學視角下的主人公
《失蹤者》其最大的魅力在于情節(jié)極具表現張力,且文章中提及到的許多事情都是真實存在的,一個未經世事的青年在奮斗的過程中充滿著艱辛曲折,也容易與讀者產生共鳴。且不同的情節(jié)之間并不像是虛構的,離奇曲折的故事也讓人物更具表現力??栐谟龅骄司藭r受到他的幫助,過上短暫的輕松生活后,又因小事而被迫離開,暗示著幸福來得太突然,同時走的也很突然,卡爾最終的離開也是必然的。主人公的經歷也注定了不會一帆風順,在成為電梯員的時候,看似一切都回到了生活的正軌,但是損友的出現,卻導致卡爾失去了工作,這樣的情節(jié)既是對無情社會現實和人性丑陋的象征性描寫,也強調了現代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無助感。年輕人在生存和奮斗的道路上,遭遇不公正的境遇時,所采取的面對方法也會各不相同,這些境遇極大的影響了卡爾的身心變化以及精神世界。卡爾作為移民者,非常敬業(yè)、且熱衷于學習,而他的朋友卻自甘墮落,但好像運氣一直都沒有降臨到卡爾的身上,這樣的情節(jié)設計既殘酷真實又讓人無措,不能說卡爾不努力,只是很多時候,運氣會去捉弄一個正在努力的人??柕挠赂乙约皥猿?,腳踏實地的形象直擊我們的心靈。法律以及秩序是人類最重要的發(fā)明,法律為國家、社會和個人的行為設定了規(guī)則,在卡夫卡的作品當中,我們能夠看到其揭示的不是法律缺失下的社會矛盾與混亂不堪,而是人類法律下仍然難以掩蓋的物質社會的種種弊端和丑惡??ǚ蚩◣缀跛械淖髌分卸汲涑庵摷俚那榫埃沁@些情景又往往都是以事實為依據的。通過一些細致入微的描寫,卡夫卡的筆下全面生動的展示著當時社會的現狀以及變動。基于精神分析視角下的《失蹤者》是具有一定哲學意義的,具有了社會化、去社會化、再次社會化的特點。收容卡爾的露天劇場作為他的最后的棲身之地,暗示了一個類似虛幻的悲劇性的終結和其自我身份的缺失。
四、結束語
失蹤者最終成為了對社會當中像卡爾這樣人們最終的定義。事實上,在美國社會中,有許多像卡爾這樣的個人奮斗者,他們在奮斗的道路上,遇到挫折、迷失,最后再爬起來,又再次陷入不斷的循環(huán)中。作為社會中最底層的人們,不得不靠著微薄的收入謀生,是繼續(xù)努力前進還是迷失自我,每個人的選擇都會不同,主要還是看“卡爾”自己的選擇。
參考文獻:
[1]馮冰凇.精神分析學視角下卡夫卡小說《失蹤者》中的主人公[D].西南交通大學,2017.
[2]葛靜靜.卡夫卡筆下的空間——以《俄克拉荷馬露天劇場》為例[J].文藝生活旬刊,2018(6):69-70.
[3]陳劍.論精神分析學對外國文學教學的啟迪——以卡夫卡課堂為例[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8,No.154(2):82-85.